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为期一个月的紧张学习已接近尾声。这短短的三十天,对于全班五十名学员而言,无疑是一次全方位的淬炼与升华。
他们不仅系统梳理了理论知识,拓宽了宏观视野,更在朝夕相处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编织了一张弥足珍贵的高层级人脉网络。
作为班长的宋江,在这段日子里,以其周到细致的服务、沉稳务实的作风和公正谦和的态度,赢得了绝大多数同学的认可与支持,也得到了班主任殷昌辉和校方领导的多次肯定。
这天,当最后一节关于“新时代领导干部媒介素养与舆情应对”的专题课程结束时,班主任殷昌辉站在讲台上,目光扫过台下这一张张熟悉而充满朝气的面孔,脸上流露出欣慰与不舍交织的复杂神情。
“同学们,”他的声音比往常更为柔和,“一个月的时光转瞬即逝。虽然心中满是不舍,但终究到了要说再见的时候。”他顿了顿,宣布了接下来的安排:“学校定于后天上午,在大会堂举行本期培训的结业典礼。届时,将有重要领导同志亲自出席,为你们践行,并作重要指示。”
这个消息让台下所有人的精神为之一振。领导出席,意味着这次结业典礼的规格极高,也预示着他们这个班级受到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
殷昌辉继续道:“希望大家在最后这两天,继续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站好最后一班岗,展现出我们中青班学员的最佳状态。”接着,他话锋一转,抛出了另一个关键信息:“按照典礼流程,需要有一位学员代表全体同学上台发言。明天全天自由活动,给大家一天时间精心构思和撰写演讲稿。明天下午五点前,请将最终稿提交到我的办公室。校方将组织评审,从中遴选出最优秀的稿件,其作者将代表全班在典礼上发言。”
他环视教室,语气加重:“这是一次宝贵的机会,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展示我们中青班整体学习成果、精神风貌和理论水平的重要窗口。希望每位同学都能认真对待,用心撰写,力求拿出最高水平的稿件。”
殷昌辉的话音落下,教室里并未出现喧哗,但一种无声的激流瞬间在每个人心间涌动。
几乎所有学员的眼中都闪过锐利的光芒,那是一种混合着渴望、斗志与深思的神情。
有人下意识地左右环顾,打量着潜在的竞争者;有人已陷入沉思,手指无意识地轻叩桌面;还有人目光放空,仿佛灵魂已飞入构思的天地。
代表发言,在领导面前展示个人风采与思想深度,这对于任何一位有志于更高政治舞台的干部来说,其吸引力不言而喻。
对宋江而言,这同样是一次不容错过的机遇。作为班长,若能代表发言,无疑是对其一个月学习成果和组织协调能力的最佳肯定,能极大地提升他在同期学员乃至更高层面领导心中的分量。
他具备一定的优势:班长身份带来的熟悉度,相对突出的政绩背景,以及这段时间建立起的良好群众基础。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宋江其实在几天前就已经从班主任殷昌辉那里得到了风声。
殷昌辉对他颇为赏识,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提前给了他些许暗示,让他能更从容地准备。这使得宋江相较于其他同学,拥有了宝贵的时间差。
对于这些经验丰富、思维敏捷的厅级干部而言,一天时间构思一篇高质量的演讲稿,时间虽显紧凑,但并非不可能完成。
只是,仓促之间的作品,在思想的深度、逻辑的严谨和语言的锤炼上,难免会打些折扣。
宋江得益于提前准备,早已在心中搭建起了演讲稿的大致框架,主题聚焦于“立足新起点,担当新使命——将党校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重点阐述理论学习的收获、视野格局的提升以及返回岗位后的实践思路。
当天夜里,宿舍灯火长明。宋江伏案疾书,将脑海中的构思落于笔端。初稿完成后,他并未急于定稿,而是拿在手上,反复研读、推敲了十几遍。
他时而蹙眉,时而喃喃自语,总感觉某些段落的气势不够磅礴,某些观点的论证不够有力,或者某些语言的表达不够精准凝练。桌上的稿纸被涂改了多处,墨迹淋漓。
他追求的不是简单的辞藻堆砌,而是要有思想的穿透力和情感的感染力,要能引起在场领导和同学们的深度共鸣。
直到窗外夜色深沉,万籁俱寂,他才对最终版本感到满意,怀着一种既疲惫又充实的心情入睡。
第二天,宋江难得地没有早起,直到上午九点才醒来。连续的高强度学习和昨晚的熬夜让他略显疲惫。
他简单地吃了点水果充当早餐,便再次坐到书桌前,拿出那份浸透着心血与思考的演讲稿,如同一位雕刻家审视自己的作品,进行着最后的打磨和熟悉。
必须做到完全脱稿演讲,这不仅是对内容的自信,也是对台下领导尊重和自身心理素质的体现。这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与此同时,整个中青班学员宿舍区都陷入了一种异样的安静之中。
往日里午休或傍晚时分走廊上的谈笑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屏息凝神般的寂静。仿佛每个人都进入了临战状态,将自己封闭在独立的思维空间里。
隔壁房间,来自广粤省广川市的市长周冬强,凭借其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早已完成了稿件的撰写。
此时,他正压低声音,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反复朗诵,力求每一个字的发音、每一句话的停顿都恰到好处,确保演讲时的流畅与气势。
另一间房内,来自外交部的陈明则展现出另一种风格。他眉头紧锁,面前的书桌上铺满了写满字的草稿纸,有些被揉成一团丢弃在地。他显得异常冷静,甚至有些凝重,显然对现有的构思仍不满意,处于一种痛苦的、追求极致的“混沌”创作状态。
其他学员,如李坤阳、赵海、孙伟等人,也都在各自的房间里进行着同样的努力。有的文思泉涌,奋笔疾书;有的冥思苦想,字斟句酌;有的则对着镜子练习表情和手势。这看似平静的一天,实则是五十名精英学员在思想层面展开的一场无声却激烈的高水平角逐。
下午四点,仿佛约定好一般,宿舍的房门陆续打开。学员们纷纷从房间里走出,经过一天的闭关修炼,每个人的脸上都重新挂上了自信从容的微笑,尽管这微笑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同程度的紧张与期待。
他们手中都拿着一份或多份凝结着一天心血甚至更长时间思考的稿件。在走廊或楼梯相遇时,大家只是默契地微笑点头,没有任何言语交流,仿佛害怕一开口就会惊扰了那份准备呈递上去的“秘密武器”。他们不约而同地朝着班主任殷昌辉办公室的方向走去。
殷昌辉早已在办公室等候。他面带笑容,依次接过每一位学员递上的稿件,能够感受到纸张上还残留着书写者的体温与专注。
每接过一份,他都会鼓励地点点头。当看到宋江递交的厚厚一沓、边角略有卷曲、显然经过反复修改的稿件时,殷昌辉的目光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
递交任务完成后,学员们仿佛卸下了一副重担,脸上露出了真正轻松的笑容。空气中那种无形的竞争压力暂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共同完成一项重要任务的释然与对未来的期待。
晚上,党校特意为中青班全体学员举办了温馨而简朴的送别聚餐。校领导也前来出席,与学员们亲切话别。
餐桌上,大家暂时抛开了演讲稿的竞争,畅谈一个月来的收获与感悟,气氛热烈而融洽。
然而,在欢声笑语之下,每个人心中都明白,真正的“大考”——那场关乎荣誉与展示的结业典礼发言代表之争,其结果尚在未知之中,等待着明天的揭晓。
而宋江,在与人举杯交谈的同时,内心深处也对自己的稿件充满了期待,并开始为可能的登台进行着最后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