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恂站立于汝南郡内的一处高坡上,暮春的风裹着颖水、汝水的湿气扑面而来。
眼前河网如织,陂塘星罗,新插的稻秧在沃野上连绵成碧色波涛。
这景象渐渐将寇恂的记忆带回到了一百七十年前的河内郡。
那时的他,镇守河内,北临太行,南控黄河,河内郡内同样河流纵横,沁水(沁河)、荡水(汤河)、淇水(淇河)、沾水与如今汝南郡的河流大同小异,也是这般水道纵横。
记忆如汛期洪水决堤般涌来。
他似乎看见了一百七十年前的自己,在温县督导修渠,民夫们赤膊在淇水畔夯土。
看见怀县官仓里新粟堆积如山,车马络绎不绝将粮草运往洛阳。
更看见那个深夜里,灯火通明的郡守府内,他伏案核算军粮,竹简堆了满桌,以此确保光武帝麾下的将士们,没有缺粮的忧虑。
“寇大人?”身后的随从轻声呼唤。
寇恂猛然回神,记忆也从一百七十年前,返回到了如今的时代。
望着夕阳正将汝南水田染成金红,寇恂忽然明白了一件往事。
那时光武帝南征,寇恂跟随左右,直至颍川郡。
盗贼们见寇恂到来,全部投降,没有一丝反抗,甚至无需任命寇恂为太守,前去劝降这些盗匪,他们就主动归顺。
光武帝所经之处,百姓们纷纷跪道请求:“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
光武帝非常爽快的把寇恂留在长社,镇抚官吏百姓,接受其余的归降者。
原来光武帝当年心心念念的不只有颍川的百姓们,还有那个君臣相得、四海初定的时代,以及他们这帮跟随光武帝南征北战,平定天下的宿将谋臣们。
寇恂眼神有些湿润,朝着洛阳的光武帝陵寝方向深深一拜。
再次望向这片陌生而又熟悉的土地,仿佛触摸到了时光倒流的可能。
汝南的陂渠若能如当年河内郡般疏浚,这千里沃野或许能再现“转输不绝”的盛况。
只是当年河内郡那些随他彻夜办公的年轻书佐,早已经成为一坡黄土,他们的后裔都已经好几代了。
没有了那帮朝气蓬勃的年轻干吏,他还需从头开始培养,真是任重而道远!
寇恂掬起一捧汝南郡的泥土,嗅到了与河内郡同样的肥沃气息。
一百七十年风云掠过心头,最终化作唇角一丝苦笑。
山河未改,大汉却早已经面目全非,再也不是当年的那个威加海内的大汉王朝。
当年那个夜算军粮的年轻郡守,当年那个被光武帝看成是自己“萧何”的上谷郡高门之后,如今却在袁术手下多次献计而不被采纳。
唯有脚下这片土地,依然忠实的孕育着新的希望。
“必须说服袁公路,在汝南郡开渠引水,不但能大范围减少百姓的负担,数年后,这块宝地还能成为我们的大粮仓。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啊!”寇恂目光之中充满坚毅。
…………
原本历史中的五十年后,有一位出身寒微的通天大才,与寇恂英雄相见略同!
那时已经是正始年间,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沿用了二十年。
从最开始选拔人才的标准由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渐渐演变为才能、道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九品中正制的主要标准。
虽然邓艾的祖上乃是新野邓氏,也就是云台二十八将之一邓禹的后代。
但是邓艾这一支,不但是旁支,更是生活在战争频发、社会动荡的年代,生活在土地高度集中、豪强兼并剧烈的中原。
家道早已经中落的他,自然被当时的世家与豪族看成是落魄的寒门子弟。
在正始年间,没有特殊的意外,邓艾这样的寒门子弟,顶破天也最多能做到六品的官职。
而且他还因为患有口吃,被同事排挤,被上司看不起。
邓艾平淡的过了二十余年,在他已经过了不惑之年后,以屯田部民出身的他,终于当上了典农功曹,帮助管理屯田。
在一次去洛阳汇报工作的过程中,汇报的对象正是时任太尉的司马懿。
在邓艾结结巴巴的汇报声中,司马懿慧眼识珠般的发现了一位通天大才。
那是除了他自己外,平生只见过一人能有如此才能,他的一生之敌,被他称赞为“天下奇才”的汉家丞相诸葛孔明。
遇到司马懿,可以说是邓艾一生中,最大的转折。
司马懿并没有让这位通天大才被历史埋没,这次汇报结束后,司马懿立刻征召邓艾为太尉府的掾属,后升任尚书郎。
当时的吴国多次侵犯魏国的东南边界。
而魏国每次都需要从洛阳调拨粮草,虽然可以走中原的水路前往淮南,战事密集时,仍然非常吃紧。
邓艾于是向司马懿献计道:“自许昌至寿春,大部分的地区都是平原地带,非常适合屯田。
若能在这片区域大规模屯田,将来对付吴国,就无需从其他地区千里运粮了。”
司马懿非常欣赏邓艾的才能,立刻派遣邓艾前往当地视察。
邓艾从陈国的陈县到汝南郡的项县,一直巡察到了九江郡的寿春县。
屯田出身,本身又极具天赋的邓艾,立刻发现了汝南郡至九江郡的核心区域。
邓艾向司马懿建议道:“汝南郡内虽然河流众多,但是许多开垦的农田处,并没有河流流过。
一旦遇上旱季,粮食收成会大面积减少。必须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以便灌溉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疏通漕运。
还不能用普通的百姓屯田,必须在淮南、淮北实行军屯。
因为那里已经快到我们魏国的边境,东吴时常会派遣军队攻打。
如果用普通百姓屯田,东吴的军队攻来,不但百姓会被抓走,种植的粮食也会被劫掠,得不偿失。
若是让军队在这里进行屯田,即使东吴的军队打来,这些将士也能立刻冲上战场,抵御吴军。
而吴军的陆战能力并不强,只需四万军队,足以抗衡东吴的十万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