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春的画,成了打开这个家进项的一把钥匙。
那位老先生,似乎极有门路。
每隔十天半月。
他便会派小厮前来,取走惜春的新画。
再留下一锭分量十足的润笔银。
有了这笔稳定的收入,贾府众人总算脱离了朝不保夕的窘境。
他们搬出那两间四面漏风的破屋。
在金陵城南,租下了一个小小的二进院落。
院子虽简陋,却有了院墙,有了能关紧的门,有了几分“家”的遮蔽。
贾母的病也渐渐好转,众人的脸上,也终于养回了些许血色。
然而,探春的心。
却像悬在风中的蛛丝,始终飘荡不安。
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这种依赖于某个人善意的生活,是何等脆弱。
如履薄冰,朝不保夕。
万一哪天,那位老先生不再买画了呢?
这个家,岂不是顷刻间又要被打回原形?
她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四妹妹那支脆弱的画笔上。
这个家,需要一个更稳固,更牢靠的根基。
她开始有意识地在金陵城里四处走动。
探春不再是那个只知诗书的闺阁小姐。
她用一双锐利的眼睛,观察着市井百态,寻找着任何可能的机会。
她发现,金陵的女子,无论贫富,都极爱俏。
街边的胭脂水粉铺子,哪怕开在再偏僻的巷子,生意也总是络绎不绝。
只是,那些铺子里卖的东西,大多粗劣不堪。
便宜的,是掺了铅粉的劣质香粉,气味刺鼻。
用久了,脸皮会溃烂。
好一些的,也不过是些寻常的香膏花露。
千篇一律,毫无新意。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探春心中萌生。
她想起了大观园的旧时光。
想起了元妃省亲时,从宫里带出来的那些精致妆品。
什么玉肌散,凝香露,她都曾细细研究过配方。
她甚至还记得,宝玉曾胡闹着弄过一种用晨露和花汁调配的胭脂。
颜色鲜妍,清香扑鼻。
远胜市面上那些俗物。
她有方子,有见识。
更有一双见惯了顶尖好物、辨得清高下优劣的眼睛。
为什么,不能自己做出来卖呢?
这个想法一说出口,立刻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
“三丫头,你疯了!”
贾母重重一拍桌子,气得嘴唇发抖。
“我们贾家,虽说是败了,可根子是诗书传家。”
“你一个未出阁的女儿家,去做那等商贾之事。”
“抛头露面,成何体统!”
“我们贾家的脸,还要不要了!”
“妹妹,此事万万不可。”
李纨也忧心忡忡,柔声劝阻。
“做生意,哪有那么容易。”
“我们都是女眷,孤儿寡母的。”
“没个男人帮衬,被人欺负了可怎么办?”
就连一向沉默的宝玉,也皱起了眉。
“三妹妹,那些东西,不过是闺阁中的玩意儿。”
“女儿家的情趣,怎能拿出去沾染铜臭?太俗了。”
一时间,满屋子都是反对和质疑。
探春看着他们,心中涌起一股深深的无力感。
都到了这个地步,他们还在抱着那些虚无缥缈的“体面”和“清高”不放。
“老祖宗,大嫂子,二哥哥。”
探春挺直了单薄的脊背,目光平静地扫过每一个人。
“脸面?体统?”
她自嘲地笑了笑。
“我们一家老小挤在破屋里,靠着当东西换米下锅的时候,脸面在哪里?”
“我们寄人篱下,看人脸色,仰人鼻息的时候,体统又值几文钱?”
“至于俗不俗的……”
她的目光最后落在宝玉身上,变得有些冷。
“二哥哥,你可知四妹妹画一幅画,熬红了双眼,换来的那锭银子。”
“够我们这一大家子,吃用多久?”
“够给老祖宗买多少副续命的汤药?”
“你觉得俗不可耐的银钱,却是我们的活命本钱!”
宝玉被她怼得面红耳赤,张了张嘴,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脸上第一次浮现出狼狈和羞愧。
探春不再理他,转而看向贾母,语气斩钉截铁。
“老祖宗,今时不同往日。”
“我们不能再守着过去过日子。”
“女儿家怎么了?”
“女儿家就不能凭自己的本事,挣一份家业,养活一家老小吗?”
“我不是在跟你们商量。”
她的声音不大,却带着种破釜沉舟的决断。
“我是在告诉你们!”
“这件事,我做定了!”
说完,她转身就走。
留下满屋子被震得目瞪口呆的人。
探春的行动力,远超所有人的想象。
她拿出自己压箱底的二十两私房钱,作为启动的本金。
没有租铺面。
她将院子最偏僻的一间小屋,亲手打扫出来,改造成了作坊。
她去药铺,买来上好的珍珠、白芷、杏仁。
去花市,掐着时辰买下带着晨露的玫瑰、茉莉、桃花。
她将珍珠细细研磨成粉。
将花瓣捣烂,用纱布一遍遍滤出最清澈的汁液。
将杏仁上锅蒸馏,只为取那几滴珍贵的香露。
每一步,都亲力亲为。
就连一向木讷的迎春,也被她这股劲头感染。
放下了手中的绣花针,默默地帮她挑拣花瓣,摘去花蒂。
李纨看她如此辛苦,也叹了口气,开始帮她掌管账目,记录每一笔开销。
几天后,第一批成品诞生了。
一盒,是莹白如玉的“珍珠玉容粉”。
一瓶,是清香四溢的“百花凝香露”。
还有一小罐,是嫣红欲滴的“绛云胭脂”。
探春没有急着拿出去卖。
她知道,好酒也怕巷子深。
好东西,更需要一个好名声来配。
她将产品分装在几个还算精致的小瓷瓶里。
然后,敲开了对面邻居的门。
邻居家,住着金陵城里一个不大不小的绸缎商。
当家的王太太,是个极爱美的中年妇人,平日里最是讲究。
“王太太,这是小女自家闲来无事,用鲜花果子做的些小东西。”
探春笑得落落大方,将东西递了过去。
“我们街里街坊的,平日多蒙您照顾。”
“小小谢仪,不成敬意,还望您莫要嫌弃。”
王太太打量着那几个小白瓷瓶。
虽干净,却终究是寻常样式。
比不得铺子里卖的那些描金绘彩的盒子。
她脸上堆着笑,眼神里却藏着不易察觉的轻慢。
“哎哟,贾三姑娘真是心灵手巧。”
她客气地接过来,嘴上应付着。
“这年头,肯自己动手做东西的姑娘家可不多见了。”
话虽如此,心里却不以为然。
一个家道中落的破落户小姐,能做出什么好东西?
怕不是和街边那些三文钱一盒的劣质货色差不多。
涂坏了脸,可就得不偿失了。
她只当是小孩子家家的玩意儿,碍于情面收下。
转身,便随手放在了梳妆台最里侧的角落。
打算过两天,就让下人扔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对门毫无动静。
起初,探春还满怀期待,每日洒扫庭院时,总会不经意地朝对门望上几眼。
可一连半个月过去,对门都静悄悄的。
王太太正常进进出出。
见了她,也只是客气地点点头,绝口不提妆品之事。
探春的心,一点点沉了下去。
她开始怀疑。
难道是自己想错了?
那些在大观园里被奉为珍宝的方子,到了这市井之中,竟真的一文不值?
还是……那东西,用出了什么岔子,王太太不好意思说?
一想到这个可能,她便坐立不安。
这几日,她的话都少了。
时常对着那些瓶瓶罐罐出神。
连李纨和迎春都看出了她的失落。
就在探春几乎要放弃,甚至开始盘算着自己是不是该另寻出路时。
这日清晨,院门突然被人拍得“砰砰”作响。
开门的迎春吓了一跳。
只见对门的王太太一脸急切地站在门口,头发都有些散乱,见了她就问。
“二姑娘,你三妹妹呢?”
“快!快叫她出来!”
探春闻声赶来,心中忐忑,不知是福是祸。
谁知王太太一见她,竟一把抓住她的手。
脸上是混杂着惊喜、激动,还带着几分不好意思。
“我的好姑娘!”
“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你前儿给我的,是什么神仙东西!”
探春一愣,还没反应过来。
王太太已经迫不及待地说了起来,声音又快又急。
“实不相瞒,前几日我收了你的东西,家里事多,竟给忘了!”
“谁知我那淘气的女儿,前几日翻东西,闻着好,竟偷偷拿去用了!”
“我昨儿还纳闷,问她最近怎么脸上那点小痘印都没了。”
“皮肤又光又滑,比剥了壳的鸡蛋还嫩!”
“她才跟我说了实话!”
“我拿来一试,哎呀!”
王太太猛地一抚掌,指了指自己的脸和嘴唇。
“这珍珠粉,细腻得跟青烟似的。”
“上脸就没了,可脸色却亮了不少!”
“还有那胭脂,颜色又好看又自然!”
“我早上喝了一碗热茶,竟然一点儿都不沾杯!”
“比我花大价钱从京城托人买来的‘美人坊’的招牌货还好用!”
王太太拉着探春的手,热络得像是见了亲人。
“好姑娘,你可真是真人不露相!”
“都怪我眼拙,险些埋没了你的好东西!”
她凑近了些,声音里透着渴望。
“你那宝贝,还有没有?”
“快,再卖我一些!”
“不管多少钱,我都买了!”
探春心中悬了半个多月的那块巨石,终于“轰然”落地。
她知道,自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