从马市出来,李破兴致不减,本来还想到不远处的畜市瞧瞧,不过见温彦博有了些疲态,到底岁数不饶人,温彦博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又是坐衙的高官,禁不住这么溜达。
毕竟也算是他的老师,李破索性寻了一家看着还不错的酒楼,直接上了二层,进了一间临街的雅间,点了几个菜,要了两壶酒,吃点东西歇一阵。
温彦博如蒙大赦,今天出来的急,他早上就随便用了几口,如今陪着皇帝走了半个长安城,又要应付皇帝那天马行空般的言辞想法,早已饿的直往外冒酸水。
坐在桌旁,酒菜上来,先让皇帝动筷,随即温彦博胃口大开,紧着吃了些垫吧一下肚囊,再饮口酒顺了顺,整个人算是舒坦了下来。
李破吃了几口菜,觉着味道一般,又想念起了丈母娘的手艺,想着出都出来了,晚饭就去老丈人府上吃。
正好他也想找李靖单独谈谈,主要还是想观察一下李靖的状态,毕竟是六十出头的人了,五十多岁才发迹,大器晚成到李靖这个样子,确实不多见。
李靖是正经的帅才,别看唐初之际名将辈出,但能游刃有余的指挥大军团作战的将领,也就那么几个,李靖无疑是其中最能打的那个。
灭掉高句丽之后,李靖算是功成名就,再也无人拿他是皇帝老丈人来说事,最多背后嘀咕两句,我上我也行。
不过人家李靖打的都是灭国之战,让那些从隋末战乱中杀出来的将领们心服口服,就像前朝高颎高昭玄。
贺若弼等人敢跟文帝杨坚拍桌子瞪眼,在高颎面前却都很老实。
就是因为高颎在抗击突厥,攻打吐谷浑,扫灭南陈,南梁等战事当中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若非杨广把事情搞砸了,不然高颎,杨素等人都将是开国功臣,名臣中的翘楚,唐初的名臣上将们跟他们比起来,除了李靖等寥寥数人可堪相较之外,其他人都将黯然失色。
…………
李靖回京两三年了,稳稳当当的坐在尚书左仆射的位子上,虽然他情商不高,政治敏感度也有些堪忧,但经过多年挫折,志向不得伸张,最后在长安靠卖书才得以吃饱肚子,这让李靖明白了低调做人的道理。
所以他在左仆射任上,能少说话的时候就少说话,看着麻烦的事情就少沾边,反正上面有女儿女婿维护,下面的人也不敢顶撞他,就算有所纰漏,温彦博就紧着给他擦屁股。
当了几年的尚书左仆射,官声竟然还不错,大家都说尚书省中就数李仆射好说话,其实变相的说法是,以李靖那身份,没有欺人之举,就算是好说话了。
若你真信了这个说法,到李靖面前叽叽歪歪,那一定是吃错药了才有的昏乱之举。
前些日李靖入宫,和女儿闲谈之际,回忆起了当年他在马邑的日子,还发了些不着边际的感慨。
李碧当时没在意,还饶有兴致的跟着父亲一起回忆细节,那段日子对她来说也很值得回想。
因为正是在马邑,她才和丈夫相遇,每每想起在马邑山林中的巧遇,她都觉得缘分天注定,半点不由人。
等送了父亲出宫,李碧才有点明白过来,父亲这又是静极思动,想出去走走了,六十多岁的人了,竟然还这么不安分,李碧都替母亲头疼。
本来她还想着不理会,过上一阵也许父亲就改了主意,可又想到父亲的脾性,她这里没动静,父亲肯定会去找女婿。
李碧想到夫君那性情,不定又会生出多少鬼主意,让老丈人乐呵呵的去卖命。
于是夫妻两个聊了聊,李碧郑重的告知丈夫,不要再让李老头奔波涉险,想办法糊弄糊弄老人家就完事了。
看妻子生怕自己让老丈人去送死的摸样,李破大怒,心说那是咱老丈人,也是老师来着,夫妻一场,怎么连这点信任都没有?
难得老李自己想出去转转,若是让他空手而归,岂不落了老丈人埋怨?
反正夫妻两个说着说着又差点干起来,气的李碧罚李安抄了好多遍书本,连李真被捉住,在清宁宫待了两天才被放出来透气。
同时吓的宫里的妃嫔们几天来大气都不敢出上一口。
李破不管婆娘在宫里耍皇后的威风,该做什么做什么,想着等老丈人亲自来跟他说话,也好故作为难的拿捏一番。
等了几天李靖那边没什么动静,李破估计李靖这是有所犹豫,在女儿这里露了点口风,然后又后悔了?
李破对人心的把握那不是吹的,李靖这个时候想出去溜达,他觉着应该是李靖陆续看到辽东的战报,心痒难耐所致。
兵权这东西是会让人上瘾的,在军中令行禁止,威权自专,这和在朝中做官完全是两码事,你官再大,也没有在大军中军帅帐中威风。
就算是李破这个皇帝,也会时常怀念当年领兵作战的生涯,当想起当年运筹帷幄,与敌人斗智斗勇,率军狂飙突进,与敌人杀的血肉横飞,终于克敌制胜,享受胜利成果的种种景象。
李破也总是难免热血澎湃,感觉当年那些波澜壮阔的故事尤在眼前,横刀立马,俾睨四方,是何等的畅快淋漓,哪像当皇帝,想着这个顾着那个,这个有背景,那个不能杀的。
搁在军中,你敢违反军令试试,砍你脑袋没商量。
连他个皇帝都是如此,李靖等人就更不用说了,王智辩,刘敬升等人之所以选择躺平,那是因为本事不济,亦有自知之明的缘故。
李靖却是潜力无穷,就是年岁大了,限制了他的发挥,不然辽东战事哪用拖延到今日?灭掉高句丽之后,岂不是顺手的事?
李破对老丈人的本事比李靖本人都有信心,正好今日有暇,去老丈人府上瞧瞧,若是李靖神完气足……
也不用整什么李靖老矣尚能饭否之类的花活,他要做的就是琢磨琢磨,哪里有窟窿让老丈人填上去。
…………
温彦博见皇帝吃了几口就不动筷了,只是出神的望着窗外,紧着把自己弄了个半饱,这才有闲心往窗外看去,想瞅瞅是什么封住了皇帝那张嘴。
二楼不算高,看的也不够远,只是能见东市的一小部分,酒楼这边正对着的是人市,和马市,畜市隔着一条街。
温彦博心里就是一拎,人如牛马,这寓意可不太妥当,之后得跟长安令衙说一声,让他们尽量把人市挪到别处去。
正好南边接近完工,不如再建个南市出来,就是离着远了些。
其实长安城中的人市和当年马邑的人市是有区别的,更像是后来的人力市场,主要是雇人干活的地方。
比如送信,拉车,洒扫,浆洗,织补,搬运力工等等,都是零散的正经活计,很多贫苦人家时不时的都会来这里找活。
往年东市这里的人市人来人往,比别处都要热闹,可自从南城开始扩建,那边有数不清的活计供人选择,确实也需要更多的人手,最重要的朝廷发的工钱虽然不多,却从不拖欠。
于是很多人就都去了南城干活,人市也就冷清了下来。
至于说买卖人口之类的营生,并不在东市这里,而是靠近彩玉坊的几处人市,做的主要是买卖奴仆,以及和青楼相关的一些勾当。
这些朝廷自然不会提倡,却也没有多少法令禁止,只是规定强迫贩卖良家子女为奴为娼者,斩。
后来人一听就知道的,这里面漏洞有点大,有太多办法让人由强迫变成“自愿”,所以有句话说的好,车船店脚牙,捉住都该杀。
其中牙就是人牙子,专指从事人口贩卖生意的那些人,在当世之人看来,这是损阴德的买卖。
只是大家都知道,这玩意禁不了,你能让皇帝不用宦官?你能让世族官员们遣散奴仆?就算权贵们愿意,你问过奴仆们的意见没有?
豪门的奴仆靠着月钱就能养活一大家子人,比些大户人家过的还好,不然哪有豪奴一说?
在这个上面,李破也没办法,这是当世的生产力和社会环境决定的规则,谁也别想轻易改变,而且有那么多人根本不想改变。
当年文皇帝杨坚清查世族奴仆,也不是为了让世族释放他们,而是清查人口,收取税赋,增加朝廷收入的措施。
到了唐初,这招也就省了,因为天下人口锐减,又有两田税加身,世族若再大肆招收奴仆,那简直就是找死。
再加上大唐屡次出兵灭人国祚,收获了大量的高句丽人,倭人,吐蕃人,吐谷浑人,羌人,南蛮奴隶,都用在了修路,建城,挖矿等行业。
这是标准的奴隶贸易兴起的征兆,李破对此有所纵容,那么大唐境内的人口买卖你还怎么禁?想什么两全其美的好事呢?
好在李破从来不钻牛角尖,大唐人口不足前隋盛时的五分之一,满目苍凉,百业凋敝,若无人口补充,慢慢恢复的话不知何年何月。
奴隶买卖是最好的法子,他还想着跟阿史那求罗商量商量,把攻灭西突厥时的虏获买些过来呢。
西边正好在修路,不愁人来了没活干,参加大唐的基础建设,多光荣而又伟大的事情啊,他们祖上一定是烧了高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