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刘禅和孙鲁班,十常侍在长安的时候,大家一起商量给天下的儿童出检测的范围的时候,她们就各自蠢蠢欲动,想尽办法折磨可爱的孩童们,一个比一个恶趣味,现在看来,这是每个女孩子都曾经有过当一个教师的梦想吧。
小孩子玩过家家的时候,大一点的女孩还喜欢假扮老师给小孩子们上课呢。
而且从学生的角度讲,哪个中学生没有曾经幻想过自己有一个漂亮的麻辣女教师呢。
别说中学生了,小学生也都喜欢漂亮又温柔的女老师吧。只是可惜了,越漂亮的女老师,越不温柔。
刘禅决定满足一下自己当年读书时的幻想,做几天麻辣美女教师,温柔是不可能温柔的,严厉一定是最严厉的。
哈,古往今来,皇帝们有为了显示自己重视农业,而亲自种田的,有为了显示自己重视军事,亲自练军亲自上战场的,但从来没有哪个皇帝亲自当老师的。
后世的科举制,士子们自称天子门生,可实际上,天子可没给他们授过课。
江陵县正好就有学堂。
刘禅决定就去江陵县当几天老师。
现在是七月份,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但儿童们的学业可没有停止。第一是因为现在并没有后世那么热,第二这个时代的人也比后世吃苦耐劳多了。
大清早。
刘禅带着六儿,倩儿一起来到江陵的学堂,身边也没带其他随从,更没带士兵。
她的士兵们太威武了,带到学堂去,吓着小孩子。
这个时候,孩童们的早读已经开始了。
刘禅从未想过要教儿童们诸子百家,无论是儒家,法家,还是墨家,道家,所有的经典文集一概不学。
孩童们唯一需要学的就是识字,写字,造句,算术。
等他们都识字,会写字,会造句,会算数以后,他们的义务教育就算完成了,以后他们的人生道路,他们想继续学习,他们想学习诸子百家的知识,他们想学农学,数学,想研究手工,都由他们自己决定。
识字和算术是每个百姓摆脱文盲身份的必备技能,也是他们未来不被人愚弄的基本素质,至于更高深的知识,如果刘禅去逼着他们学,那就真是给百姓的人生增加负担了。
不会诸子百家,并不耽误普通人种田织布,经商行路。
儿童们的早读,也是《千字文》,熟读《千字文》,更有助于他们识字。这个时代没有标准的字母,发音全靠老师带读,如果不多读,是认不全字的。
刘禅曾经打算发明个声母,韵母之类的东西出来教孩童认字,但最终放弃了,这东西只有她一个人懂,要推广太难了。不知道她得活多少岁才能推广下去,还不如就用华夏自己的训读,用字给字释音,一样可以推广识字。
学堂的学政,从来没有见过刘禅,看见三个漂亮女人进入学堂,忍不住愣了一下。
刘禅的十常侍个个都是貌美如花的。
颜值这个东西吧,第一看天生,十常侍当年能卖到刘禅家,不说多漂亮,但至少都是面目端正的,但她们还能伺候刘禅,那就肯定是有点容貌的,毕竟那时候刘禅还是男的,按这个时代的习惯,贴身丫鬟极有可能会为小主人生下第一个孩子的,没点颜值怎么行。
第二的话,后天的习惯也对颜值有影响,十常侍常年跟着刘禅,生活举止仪态习惯各方面都靠近刘禅,就像人们说的夫妻相,或者妯娌越长越像,她们的长相就慢慢的向刘禅靠近了,妆造上更是像刘禅靠拢,毕竟刘禅的长相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模板。
过了这么多年,十常侍都是越长越好看了,比刘禅当然是不能比,但也都是活脱脱的大美女。
学政愣了一下之后,问道,
“三位到学堂来所为何事,莫非是孩童母亲?”
一句话差点让刘禅破防。
她早在很多年前,为了保护女人,就特意下旨规定了女人必须十六岁才能嫁人,读书的孩童大都是八九岁,他们的母亲,也应该是二十五六岁才对。
她才二十三岁,又从来没有生过小孩,应该看起来很年轻才对,这学政竟然会觉得她生有八九岁的孩子。
好气!
女人的年龄,你猜不准你就别猜,实在不行,你就往年轻猜,你说我是孩童的姐姐不行啊,说我是孩童母亲,本来我就有年龄焦虑,现在我恨死你了。
刘禅怒了。
帝王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额,没那么严重。
刘禅虽是天子,但她怒了一下之后,选择怒了一下。
身后的六儿和倩儿见刘禅不语,她们跟随刘禅十几年,都是聪明又熟知刘禅心思的人,一下子就猜到刘禅破防了,六儿走上前一步,忍住笑介绍说道,
“大胆!
这是在江陵巡视的大汉天子皇帝陛下!”
她们被认成孩童的母亲,倒是没什么,她们的年龄本来就已经二十七八岁了。
其实刘禅看起来也就是十八九岁,她本来就显年轻,娇嫩的脸上都是胶原蛋白,学政也只是一下子想不到除了孩童的父母,还有谁会到学堂来。
学政听了顿时一惊。
这是皇帝陛下?
皇帝陛下在江陵巡视,他是知道的,那天全城很多官员和百姓去迎接皇帝陛下入城,他还去了,可是他只是远远的看着,并没有近距离的看到皇帝陛下。
不过,想来天下间也不会有人敢冒充皇帝,而且眼前的女人美到了无法言述的地步,也符合陛下姿容举世无双的传说。
所以学政立刻相信了六儿的话,赶紧下拜,说道,
“臣江陵学政拜见陛下,万岁!”
刘禅并没有建立州郡这两级的学堂,只有县和乡有学堂,离县城远的地方的孩童去乡学堂上学,离县城近的孩童去县学堂上学。至于她打算在亭也修建学堂的计划,目前还没有实现,将来全国的人口多了,再开始实行。
两级学政之间,并没有上下级关系。乡学堂的学政,并不归县学堂的学政管。两者只是一个大学校的校长和小学校的校长之间的关系。
刘禅治下大汉的学政,和后世的明清两代学政明显不是同一个概念。
整个学堂,只有学政一个人是国家官员,刘禅的臣子,其余老师都是由学政出面聘请当地德高望重又识字的小士族知识分子担任。
所以学政拜见刘禅自称臣而不是称小民。
刘禅本来内心气鼓鼓的不想和他说话,但是最后她还是控制了自己的情绪,皇帝嘛,应该大度点,不能因为别人看错了你的年龄,就跟他置气。
于是面无表情的说道,
“免礼,平身吧!”
额,这是刘禅接见百姓或者官员最有威严的一次了,以前她总是面对微笑。
等学政站起来,刘禅让他汇报学堂的情况。
这里是整个南郡最大的学堂,因为江陵以前是刘禅的首都,现在虽然迁都了,但现在仍然是南郡郡城,更是荆州大军的驻军之点之一,控制着荆南数郡,这里的人口仍然远远超过普通县城,江陵县的学堂里有好几百孩童,年龄集中在七岁到十岁。
刘禅不是不想让成年人或者超过十岁的孩童也读书,扫除文盲不仅仅是让孩童读书,让成年人跟着识字也是很重要的,但国家财政无法支持她这么干,步子太大了,就容易扯着蛋了。
成年或者十岁以上的孩童想学习的,就只能自己在家学了,愿意学是你的事,但国家给不出支持。
这个时代本就有很多好学的人,相信对于这些人来说,国家没有财政支持,他们自己也会去学习。
刘禅又问了问这次全国对孩童进行测试的成绩,其实她记忆力惊人,看完交上来的荆州各县的成绩检测,她早就记在心里了,这个时候问学政,第一是看各县有没有虚报成绩,虽然她确信各县并不会虚报,因为她从未说过通过率低的县要表扬县令,通过率低的要处罚县令,他们犯不着虚报成绩。第二她也想看看学政是不是把孩童们的学习放在心上,她认认真真给天下孩童准备的测试,还拿出大量国库的钱财奖励认真学习的孩童,如果学政连孩童们的成绩都记不住,把成绩报上去就算完了,然后抛之脑后,那这学政也太不负责了。
学政姓马,是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好在他非常的称职,对答如流,告诉刘禅的结果和刘禅记住的上报结果完全吻合。
这让刘禅非常满意,刚才他认错了自己的年龄的事情,刘禅也在心里原谅他了,脸上露出了笑容。
而最让刘禅开心而且欣慰的事情,是马学政介绍说,江陵的学堂里,还有一个由女童组成的班级。
虽然刘禅一直都在强调,让天下男童和女童都上学识字,她当年鼓励儿童上学的政策,是家里有一个孩童上学,就可以免掉一个人的丁税,用这样的方式来鼓励儿童上学。本来丁税这件事,就是封建时代对百姓敲骨吸髓取之尽锱铢的恶,将来刘禅迟早要废除的。封建时代最大的矛盾就是对老百姓取之尽锱铢,统治者自己用之如泥沙。
现在为了鼓励儿童读书识字,只能先让这恶政持续一下吧,反正家里只要有几个儿童读书,丁税就全免了。
但她也知道,即使用免税来鼓励孩童读书,天下人也很少会有让女童出来读书的,要知道即使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还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家庭不让女儿上学。
她制定的政策基本上都是引导,只要不是极其邪恶的风俗,她很少强制百姓改变。
没想到,这么一个县的学堂,竟然有几十个女童读书。
虽然马学政特意为女童组成了一个班级,没有让男童和女童混在一起,但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了。
将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女性地位的逐渐提升,相信读书识字的女童会越来越多。
刘禅笑着对马学政说道,
“你带我去教室看看吧。”
学堂相当于后世的学校,教室就相当于后世的教室。
孩童们都在教室里学习,一个教室里有三十人左右。一个教室容纳的人数,也是刘禅亲自决定的。
天底下的学校,教材是刘禅编的,教材的字体是用刘禅的字帖印刷的,学堂的规模是刘禅决定的,在这件事上,她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现在是晨读时间,每个教室里都有先生带着孩童们读书。
刘禅来到教室,看到孩童们积极的朗诵《千字文》,而先生则在课堂上,拿着戒尺,若有读书不认真的,先生就会用戒尺让他认真。
在窗外看到这一切,刘禅觉得心中又高兴,又温馨。
仿佛又回到了她原来的那个时代,回到了她的学生时代。
教室里的先生看到窗外的刘禅几人,赶紧走出教室。
马学政领着胡先生来到孩子们看不到的地方,这才介绍道,
“胡先生,还不拜见大汉皇帝陛下。”
胡先生听了,顿时愣住了,皇帝陛下?
他知道学政不可能骗他,急忙下拜行礼,
“拜见陛下,万岁!”
胡先生也是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
刘禅笑着说,
“免礼,平身。
朕听说这个班的孩子表现最好,多劳胡先生费心了。”
听到刘禅为这些素昧平生的孩子们,竟然向先生道谢,胡生生也不禁被她感动。
天下从来只有为自己的孩子向先生道谢的,皇帝果然是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皇帝。
刘禅接着说,
“朕近来也想跟孩子们在一起,教他们识字读书,朕想代替胡先生做几天学堂的先生,你看怎么样?”
胡先生一听皇帝要自己当先生,又愣了一下,这是亘古未有的奇闻啊。
就连身边的马学政也愣了。
皇帝天天忙于政事,现在在江陵巡视,那么多大事要办,竟然有兴致要教孩子们读书识字。
不过皇帝陛下既然要当先生,他们自然不能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