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的秋阳,不似长安那般烈,也不似江南那般柔,带着几分温润的暖意,洒在连绵起伏的梯田上。层层叠叠的田垄如天梯般铺向远方,金黄的玉米穗子饱满得快要裂开,沉甸甸地压弯了秸秆,风一吹,便簌簌作响,像是在吟唱丰收的歌谣。红薯藤蔓顺着田埂蔓延,肥厚的绿叶下,藏着一个个圆滚滚的块根,将松软的泥土顶出浅浅的鼓包,仿佛在迫不及待地想要探出头来。田埂边,刚挖出来的土豆堆成了小山,紫褐色的外皮带着湿润的泥土气息,剥开一层薄皮,内里便是黄澄澄的果肉,个个滚圆饱满,透着诱人的光泽。
殷开山拄着一根枣木拐杖,站在最高处的田埂上。他已年过花甲,鬓角染霜,眼角的皱纹如沟壑般深刻,那是岁月与征战留下的痕迹。但此刻,那些皱纹却全然舒展开来,如同被春风拂过的湖面,漾着满足的笑意。他穿着一身素色官袍,袍角被田埂上的野草蹭得沾了些泥土,却毫不在意,只是凝神望着梯田里忙碌的身影。
农夫们挽着裤脚,赤着双脚踩在松软的泥地里,脸上满是掩饰不住的喜悦。有人挥着镰刀收割玉米,秸秆倒地的脆响此起彼伏;有人拿着锄头小心翼翼地刨挖红薯,生怕碰伤了底下的宝贝;还有人蹲在田埂边分拣土豆,将个头匀称的装进竹筐,嘴里哼着不成调的乡间小曲。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玉米的甜香与红薯的软糯气息,交织成一幅鲜活的丰收画卷。
“殷大人!殷大人!您快瞧瞧这个!”一个皮肤黝黑、满脸皱纹的老农捧着两个硕大的土豆,快步从田埂上走来。他的脚步有些踉跄,却难掩心中的激动,走到殷开山面前,高高举起手中的土豆,笑得露出了豁牙,“您看这土豆,长得多周正!俺刚才称了称,这两个就有三斤重!今年这一亩产下来,竟有三千斤之多!”
老农的声音洪亮,引得周围的农夫们都围了过来,纷纷举着自己收获的新粮,七嘴八舌地附和着。
“是啊殷大人,俺家的红薯也大丰收了,一窝就能挖十来斤!”
“玉米更是没得说,穗子比巴掌还大,颗粒饱满得很!”
“往年种水稻,遇着天旱就减产,碰着水涝就绝收,一家人总为吃食发愁。这新作物可真是耐旱耐涝,咋种都长得好,咱们再也不怕饿肚子了!”
殷开山笑着接过老农手中的土豆,沉甸甸的分量压在掌心,带着泥土的微凉。他细细摩挲着土豆粗糙的外皮,眼里闪烁着明亮的光,那光芒中既有欣慰,也有不易察觉的感慨。“老丈,这可不是我殷开山的功劳,”他缓缓开口,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却异常坚定,“这都是陛下和皇后娘娘的恩典啊。”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围拢过来的百姓,思绪飘回了去年那个多事之秋。彼时他刚奉太宗皇帝之命,出任剑南道节度使,镇守蜀地。蜀地虽号称天府之国,却因连年战乱,水利失修,土地荒芜,加上粮食作物单一,百姓常常食不果腹。他到任后,看着百姓流离失所、面黄肌瘦的模样,心中甚是焦急。恰逢太宗皇帝派人送来一批新粮种,便是这玉米、红薯和土豆,说是从西域引种而来,产量极高,且耐旱耐贫瘠。
“去年我把这些新粮种带回来时,多少人心里犯嘀咕啊,”殷开山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忍不住笑了笑,“有人说‘这玉米长得像棒子,红薯埋在土里,土豆圆滚滚的,怪模怪样的,能吃吗’?还有人说‘从来没种过的东西,万一颗粒无收,可咋整’?”
他当时力排众议,先是在官署后院开垦了一小块试验田,亲自带着随从耕种,细心观察它们的生长习性。从播种、浇水、施肥到除草,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百姓们起初只是远远观望,带着怀疑的目光。直到三个月后,试验田里的玉米长得比人还高,红薯藤蔓爬满了田地,土豆挖出了沉甸甸的块根,百姓们才渐渐放下了疑虑。
殷开山当即下令,将新粮种分发给各州各县的百姓,还专门派人下乡指导耕种方法。他深知百姓们对新作物的种植技术不熟悉,便召集了各地的老农,亲自传授耕种技巧,又命人编写了通俗易懂的种植手册,分发到每家每户。为了鼓励百姓种植,他还下令,凡种植新作物者,可减免半年赋税。
百姓们起初还有些犹豫,但在官府的大力扶持与示范下,终究还是动了心。他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自家的田地里种上了玉米、红薯和土豆。没想到,这些新作物竟真的如殷开山所说,适应性极强,无需精耕细作,便能茁壮成长。如今丰收在望,看着满田的新粮,百姓们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
“现在信了吧?”殷开山看着百姓们脸上真挚的笑容,语气中带着几分欣慰,“陛下心系万民,遍寻天下良种,就是为了让百姓们能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这些新作物,便是陛下送给蜀地百姓的福祉啊。”
“陛下圣明!殷大人功德无量!”百姓们纷纷跪倒在地,对着长安的方向叩拜,声音洪亮,响彻山谷。
殷开山连忙扶起众人,“快起来,快起来!”他摆了摆手,“你们辛勤耕种,才有了今日的丰收,这都是你们自己的功劳。”
正说着,身后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主簿李大人捧着一叠厚厚的账册,快步走来,脸上满是喜色。“大人,大喜啊!”李主簿走到殷开山面前,气喘吁吁地说道,“各州各县报来的收成账册都齐了!属下已经核算过了,今年蜀地玉米、红薯、土豆的总产量,加起来足有三千万石!够蜀地百姓吃三年的,还能余出近千万石,可以运到长安,支援朝廷!”
“三千万石?”殷开山心中一震,虽然早有预料,但听到这个数字,还是忍不住激动。他接过账册,颤抖着手指翻开,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州各县的收成情况,每一个数字都清晰可见。这些数字,代表着蜀地百姓再也不用挨饿,代表着蜀地的经济终于有了复苏的希望,代表着大唐的江山更加稳固。
“好!好啊!”殷开山猛地一拍大腿,手中的拐杖在田埂上顿出沉闷的声响,脸上的皱纹笑得更深了,“李主簿,即刻传令下去!”
他目光炯炯,语气坚定:“第一,命各州各县加紧收割,妥善晾晒储存,务必保证新粮不受损失。第二,组织人手多晒些红薯干、土豆粉,这些东西易于储存,既能当军粮,又能存着备荒,以防来年出现灾荒。第三,在各州府、县城开设几处学堂,不仅要教孩子们读书识字,还要教他们认识这些新作物的名字、生长习性和耕种方法,告诉他们,这是大唐的宝贝,是陛下赐予万民的福祉,要让他们世代铭记。第四,将余粮挑选优质的部分,尽快组织车队运往长安,向陛下禀报蜀地的丰收喜讯,也为朝廷分忧解难。”
“属下遵命!”李主簿连忙躬身领命,脸上满是敬佩之色。他跟随殷开山多年,深知这位老大人一生征战沙场,忠心耿耿,如今虽已年迈,却依然心系百姓,为蜀地的发展鞠躬尽瘁。从整治吏治、修复水利到推广新粮种,殷开山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百姓的福祉,为了大唐的安定。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满田的新粮上,给玉米、红薯和土豆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殷开山拄着拐杖,缓缓走在田埂上,身后跟着随从和百姓们。他的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很长,映在松软的泥土上,映在饱满的新粮上,也映在百姓们充满希望的脸上。
微风吹过,带来阵阵粮香,也吹动了他鬓角的白发。这位开唐老将,当年在战场上能横刀立马,冲锋陷阵,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如今,他卸甲归田般地来到蜀地,褪去了一身戎装,拿起了锄头,教民耕种,兴修水利,用另一种方式守护着大唐的江山,守护着天下的百姓。
看着百姓们推着装满新粮的粮车,兴高采烈地往粮仓走去,粮车轱辘滚动的声音与百姓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祥和的乐章。殷开山的心中忽然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踏实感。他征战一生,经历过无数次生死搏杀,也曾为战功赫赫而自豪,但此刻,看着百姓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模样,他忽然觉得,这比任何一场胜仗都更让他欣慰,更让他心安。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啊。”殷开山喃喃自语,眼中满是感慨。他知道,蜀地的复苏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相信,只要朝廷体恤民情,百姓勤劳肯干,大唐的江山一定会越来越稳固,天下的百姓一定会越来越幸福。
夕阳渐渐沉入西山,夜幕开始降临。远处的村庄升起了袅袅炊烟,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味。殷开山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丰收的景象,望着百姓们幸福的笑容,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安心的笑容。这笑容,如同秋日里最温暖的阳光,照亮了蜀地的山川,也照亮了大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