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御史大人亲至,都吓得跪地不起。
“都起来吧。”黛玉声音亲和,多年以来的为官生涯,一点也没有掩盖她是个美的不可方物的女子。
而此刻她一身官服,隐隐又在美貌之中多了一种不可侵犯的威严感。
让人一见之下,便觉得从心底想要去膜拜。
“老人家,一年能产多少盐?”
老灶户颤声道:“回......大人,若是天公作美,一年能产五百斤。”
这老灶户也听人说,新来的巡盐御史是个女大官,却没想到竟然是个美若天仙的女子,而且这女子眉宇之间的威严,让他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他在画上见过的神仙。
“可得银钱几何?”
“除去成本,能剩十两银子就不错了。”
黛玉心中一算,官盐售价每斤百文,这些灶户却只得二十文,中间利润都被盐商和官员瓜分了。
更让她心惊的是盐质。
随手抓起一把,只见色泽灰暗,杂质颇多,还带着苦味。
“这样的盐,也敢卖百文一斤?”黛玉怒极反笑。
回到衙门,她立即召见各大盐商。
这些盐商个个衣着光鲜,见到黛玉却也不敢怠慢。
“本官查阅旧档,发现官盐收购价是二十文,售价却是百文。”黛玉淡淡道,
“这中间的利润,都到哪去了?”
盐商们面面相觑,最后推出一位年长的回话:“大人明鉴,运输、仓储、人工,处处都要花钱......”
“是吗?”黛玉打断他,“那为何私盐只卖三十文,还有利可图?”
这话一出,满堂寂静。
黛玉站起身,环视众人:
“本官给你们三日时间,自己把账目理清楚。三日后,若还是这般糊涂账,休怪本官不客气!”
当夜,就有人悄悄往御史衙门送礼。
守门的士兵直接将人和礼盒一起扔了出去:“大人有令,行贿者杖五十!”
黛玉的盐务改革,如同在江南这片看似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激起的涟漪很快变成了惊涛骇浪。
最先发难的是以甄家为首的江南世家。
这些盘踞江南百余年的望族,靠着盐政积攒了泼天富贵,岂容一个女子断了他们的财路?
这日,黛玉正在衙门处理公务,忽见盐运使匆匆来报:“大人,不好了!各盐场同时罢工,灶户们都说......说不干了!”
黛玉眉头微蹙:“所为何事?”
“说是......说是盐商们不再收盐,他们产了盐也卖不出去......”
黛玉冷笑:“好个釜底抽薪之计。”
她当即起身,“备轿,本官亲自去盐场。”
最大的盐场设在东海边,此刻却是一片死寂。
上千灶户聚集在场院中,个个面带忧色。
见黛玉来了,纷纷跪地哭诉:
“大人,我们也要活路啊!”
“盐商都不收盐了,让我们怎么活?”
黛玉登上高处,朗声道:
“诸位放心,官府照常收盐,价格不变!不仅如此,本官还要教你们制更好的盐,让你们的收入翻倍!”
这话一出,人群骚动起来。
一个老灶户颤声问:“大人说的...可是真的?”
“本官一言九鼎!”黛玉取出巾帼科研院新制的盐样,“你们看,这是新法制出的盐,比现在的官盐品质更好,成本却更低。”
洁白如雪的精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灶户们看得目瞪口呆。
他们制了一辈子盐,从未见过这般成色的好盐。
“若愿学者,官府提供工具,包教包会!”黛玉高声道,
“而且这盐,官府以四十文一斤收购!”
重赏之下,灶户们纷纷响应。
甄家想要靠停工逼迫黛玉让步的算盘,顿时落空。
然而这一次的危机,只是开始。
很快,朝堂上就有人弹劾黛玉“擅改祖制,扰乱盐政”。
弹劾奏折如雪片般飞向皇宫,都是指责黛玉改革过于激进,导致盐商破产,灶户失业。
更有人危言耸听,说再这样下去,江南必生民变。
养心殿内,皇上看着堆积如山的奏折,眉头紧锁:“原先生,你怎么看?”
原红蕖从容出列:
“陛下,这些奏折看似为民请命,实则是为盐商张目。臣这里有一本账册,请陛下过目。”
她呈上的账册详细记录了盐商与官员的利益往来,触目惊心。
“据臣查证,”原红蕖继续道,
“弹劾林御史最力的几位大臣,家中都与盐商有姻亲关系,或是暗中入股盐业。他们这是狗急跳墙了!”
朝堂上一片哗然。
那些弹劾黛玉的大臣面如土色,纷纷跪地辩解。
这时,十王爷也出列表态:“皇兄,林御史改革盐政,盐价大跌,百姓称颂。这等利国利民的好事,为何要阻拦?难道非要让百姓吃百文一斤的劣质盐,才叫不扰民吗?”
就在朝堂上争论不休时,江南的局势越发紧张。
这日深夜,黛玉正在批阅公文,忽听窗外异响。
她警觉地吹熄烛火,悄然移至窗边。
只见几个黑影翻墙而入,手中钢刀在月光下闪着寒光。
“动作快些!取了那女官的性命!”
黛玉冷笑,从袖中取出信号弹射向夜空。
这是她与护卫约定的暗号。
不过片刻,一队护卫如神兵天降,与刺客战在一处。
这些经过严格训练的护卫个个身手不凡,很快就将刺客全部制服。
“说!谁指使的?”黛玉冷声问。
为首的刺客狞笑:“你断了大家的财路,自然有人要你的命!”
就在这时,又一队人马闯入衙门。
为首的竟是甄家家主甄应嘉!
“林大人受惊了。”甄应嘉假惺惺地道,“听说有刺客,特来相助。”
黛玉心知这分明是贼喊捉贼,却也不点破:“有劳甄老爷挂心。不过这几个毛贼,本官还应付得来。”
甄应嘉看着被制服在地的刺客,脸色微变,强笑道:“大人没事就好。只是......盐政改革是不是该缓一缓?如今江南人心惶惶......”
“缓?”黛玉挑眉,“为何要缓?盐价大跌,百姓欢呼,这才是真正的民心所向!”
二人正在对峙,忽见一骑快马疾驰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