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里的第一场雪悄然而至,将京城装点得银装素裹。林乔站在户部衙门的廊下,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思绪飘回了青山县。这个时节,青山村的乡亲们应该已经收完最后一茬红薯,围着火炉讲述古老的故事了吧?
\"林大人,尚书大人请您过去。\"一名书吏恭敬地打断了他的思绪。
林乔整了整官服,穿过积雪的庭院。自农业改革初见成效后,他在户部的地位悄然变化。那些曾经对他冷眼旁观的同僚,如今见面都是满脸堆笑,就连一向倨傲的右侍郎孙大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年轻人的能力。
赵尚书的公房里炭火烧得正旺,驱散了冬日的寒意。老尚书正在批阅文书,见林乔进来,放下毛笔,罕见地露出了笑容:\"林劝农使,坐。\"
\"谢大人。\"林乔拱手行礼,在客座坐下。他注意到尚书案头放着一份明黄绫面的奏折——那是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颜色。
\"看看这个。\"赵尚书将奏折推过来,\"陛下对你很是赏识啊。\"
林乔双手接过,展开细读。这是皇帝批阅的直隶农业改革总结报告,朱笔御批洋洋洒洒数百字,不仅全面肯定了他的成绩,还提出要\"推广全国,着户部拟章程\"。最令他心跳加速的是最后一句:\"林乔才堪大用,着吏部议升赏。\"
\"这...下官愧不敢当。\"林乔合上奏折,双手微微发颤。虽然早有预感这次改革成功会带来升迁,但皇帝的直白赞赏还是让他受宠若惊。
赵尚书捋须微笑:\"不必过谦。你在直隶的作为,朝野有目共睹。不过...\"老人突然压低声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可知这半年来,弹劾你的奏章有多少?\"
林乔苦笑:\"下官没数过,但想必不少。\"
\"二十七封!\"赵尚书伸出两根手指,\"从你'擅改祖制'到'收买民心',什么罪名都有。若非陛下圣明,早被这些唾沫星子淹死了。\"
林乔背脊一凉。他知道朝中反对声不断,却没想到如此密集。看来庆王一派从未放弃将他拉下马的企图。
\"下官谨记大人教诲。\"林乔深深一揖,\"今后必当更加谨慎行事。\"
\"谨慎?不,你误会了。\"赵尚书突然目光炯炯,\"老夫不是要你畏首畏尾。大丈夫立世,当做则做!只是提醒你,既入此局,当知局中之险。去吧,明日大朝,当有佳音。\"
回到吏舍,林乔发现小树正和几个同窗在书房热烈讨论着什么。见他回来,孩子们立刻起身行礼。除了熟悉的张文远和李明,还多了两个面生的少年。
\"爹!\"小树兴奋地跑过来,\"我们在辩论'义利之辨'呢!张兄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我觉得若无利民生,空谈义理何用?\"
林乔惊讶于儿子的见解,笑着摸了摸他的头:\"你们继续,我不打扰。\"离开时,他听到那个陌生少年说:\"林小弟此言,颇有令尊之风啊!\"
晚饭后,小树主动说起那几个新朋友:\"穿蓝衫的是陈侍郎的公子,白脸的那个是国子监周祭酒的侄子。他们都佩服爹的作为呢!\"
林乔若有所思。不知不觉间,小树已经为他搭建了一个小小的关系网。这些年轻人背后,是朝中一批务实开明的官员。或许,改革的希望就在这些下一代身上?
次日大朝,林乔早早来到午门外候着。雪后的紫禁城巍峨壮丽,汉白玉台阶上积雪已被清扫干净,露出精美的浮雕。五更鼓响,百官依次入宫,文东武西,排列整齐。
\"宣——户部浙江清吏司员外郎林乔觐见!\"
听到传唤,林乔整肃衣冠,迈步进入金銮殿。这是他第一次在正式朝会上被单独召见,足见事非寻常。
\"臣林乔,叩见陛下。\"他行大礼参拜。
\"平身。\"皇帝的声音比半年前更加沉稳有力,\"林卿,直隶劝农有功,朕心甚慰。今户部右侍郎出缺,朕欲破格擢升,卿可敢接此重任?\"
殿中顿时响起一片低低的惊叹声。从五品员外郎直升三品侍郎,这是本朝罕见的越级提拔!林乔感到无数道目光刺在背上,有羡慕的,有嫉妒的,更有充满敌意的。
他深吸一口气,伏地叩首:\"臣才疏学浅,恐负圣恩。然既蒙陛下信重,敢不竭尽驽钝,以报天恩!\"
\"好!\"皇帝满意地点头,\"即日起,林乔擢升户部右侍郎,主管全国钱粮度支。另赐麒麟服一袭,玉带一条,以彰其功。\"
退朝后,同僚们纷纷上前道贺,就连那些曾经暗中使绊子的官员也挤出一副笑脸。林乔一一还礼,心中却如明镜——这些笑容背后,不知藏着多少刀剑。
\"林大人留步。\"一个清朗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林乔回头,见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张大人——正是张文远的父亲。
\"张大人。\"林乔恭敬行礼。
\"恭喜高升。\"张御史微微颔首,压低声音,\"今晚戌时,寒舍小聚,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想与大人一叙,不知可否赏光?\"
林乔心领神会:\"下官荣幸之至。\"
回到户部交接公务时,林乔明显感觉到一些微妙的变化。那些曾经对他爱答不理的司官们突然变得殷勤备至,而原本的顶头上司——浙江清吏司郎中,现在反倒要向他行礼汇报了。
最耐人寻味的是左侍郎孙大人的态度。这位五十多岁的老官僚表面热情,眼中却闪烁着冷光:\"林大人年轻有为,今后同衙为官,还望多多指教啊!\"
\"孙大人言重了,下官初来乍到,正要多向您请教呢。\"林乔谦逊地回答,心中却警铃大作。孙侍郎是出了名的守旧派,与庆王府关系密切,今后必是劲敌。
傍晚,林乔换上便服,只带林柏一人,悄悄来到张御史府上。让他意外的是,除了几位清流言官,工部营缮司李主事(李明的父亲)也在座,还有两位不太熟悉的中级官员。
\"林大人来了!\"张御史亲自迎入书房,\"诸位,我们的小聚可以开始了。\"
原来这是一次非正式的政治聚会,参与者都是朝中主张改革的官员。他们讨论当前朝政,交流各部信息,偶尔也会协调行动。林乔这个\"新人\"的加入,标志着这个松散联盟的扩大。
\"林大人可知为何陛下突然提拔你?\"张御史开门见山。
林乔摇头:\"下官也觉意外。\"
\"因为国库空虚,已到危急关头!\"张御史语出惊人,\"去岁各地欠饷已达二百余万两,今冬西北又报旱灾,若再遇边衅,朝廷将无钱可用!\"
李主事补充道:\"工部修缮河工的款项拖了半年,也是因为户部没钱。孙侍郎主管度支,却一味敷衍,不知是何居心。\"
林乔恍然大悟。皇帝这是要他临危受命,解决财政危机啊!难怪破格提拔,这是要借他的手整顿户部积弊。
聚会结束已近子时。林乔踏雪而归,脑海中回响着张御史最后的忠告:\"户部水深,账目混乱非一日之寒。孙侍郎经营多年,党羽遍布各司。林大人初到,当以摸清底细为先,切莫贸然行事。\"
次日清晨,林乔换上崭新的三品孔雀补服,系上御赐玉带,前往户部上任。右侍郎主管全国财政收支,责任重大。按照惯例,他要先接收印信、账册,并听取各司汇报。
户部大堂内,各司郎中、主事整齐站立。林乔注意到,不少人眼中带着审视和怀疑——一个毫无背景的年轻人突然成为他们的上司,确实难以服众。
\"请林大人验看印信。\"孙侍郎皮笑肉不笑地递上一个锦盒。
交接仪式结束后,林乔立即调阅了近五年的财政账册。随着翻阅,他的眉头越皱越紧。账目混乱不堪,有的项目只有总数没有细目,有的支出理由含糊其辞,更有多处明显的前后矛盾。
\"007,分析这些账目。\"他在心中命令。
\"检测到系统性账目造假。\"007很快回应,\"初步估算,过去五年至少有三百五十万两白银去向不明,主要隐藏在军费、河工和皇室开支项目中。\"
三百五十万两!这相当于全国一年赋税的三分之一。林乔倒吸一口冷气,难怪国库空虚,原来有这么大一个窟窿!
他正准备深入调查,一个紧急军报打破了户部的平静——西北鞑靼部大举犯边,连破三堡,边关告急!兵部立即奏请调拨五十万两饷银,用于增兵备战。
军情如火,皇帝当即准奏,命户部三日之内筹措完毕。这道圣旨如同一块巨石,压在了刚刚上任的林乔肩上。
\"林大人,这...\"度支司郎中一脸为难,\"库银仅剩三十余万两,还要支付百官俸禄和各地常例开支,实在难以凑足五十万啊!\"
林乔冷笑:\"那历年积存的盐课、关税都到哪去了?\"
\"这...下官也不甚清楚。\"度支司郎中眼神闪烁,\"都是孙大人亲自经手的...\"
林乔心知肚明,这是孙侍郎给他的下马威。若凑不齐军饷,边关失守的罪名就会落在他头上;若强行抽调其他款项,又会得罪各方利益集团。
回到值房,林乔闭目沉思。突然,他想起了007系统曾经提到的一个信息——庆王府经营私盐和高利贷。若能查实此事,不仅能为国库追回大笔赃款,还能打击政敌,一举两得。
\"007,重新分析庆王府财务线索,我需要确凿证据。\"他暗中下令。
\"建议调查方向:京城'永昌号'钱庄。\"007回应,\"该钱庄实际控制人为庆王府长史周汝昌,资金流动异常,疑为洗钱渠道。\"
林乔眼前一亮,立即密令林柏带人暗中调查永昌号。同时,他决定双管齐下——一方面严查户部各司小金库,追回被截留的税款;另一方面上书皇帝,建议暂时削减宗室俸禄和各地不必要的工程开支,以解燃眉之急。
奏折递上去不到两个时辰,宫中就来人传口谕:皇帝准其所请,并赐尚方宝剑,许他彻查户部积弊!
这柄装饰华丽的宝剑被恭敬地供在户部大堂,寒光凛凛,震慑着每一个心怀鬼胎的官吏。林乔知道,皇帝这是给了他极大的信任和支持,但同时也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
查账工作进行得异常艰难。各司官吏表面配合,实则百般拖延。关键账册常常\"不翼而飞\",熟悉业务的书吏突然\"染病告假\"。更恼人的是,孙侍郎处处设障,以\"祖制惯例\"为由阻挠改革措施。
\"林大人,各省税银都有定例,突然增加,恐引起民变啊!\"孙侍郎一脸忧国忧民。
\"孙大人,下官查阅旧档,发现三年前江南织造局有一笔二十万两的'特别开支',用途不明,您当时签批的,可否解释一下?\"林乔反将一军。
孙侍郎顿时脸色煞白,支吾几句就借口离开了。林乔冷笑,这些贪官污吏,哪个经得起细查?
第三天清晨,林柏带回了好消息:永昌号钱庄确为庆王府白手套,不仅经营高利贷,还暗中贩运私盐。更妙的是,他们拿到了账本抄本,上面清楚记录了流向庆王府的巨额资金!
\"干得好!\"林乔拍案而起,\"备轿,我要面见张御史!\"
当天下午,一份弹劾庆王\"违制经商、贪赃枉法\"的联名奏折直达天听。林乔提供的证据确凿,连每笔赃款的来龙去脉都清清楚楚。皇帝震怒,当即下令彻查。
消息传出,庆王府乱作一团。孙侍郎也突然\"病倒\",闭门不出。户部那些原本阳奉阴违的官吏顿时乖巧如鸡,配合度大增。
不到两天,林乔就凑齐了五十万两军饷,甚至还额外追回了二十万两被贪污的税款。边关将士及时得到补给,士气大振,接连打了几场胜仗,暂时稳住了局势。
庆王被迫交出多年贪墨所得,罚俸三年,闭门思过。孙侍郎虽然没有被直接牵连,但在朝中已然失势,再不敢明目张胆阻挠林乔的工作。
这场风波让林乔在朝中声名鹊起。年轻官员视他为楷模,百姓称颂他为\"林青天\",就连那些曾经敌视他的权贵,也不得不暂时收敛锋芒。
一个月后,皇帝在乾清宫单独召见林乔。年轻的君主比半年前更加沉稳威严,但看林乔的眼神却多了几分亲切。
\"林卿,这次户部整顿,你做得很好。\"皇帝亲手赐茶,\"朕没看错人。\"
\"臣愧不敢当,全赖陛下信重。\"林乔恭敬回答。
\"朕有意全面整顿财政,你看当从何处着手?\"皇帝突然问道。
林乔早有准备:\"臣以为当从三方面入手:一是统一赋税征收,杜绝中间盘剥;二是改革盐铁专卖,引入商股竞争;三是精简机构,减少冗费。\"
这些大胆的建议若在平时提出,必遭强烈反对。但此刻皇帝刚刚见识了林乔的能力,竟全部采纳,并命他拟订详细方案。
离开皇宫时,雪已停歇,夕阳的余晖为紫禁城的琉璃瓦镀上一层金边。林乔知道,自己正站在仕途的关键转折点上。财政改革比农业改革牵涉的利益更广,阻力更大,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
但他别无选择。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只能一往无前。
回到吏舍,小树正在院中堆雪人,见他回来,兴奋地招手:\"爹!看我堆的'林青天'!\"
林乔失笑。雪人戴着不知从哪找来的小纱帽,手持一根木棍当作尚方宝剑,倒真有几分威严。
\"爹,同窗们都说,您是最厉害的好官!\"小树眼中闪着崇拜的光芒,\"陈兄说,他爹夸您'有古大臣之风'呢!\"
林乔心中一暖,抱起儿子转了个圈:\"爹只是尽了本分。走,进屋吃饭,然后检查你的功课!\"
书房里,小树的《论语》注解写得工工整整,有些见解甚至让林乔感到惊喜。孩子长大了,开始有自己的思想了。或许有一天,这个孩子真能继承他的志向,成为造福百姓的好官。
夜深人静,林乔独坐书房,提笔起草财政改革方案。窗外,一轮明月高悬,清冷的月光洒在雪地上,映出一片银白。这光芒虽然微弱,却能照亮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