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关于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梦想,并非一朝一夕。早在数年前,这份承载着城市能级跃升期望的规划便已首次提交省里审批。
然而,在当时的经济实力和发展阶段背景下,计划连续多年均以“时机不成熟”为由被省里否决。
今年,凭借万亿Gdp的底气和城市发展的迫切需求,阳城再次递交了规划。
虽然过程曲折,但最终在前段时间获得了省里的原则性批复,这意味着项目拿到了通往国家部委审批的“路条”。
按照常规流程,地级市的此类项目需由省级层面统一对接国家部委,等待漫长的排队、审核、批复。
但宋江深知时间对于发展的重要性,他希望能加快进程,早日开工,这才有了高成飞带队“跑部委”的行动。
然而,“跑部钱进”绝非易事,在燕京,一个地级市的领导若无过硬关系,往往连关键部门的门都难进,更遑论推动复杂审批。
幸运的是,宋江通过中青班积累的人脉发挥了作用。高成飞带着市发改委、交通局的负责人,凭借宋江事先的沟通,在发改委下面的司局层面确实顺利了许多。
具体经办处室看在李卫东司长打过招呼的份上,态度客气,流程走得比预想中快,连续几个基础性审核环节都顺利通过。这让高成飞一行人顿时倍感振奋。
然而,真正的难关在于分管轨道交通业务的副主任费宇苗的最终拍板。
当高成飞尝试约见这位关键人物时,却结结实实地吃了闭门羹。费主任的秘书以“领导日程已满,按程序由省里统一对接”为由,客气而坚决地将他们挡在了门外。
在费宇苗这个层级,一个普通地级市的市长,确实难以引起他的重视,除非是省委书记或省长亲自出面,或许还能获得一见。
至于高成飞他们是如何打通前面环节的,费宇苗并不关心,在部委大院,能走到他办公室门前的,谁背后没点关系?
接连三天在关键节点受阻,高成飞焦急地向宋江汇报了进展和困境。眼看时间一天天过去,宋江审时度势,决定改变策略。
他让高成飞先带队返回阳城,稳住后方,确保其他工作不受影响。
此时距离中青班结业还有两周,他打算利用最后这段时间,一方面深化学习,另一方面寻找更稳妥的突破口,待结业后再亲自出马,集中精力攻克最后堡垒。
送走高成飞,宋江更加专注于党校的学习。接下来的课程聚焦宏观经济调控与重大政策解读。
教授们深入浅出的讲解,将国家层面如何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工具进行逆周期调节,以及诸如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重大方针的出台背景和深层逻辑,剖析得淋漓尽致。
宋江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知识,过去在主政阳城时遇到的一些宏观层面的困惑,此刻仿佛豁然开朗。他意识到,以前自己更多是从一城一地的视角看问题,而现在,他开始尝试理解国家布局的“大棋局”。
课堂讨论异常激烈。当有同学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对某项产业政策的特殊理解时,立刻会有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部委的同学从各自角度提出质疑或补充。
这种思想碰撞,让宋江对政策的复杂性、多维性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明白了任何一项政策在基层落实时都可能面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挑战。
课余时间,宋江几乎都泡在了党校图书馆。他在浩瀚的书海中,专门寻找与经济治理、公共政策分析相关的着作和前沿期刊,系统地弥补自身理论短板。
这段静心研修的时光,让他感觉自己的思维层次和对全局的把握能力有了显着提升。
期间,他曾尝试联系一位更高级别的老领导,希望能获得指点,但那位领导日程繁忙,最终未能如愿。不过,他成功联系上了范志国。这个周末,范志国恰好在家休息。宋江备了点简单的水果,前去“认家门”。
领导住所的安保级别极高,远比办公场所更为严格。经过层层身份核验、电话确认,并由工作人员引领,宋江才得以进入那个静谧而庄严的大院。
在范志国家中简朴的客厅里,气氛轻松了不少。宋江没有过多寒暄,将近期跑轨道交通项目,在司局层面顺利却在费宇苗副主任那里卡住的情况,委婉地向范志国做了汇报。
范志国听着,脸上露出了然的神情,他轻轻点了点宋江:“你啊,还是太心急。各项工作都有其既定的流程和规矩。正常情况下,就该由省里牵头来对接。你们一个地级市直接跑到部委司局去运作,即便下面的人给点面子,到了分管领导那里,于情于理都说不通,别人怎么会给你好脸色?要是每个地方都像你们这样绕过省里直接来‘攻关’,部委的工作还怎么开展?秩序还要不要了?”
宋江连忙解释,语气带着恳切:“领导,您批评得对。主要是市民对地铁期盼太久,这确实是阳城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民生和发展工程。如果按部就班走完所有流程,恐怕至少还得一年半载。我们想着如果能加快一点,早点批复,就能早点开工,让老百姓早日享受到便利,也能为城市发展抢得先机。”
看着宋江焦急而真诚的样子,范志国沉吟片刻,摆了摆手:“行了,你的心情我理解。这样吧,等你党校结业后,找个合适的机会,你们再去发改委正式汇报一次。到时候,我看看情况,帮你们打个招呼,说句话。”
范志国这番话,虽未大包大揽,却无疑给陷入僵局的轨道交通项目带来了一线至关重要的曙光。
宋江心中一块大石稍稍落地,他知道,这或许就是打破困局的那把“钥匙”。他更加坚定了完成好最后学业的决心,准备以最佳状态迎接结业,并为接下来的“最后一公里”冲刺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