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秋意渐浓,但《新武侠》编辑部内却热火朝天。随着“金戈奖”评选正式启动的公告发出,来自全国各地的稿件如雪片般飞来,几乎淹没了编辑们的办公桌。
“周老师,陈老师,这才一周,投稿量已经超过五千份了!”小林抱着一摞刚整理好的稿件,语气既兴奋又带着一丝疲惫,“而且题材之丰富,远超我们预期。”
周硕随手拿起最上面一份稿件,标题是《程序员侠客》,讲述一位程序员将代码逻辑融入武学,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世界中维护正义的故事。他微微一笑,又看向另一份《医者仁心》,则是以急诊科医生为主角,将针灸、药理化为济世救人的“武功”。
“看到了吗,陈兄?”周硕将稿件递给虬髯客,“这就是我们想要看到的局面——百花齐放,而非一枝独秀。”
虬髯客翻阅着这些充满奇思妙想的稿件,虬髯颤动,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是啊,百花齐放……但这也意味着,我们接下来的评选工作,将异常艰难。标准该如何把握?”
这个问题,在随即召开的第一次评委会预备会议上,立刻成为了焦点。
评委会阵容堪称豪华,不仅包括了周硕、虬髯客等武侠泰斗,还邀请了文学评论界的权威、高校的学者,甚至还有两位资深出版人和一位代表年轻读者群体的网络文学研究者。然而,观念的差异在会议伊始便显露无遗。
“我认为,首要标准仍是文学性。”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评论家扶了扶眼镜,语气严肃,“无论题材如何创新,语言、结构、人物塑造这些基本功不能丢。像《外卖侠》这类作品,立意虽新,但文学质感尚需锤炼,能否经得起经典化考量,我持保留意见。”
另一位年轻得多的网络文学研究者立刻反驳:“但武侠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如果一味用所谓的‘经典标准’来衡量,只会扼杀创新。《外卖侠》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的时代感和亲和力,它在年轻人中引起的共鸣,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共鸣不等于文学价值……”
“脱离时代的文学价值是无根之木……”
会议室内,争论声渐起。传统与创新,文学性与大众性,纯文学与类型文学之间那道无形的鸿沟,在此刻清晰显现。
周硕一直沉默地听着,直到争论稍歇,他才缓缓开口:“诸位,我们设立‘金戈奖’的初衷,是为了给武侠开辟更广阔的道路,而不是画地为牢。我想提醒大家一点,‘金戈’二字,取自‘金戈铁马’,但更重要的,是那个‘戈’字所代表的‘革新’与‘开拓’之意。”
他环视众人,目光平和而坚定:“因此,我认为‘金戈奖’的评选,应该设立双重标准。一是‘守正’——坚守侠义精神的内核,这是底线;二是‘创新’——鼓励在表现形式、题材内容、思想内涵上的大胆探索。二者并重,不可偏废。一部作品,可能在文学技巧上尚有瑕疵,但若其在‘创新’维度上贡献突出,能为我们展现武侠的某种新的可能性,那么,它就值得我们重点关注和鼓励。”
虬髯客重重一拍桌子,声如洪钟:“我同意周老弟的意见!咱们别自己先把路子走窄了!先海纳百川,再来沙里淘金!”
周硕的“双重标准”提议,在经过一番激烈讨论和细节完善后,最终获得了评委会多数成员的认可。评选工作随之紧锣密鼓地展开。
初审阶段,编辑部的年轻编辑们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凭借对当下读者口味和网络文学生态的熟悉,筛选出了一大批在“创新”上让人眼前一亮的海量来稿。其中不乏设定更为大胆的作品,如将武侠与克苏鲁神话结合的《诡秘江湖》,或是探讨人工智能与侠义伦理的《硅基侠情》。
复审阶段,争议更为具体。评委会为一部长篇历史武侠《烽火淬剑》争论不休。作品文笔老辣,历史考据严谨,侠义精神突出,在“守正”上几乎无可挑剔,但叙事模式相对传统。
“这部作品,堪称传统武侠的典范,理应获得最高奖项。”老评论家极力推荐。
“典范之作,但缺少惊喜。它证明了传统路线的成熟,却未能展现武侠的未来。”年轻研究者则持不同看法。
同样引发热议的,还有江晨已经完稿的《外卖侠》全本。支持者认为它完美契合了“创新”标准,为武侠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成功样本;质疑者则认为其文学性,尤其是在人物深度和情节复杂度上,与顶尖作品尚有差距。
争辩最激烈时,所有人的目光再次投向周硕。
周硕沉吟片刻,说道:“《烽火淬剑》是集大成者,代表着武侠过去达到的高度;《外卖侠》是开拓者,预示着武侠未来可能的方向。‘金戈奖’既要致敬高峰,也要鼓励探索。我认为,它们代表了不同类型优秀作品所能达到的极致,在各自的路径上都值得肯定。”
他的话语,为陷入僵局的讨论指明了方向。最终,经过多轮投票和反复斟酌,一份兼顾了“守正”与“创新”的入围名单终于确定。
名单公布前夜,周硕和虬髯客再次登上了风雨楼的顶楼,俯瞰着夜色中的西湖。
“明日之后,无论名单引发何种议论,武侠这片江湖,都再也回不到从前了。”虬髯客感慨道。
周硕点头,夜风吹动他的衣角:“是啊,我们点燃了火种,抛下了巨石。接下来,该看这江湖自身的造化了。我相信,只要那口‘侠气’不散,江湖便不会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