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的清晨,一队车马缓缓驶出青山县城。林乔骑在马上,回头望了一眼渐行渐远的城墙,心中百感交集。在那里,他从一个逃荒的流民成长为一方县丞;如今,又将踏上新的征程。
\"爹,京城有多远啊?\"小树从马车里探出头来,小脸被寒风吹得通红。
\"一千二百里,要走大半个月。\"林乔拉紧儿子的斗篷,\"进去吧,外面冷。\"
此行除了小树,林乔只带了两个得力的林家子弟——十九岁的林松和二十岁的林柏,都是族中精心挑选的好苗子,既当随从又兼学生。苏婉特意赶制了几套新衣,让他在京城不至于显得寒酸;赵大锤则连夜打造了一个便携式小炉子,说是京城天冷,热酒暖身。
送行的队伍很长,知县李大人带着全衙同僚,林家老少几十口,还有不少受过林乔恩惠的农户。场面热烈而感伤,仿佛整个青山县都在为这位崛起的能吏送行。
\"林大人,此去京城,必有大作为!\"
\"乔哥儿,别忘了咱们青山县啊!\"
\"...\"
告别声中,林乔深深一揖,然后转身策马,再不回头。有些路,必须向前走。
旅途漫长而枯燥。白天赶路,夜晚投宿驿站或客栈。林乔利用这段时间,一边教导小树和林松、林柏读书,一边整理自己的政务笔记。他特意将青山县的农业改良经验系统梳理,准备到京城后找机会推广。
\"007,建立'全国农业数据库',开始收集沿途农业信息。\"他在脑海中命令道。
\"指令确认。正在扫描记录...\"系统立刻开始工作,通过林乔的双眼记录沿途的作物种类、耕作方式、水利设施等信息。
越往北走,景象越是不同。南方的水田渐渐被北方的旱地取代,作物也从水稻变成了小麦、谷子。林乔仔细观察这些差异,思考着如何因地制宜地应用他的农业改良方法。
半月后,当巍峨的京城城墙终于出现在地平线上时,连一向沉稳的林乔也不禁心潮澎湃。高达三丈的灰色城墙向两侧延伸,一眼望不到头;城楼上旗帜飘扬,守军盔甲鲜明;城门处车水马龙,各色人等进进出出,热闹非凡。
\"爹,那就是京城吗?好大啊!\"小树瞪大眼睛,满脸惊叹。
林乔点点头,心中同样震撼。与青山县相比,京城宛如巨兽,庞大而复杂。在这里,他将面对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入城手续比想象的顺利。守门官兵查验了林乔的任命文书后,立刻换了一副恭敬神色,甚至专门派了个小卒为他们引路。
京城内部的繁华更令人目不暇接。宽阔的街道可容五马并行,两旁店铺林立,叫卖声此起彼伏;酒楼茶肆高朋满座,绸缎庄、珠宝店顾客盈门;不时有华丽的轿马经过,随从前呼后拥,彰显主人的显赫身份。
\"大人,我们先去何处?\"林松小声问道。
\"先去户部报到,再找住处。\"林乔回答,眼睛却不停观察着周围的一切,试图尽快熟悉这个陌生的环境。
户部衙门位于皇城东南,是一组气势恢宏的青砖建筑群。林乔递上文书后,被引入一间偏厅等候。这一等就是两个时辰,期间除了一个小吏送来茶水,再无他人问津。
\"爹,他们是不是忘了我们?\"小树饿得肚子咕咕叫。
林乔正要回答,门外终于传来脚步声。一个身着六品官服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面容严肃:\"可是新任户部主事林乔?\"
林乔连忙起身行礼:\"下官正是。\"
\"本官户部郎中郑文焕。\"来人微微颔首,\"尚书大人公务繁忙,命本官安排你入职事宜。这是官凭和腰牌,三日后正式上任。住处已安排在吏舍丙区七号院。\"
交接过程公事公办,没有丝毫寒暄。郑郎中临走时终于多说了两句:\"林主事初来京城,需谨言慎行。户部不比地方,一举一动都关乎国计民生。\"
\"下官谨记。\"林乔恭敬回应。
吏舍位于城西,是一排排规整的小院,专门安置像林乔这样的中低级京官。丙区七号院不大,但足够他们四人居住:一间正房,两间厢房,外加厨房和马棚。院里还有棵老槐树,光秃秃的枝丫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安顿下来后,林乔立刻带小树出门购置必需品。京城的物价让他咋舌——同样的东西,比青山县贵了三倍不止!幸亏离乡前,知县和族人凑了一笔丰厚的程仪,否则他那点俸禄还真捉襟见肘。
\"爹,京城的东西好贵啊。\"小树抱着一包刚买的笔墨纸砚,小声嘀咕。
\"所以更要节俭。\"林乔借机教导,\"记住,奢侈是败家的开始。\"
三天的适应期很快过去。正式上任这天,林乔天不亮就起床了,换上崭新的六品官服,腰间悬好印信。镜子里的他,面容比实际年龄成熟许多——八年时间,从逃荒的流民到六品京官,这条路走得艰难却踏实。
\"爹真威风!\"小树仰着脸,满眼崇拜。
林乔蹲下身,与儿子平视:\"记住爹的话,在学堂好好读书,不要与人攀比家世。晚上回来,我要检查功课。\"
安顿好小树和林松、林柏,林乔独自前往户部衙门。清晨的京城街道上,已经有不少赶早的官员和吏员。林乔注意到,这些人大多目不斜视,步履匆匆,与青山县那种熟人社会的氛围截然不同。
户部的晨会比县衙正规许多。各司主事以上官员齐聚正堂,由尚书或侍郎主持,商讨当日要务。作为新任主事,林乔被安排在末位,静静聆听那些复杂的财政术语和全国性的数据。
\"...漕粮北运损耗又增,去年达一成二,如何是好?\"户部尚书赵文渊是个六十多岁的清瘦老者,声音不大却极具威严。
几位郎中、员外郎各抒己见,但多是泛泛而谈。林乔仔细听着,渐渐明白了问题所在:南方漕粮经大运河北上,沿途损耗严重,主要是因转运环节过多,监管不力。
\"林主事,\"赵尚书突然点名,\"你在地方任职,可有见解?\"
全场目光一下子集中到林乔身上。他深吸一口气,起身拱手:\"回大人,下官以为漕粮损耗,主因在转运环节。青山县曾有类似问题,后采取'直运法',即由产粮地直接运至目的地,减少中间环节,损耗大减。\"
\"哦?\"赵尚书来了兴趣,\"具体如何操作?\"
林乔不慌不忙,从怀中掏出一卷图纸——这正是他在青山县改良粮食运输时绘制的流程图:\"请大人过目。关键在于明确责任,分段包干,每段设专人验收...\"
清晰的思路、详实的数据、可行的方案,让在场官员纷纷侧目。赵尚书仔细看完图纸,难得地露出笑容:\"林主事确有实才。此事就交由你拟个详细条陈,三日后呈阅。\"
\"下官领命。\"林乔暗自松了口气,首战告捷。
会后,同僚们的态度明显热络了许多。几位主事主动邀请林乔共用午膳,席间透露了不少户部内情。原来漕粮损耗问题困扰户部多年,各方利益盘根错节,一直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
\"林兄初来乍到就受尚书青睐,前途无量啊!\"一位姓王的主事半真半假地恭维道。
林乔谦虚回应:\"全赖各位同僚提携。下官初来京城,诸事不熟,还望多多指教。\"
回吏舍的路上,林乔特意绕道去看了看小树就读的学堂。这是一所专为官员子弟开设的蒙学,虽然比不上那些有名的书院,但师资尚可,规矩也严。透过窗户,他看到小树正专注地听讲,心中稍安。
当晚,林乔熬夜撰写漕粮改革的条陈。有了007系统的辅助,他很快整理出一套完整的方案:精简转运环节、明确责任划分、建立验收标准、严惩贪污中饱...每一项都有具体数据和实施细则。
\"爹,你还不睡吗?\"小树揉着眼睛从里屋出来。
林乔放下毛笔:\"这就睡。今天的功课如何?\"
\"先生夸我字写得好!\"小树骄傲地展示写字本,\"还让我当了临时班长呢!\"
林乔欣慰地摸摸儿子的头。孩子适应得比他预想的要好,这让他能更专注于公务。
三天后,漕粮改革条陈如期呈递。赵尚书阅后大为赞赏,立即召林乔单独谈话。
\"林主事,此方案甚妙。\"老尚书捋须微笑,\"不过,其中触动多方利益,推行必遇阻力。你有何良策?\"
林乔早有准备:\"回大人,下官建议先选一段试点,比如扬州至淮安段。见效后再逐步推广,同时请御史台派员监督,以杜流弊。\"
\"善!\"赵尚书拍案,\"此事就由你全权负责试点。若成功,本官保举你晋升员外郎!\"
这个承诺非同小可。员外郎是从五品,若能晋升,意味着林乔正式迈入高级官员行列。更重要的是,他将有机会参与更核心的国策制定。
试点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林乔白天在户部处理文书,晚上则研读历年漕运档案,常常熬到深夜。小树很懂事,不仅自己完成功课,还学着照顾父亲的起居,端茶倒水,像个小小管家。
一个月后,扬州传来好消息:试点段漕粮损耗从原来的一成二降至不足半成!赵尚书大喜,在朝会上特别表彰了林乔的功劳。很快,圣旨下:擢升林乔为户部浙江清吏司员外郎,仍兼漕粮改革事。
升迁速度之快,在京官中实属罕见。同僚们表面祝贺,暗地里却议论纷纷。一个没有科举功名的地方官,凭什么青云直上?
\"林兄,小心郑郎中。\"一天,王主事悄悄提醒,\"他是前任漕运总督的门生,你改革漕运,断了不少人的财路...\"
林乔心中一凛。难怪郑郎中对他总是冷淡疏远,原来有这层关系。京城果然步步惊心,一不小心就会得罪不知哪路神仙。
升任员外郎后,林乔的工作范围和权限大大扩展。浙江清吏司负责一省的赋税、钱粮等事务,需要处理大量奏章和报表。凭借007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他很快发现了几处长期被忽视的税收漏洞,并提出改进方案。
这天夜里,林乔正在审阅浙江各府县的夏税收缴情况,突然发现一个异常:\"007,分析杭州府近年赋税数据。\"
\"分析完成:杭州府赋税连续三年递减,幅度分别为5%、7%、9%,但同期商税增长12%、15%、18%。疑似存在赋税转移现象。\"
林乔眼睛一亮。这很可能是有官员将本应计入赋税的收入,转移到了商税中,因为后者地方留成比例更高。虽然都是朝廷收入,但这种做法扰乱了财政秩序,必须纠正。
第二天,他将这一发现呈报赵尚书。老尚书仔细核查后,勃然大怒:\"好个杭州知府,竟敢玩弄此等伎俩!林员外郎,你即刻拟一道札子,严令整改!\"
这件事后,赵尚书对林乔更加器重,甚至让他参与全国赋税改革方案的起草工作。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意味着林乔的才能和理念将可能影响整个国家的财政政策。
然而,随着地位提升,暗中的阻力也越来越大。一天下朝后,林乔在回家的路上,突然被几个蒙面人围住。幸亏林松、林柏机警,及时呼救,才吓退了歹徒。
\"大人,这不是普通劫匪。\"林柏捡起地上掉落的一块腰牌,低声道,\"像是某大户人家的...\"
林乔接过腰牌,上面刻着一个模糊的\"漕\"字。他心下了然,这是漕运利益集团给他的警告。
\"不必声张。\"林乔收起腰牌,\"日后出门多留神便是。\"
这件事让他更加谨慎,但也更加坚定。回吏舍后,他特意将小树叫到跟前:\"京城不比青山县,人心复杂。你要记住,无论发生什么,学业不可废,品行不可丢。\"
小树似懂非懂,但郑重地点头:\"爹,我记住了。\"
夜深人静时,林乔独坐书房,望着窗外的明月沉思。京城这个大舞台,给了他施展才华的机会,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初心,同时保护好家人,将是他面临的最大挑战。
桌上摊开的是他正在编写的《农业改良辑要》,旁边放着青山县最新来信:林家一切安好,耕读堂又添了二十名学生,试验田的甘薯丰收在望...
无论走得多远,那里永远是他的根。林乔提笔蘸墨,在信纸上写下回信:\"诸事安好,勿念。京中虽繁华,不及家乡一草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