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武侠》创刊号引发的热议尚未平息,编辑部的电话便响个不停。有年轻读者激动地表达对《外卖侠》的喜爱,也有老派武侠迷措辞严厉地批评这类作品“不伦不类”。
“周老师,虬髯客老师,你们看看这个。”编辑小林有些担忧地将几封读者来信放在桌上,“有几位资深读者联名来信,说《外卖侠》亵渎了武侠传统,要求我们在下期杂志上公开道歉,并停止刊载此类‘离经叛道’之作。”
虬髯客拿起信快速浏览,虬髯微颤,哼了一声:“食古不化!难道武侠只能穿着古装说话?”
周硕则显得很平静,他拿起另一封字迹工整、逻辑严密的批评信,仔细读着。信中写道:“......武侠之美,在于其超脱现实的浪漫与古典意境。将侠客降格为外卖员,将内力等同于电动车电量,此等设定无异于买椟还珠,抛弃了武侠最珍贵的核心......”
“这位读者,是真正懂武侠,也真正爱武侠的。”周硕放下信,语气中带着尊重,“他的担忧并非全无道理。创新若只流于表面猎奇,确实会丧失武侠的神韵。”
他站起身,在堆满稿件的办公室里踱了几步,忽然停下:“回信给这位读者,感谢他的直言。同时,告诉他,我们将在下期‘大家谈创作’栏目,专门开辟一个讨论区,原文刊载他的主要观点,并邀请几位作者和评论家一同探讨——‘武侠的创新,边界在何方?’”
虬髯客眼睛一亮:“妙!与其回避争议,不如将争议摊开到阳光下,让读者和我们一起思考!”
小林有些迟疑:“这......会不会让争议愈演愈烈?”
“真正的繁荣,不怕争议,怕的是一潭死水。”周硕语气坚定,“我们要相信读者的判断力,也要相信好作品经得起质疑。”
几天后,《新武侠》编辑部召开了一次特别的选题会,不仅所有编辑参加,还邀请了包括江晨在内的几位新锐作者列席。
会议刚开始,气氛就有些紧张。一位资深编辑直言:“我们是否应该对‘创新’划定一个底线?比如,至少要保持基本的历史感或古典韵味?像《代码侠》那样把编程语言当成武功口诀,我个人认为已经超出了武侠的范畴。”
江晨闻言,紧张地握紧了手,但还是鼓起勇气反驳:“可是……侠义精神是内核,表现形式为什么不能变?古代侠客用剑,现代侠客为什么不能用知识、用技术?我觉得‘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相通的……”
另一位以写传统武侠见长的作者也点头附和:“江晨说的有道理。我写的是传统路子,但我儿子就爱看《外卖侠》。他说这让他觉得,‘侠’并不遥远,自己也可能做到。这难道不是我们最想看到的吗?”
周硕静静地听着双方的辩论,直到讨论暂告一段落,他才开口:“底线当然有。底线就是‘侠义’二字。只要作品的核心是弘扬侠义精神——无论是扶危济困的‘小侠’,还是为国为民的‘大侠’——那么,无论它披着什么样的外衣,是古是今,是科幻是悬疑,它都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和鼓励。”
他看向众人,目光沉静而有力:“《新武侠》的使命,不是定义武侠的边界,而是探索武侠的可能。下期的讨论区,就是我们践行这一理念的第一步。”
不久后,《新武侠》第二期出版。在“大家谈创作”栏目中,那位资深读者的批评信被全文刊载,紧随其后的是周硕的回应、虬髯客的短评,以及江晨等几位新人作者从创作角度进行的阐述。
这期杂志一经上市,立刻引发了更广泛的讨论。令人意外的是,许多原本持观望态度的中间派读者,在阅读了正反双方的观点后,反而更加支持杂志的探索方向。一位读者在调查表中写道:“看到编辑部如此认真地对待批评,反而让我对《新武侠》的未来更有信心了。”
而那个最初提出严厉批评的读者,在收到周硕的亲笔回信和最新杂志后,也再次来信,语气缓和了许多:“......感谢诸君以开放之姿回应质疑。或许老夫一时仍难以完全接受‘外卖侠’之类,但贵刊致力于武侠新生的诚意与格局,吾已见到。愿拭目以待,静观其变。”
看着这封信,虬髯客朗声大笑:“周老弟,你这‘开放讨论’的一步,真是走对了!堵不如疏啊!”
周硕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望向窗外。风雨楼外,西湖水波光粼粼,新的投稿正如雪花般从四面八方飞来。争议并未平息,但正是在这思想的碰撞中,一个新的、更具活力的江湖,正在被清晰地勾勒出来。
他知道,通往未来的路不会平坦,但方向已然指明,而他们,正走在最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