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7月初的开江县,经开区二期园区的工地上尘土飞扬,机械轰鸣声不绝于耳。烈日炙烤着大地,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水泥的味道。
开江城市投资公司的总经理厉有为戴着白色安全帽,穿着深蓝色衬衫,袖口挽起,步履稳健地走在工地中央。他身旁是新上任的经开区管委会主任刘满仓,同样戴着安全帽,手中拿着一份园区规划图,目光不时扫过四周的施工现场。
两人边走边谈,身后跟着几名工地负责人,低声汇报工程进度。厉有为的目光中透着几分谨慎,语气却保持着亲切与恭敬。
从厉有为的视角看,这场视察不仅是例行公事,更是一次与刘满仓的试探性接触。他深知刘满仓不仅是陈东莱的亲信,更是曾经担任永安县委原书记王藏锋的秘书。
王藏锋如今已高升为省政府副秘书长,背景深厚,影响力不容小觑。刘满仓虽初来乍到,但背靠陈东莱和王藏锋这两座大山,绝非泛泛之辈。厉有为作为在开江县浸淫多年的“地头蛇”,深谙官场之道,明白与刘满仓的相处必须谨慎,既要示好,又不能显得过于谄媚,以免失了分寸。
厉有为指着远处正在浇筑地基的厂房,语气温和:“满仓主任,这片是二期园区的核心区域,规划了五家企业的厂房,主要是轻工业和能源加工项目。城投公司这边已经把资金和配套设施落实到位,接下来就看招商引资的进展了。”
刘满仓点了点头,目光锐利地扫过工地,语气谦逊却带着几分试探:“厉主任,您在开江县政府办干了这么多年,对县里的情况了如指掌。我刚来经开区,很多事情还不熟悉。依您看,咱们经开区招商引资效果不佳,根子在哪儿?”
厉有为心中一动,暗自掂量着措辞,语气沉稳:“满仓主任,依我看,问题主要出在前任主任海方身上。他眼光短浅,招商引资全凭关系和面子,根本没建立起长远的体制机制。企业来了,配套跟不上,政策也不够灵活,好些项目要么半途而废,要么根本谈不下来。县里这些年靠天然气撑着财政,招商这块却一直没抓起来。”
刘满仓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语气却带着几分犀利:“厉主任说得有道理,但我觉得问题不只在机制上,更在于方向没找准。开江县能源资源丰富,尤其是天然气储量,在川东地区首屈一指。咱们应该重点发展高耗能产业,比如化工、冶金,或者精密制造,而不是什么企业都往里拉。海方那套‘来者不拒’的路子,太散乱,抓不住重点。”
刘满仓的分析,展现了他作为外调干部的专业眼光。他曾在石梁市城投公司负责项目管理,深谙产业规划的门道。开江县的天然气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优势,但前任海方的招商策略过于盲目,导致经开区产业结构混乱,难以形成竞争力。刘满仓提出聚焦高耗能产业的思路,不仅切中要害,也与陈东莱主推天然气项目的战略不谋而合。厉有为对此心知肚明,更加坚定了与刘满仓合作的决心,同时也暗自警惕:这位新主任虽谦逊,却绝非易与之辈。
两人继续漫步在工地上,脚下的黄土被踩得咯吱作响。烈日下,工人们挥汗如雨,钢筋水泥的碰撞声此起彼伏。刘满仓停下脚步,皱眉道:“厉主任,我上任后提交了一份道路扩建的申请,想把经开区通往县城的公路拓宽,方便物流运输。可分管国土交通的副县长蒯贵一直推三阻四,批文到现在都没下来。您在县里人脉广,帮我分析分析,这事怎么回事?”
厉有为心中一凛,目光微微闪烁,语气却依然平稳:“满仓主任,蒯县长是关声印的老部下,过去在国土交通这块,跟着康乐系吃了不少红利。如今关声印被双规,他心里肯定不踏实。您这道路扩建的事,估计他是故意卡着,想给你个下马威,顺便试探陈书记的态度。”
刘满仓冷笑一声,眼中闪过一丝不屑:“蒯贵这套路子,太老派了。经开区的路不修,招商引资就是空谈。他不配合,我自有办法让他点头。不过,厉主任,您在县里根基深,这事还得请您多帮衬。”
厉有为连忙摆手,语气谦逊:“满仓主任言重了。我也就是个跑腿的,县里的事,还是得靠陈书记和您这样的实干家来定盘子。我会跟蒯贵那边沟通,尽量把这事推动起来。”
厉有为深知,蒯贵的不配合,折射出康乐系旧部在陈东莱和刘满仓强势推进新政下的软抵抗。谷梁作为分管国土交通的副县长,深知经开区的道路扩建将直接增强刘满仓的政绩,从而进一步巩固陈东莱的地位。
他故意拖延,既是出于对新势力的戒备,也是为了维护康乐系的残余利益。厉有为的谨慎回应,则体现了他夹在陈东莱和康乐系旧部之间的微妙立场。
刘满仓点了点头,目光投向远处的工地,语气坚定:“厉主任,经开区是县里的经济命脉,天然气项目更是重中之重。陈书记把这副担子交给我,我得干出点成绩来。谷梁不配合,我会直接向陈书记汇报,必要时请岳书记出面协调。咱们不能让这些老做派拖了后腿。”
厉有为心中暗自一叹,点头道:“满仓主任说得对。陈书记和岳书记的决心,咱们都看在眼里。经开区的事,我会全力配合,您放心。”
两人继续视察,工地上的喧嚣声掩盖了他们低声交谈的内容。阳光炽烈,汗水从厉有为的安全帽下渗出,但他心中却一片清明。他知道,刘满仓的到来,不仅为经开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陈东莱的县长之路铺平了道路。而康乐系旧部的挣扎,在岳望北和陈东莱的雷霆手段下,已然显得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