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基层的大规模调研,如同一次深入肌体的精准诊断,让秦风与刘玉凤对江泉的沉疴积弊与民心所向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把握。堆积如山的调研笔记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清单,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催生了更强烈的改革动力。秦风清醒地意识到,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局面,仅靠政府体系内部的力量和传统的决策模式,已难以应对。江泉需要新的思路、新的视角、新的智慧。必须打破围墙,汇聚众智,才能找到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在市政府一次内部工作会议上,秦风提出了一个酝酿已久的构想:“我们关起门来搞规划、做决策,容易脱离实际,也容易陷入思维定式。江泉要闯出新路,必须要有‘借脑引智’的胸怀和魄力。我提议,组建一个‘江泉市发展咨询委员会’,广泛吸纳市内外、体制内外的顶尖专家、优秀企业家、行业领军人才,甚至基层一线的代表,为我们把脉问诊、出谋划策。”
这个提议,如同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一块巨石。市政府秘书长余华生面露难色,谨慎地提醒:“秦市长,这个想法很有前瞻性。不过……以往类似的顾问团、智囊团,容易流于形式,变成‘花瓶’。而且,邀请这么多体制外人士参与高层决策咨询,涉及保密、职责界限等问题,是否需要慎重研究一下流程和权限?”
秦风态度坚决地摆了摆手:“正因为过去容易流于形式,我们才要做出实效!咨询委员会不是决策机构,而是‘外脑’和‘智库’,它的定位就是提供独立、专业、客观的第三方意见。我们要的不是歌功颂德,而是刺耳的忠言和管用的良方。至于保密和权限,可以制定明确的议事规则来规范。这件事,不能再按部就班地讨论了,要尽快启动!”
刘玉凤对秦风的构想表示全力支持:“我同意秦市长的意见。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突破性的思路和前沿的资讯。特别是产业转型、科技创新、生态治理这些专业领域,必须借助顶尖专家的智慧。同时,听取基层代表和企业的声音,也能让我们的政策更接地气、更富实效。”
秦风的决心和刘玉凤的支持,促使这一创新举措迅速被提上日程。
方案既定,立即进入紧锣密鼓的筹备阶段。秦风亲自挂帅,担任咨询委员会筹备组组长,刘玉凤、张伟、王建国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筹备组的第一次会议,就明确了委员会的定位、遴选标准和运作模式。
秦风定下调子:“委员会成员要体现‘高、专、广、实’四个字。‘高’是层次高、视野广;‘专’是专业精、有建树;‘广’是领域广、代表性强;‘实’是作风实、能建言。既要请来能仰望星空的大学者,也要有能脚踩泥土的实干家。”
筹备工作兵分几路:
刘玉凤牵头,对接省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重点邀请在区域经济、绿色发展、公共管理、社会治理等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
张伟负责,联系省工商联、行业协会及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企业家,特别是绿色科技、数字经济、先进制造等领域的领军人物。
王建国负责,从基层一线遴选代表性人物,包括优秀的村支书、农业合作社带头人、社区工作者、技术工匠等。
办公厅负责制定委员会章程、议事规则和后勤保障方案。
邀请工作并非一帆风顺。有些知名学者担心沦为“政治花瓶”,起初态度犹豫;有些企业家顾虑时间投入,持观望态度。秦风亲自致电几位关键人选,坦诚沟通,阐明委员会的务实定位和自己求贤若渴的决心,最终以诚意打动了他们。
经过近一个月的紧张筹备,一份涵盖经济、社会、生态、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的豪华专家名单初步形成。其中包括了着名经济学家、中科院院士、环保领域权威专家、知名互联网企业创始人、智能制造龙头企业董事长,以及江泉本地的种粮大户、金牌调解员等共三十余位委员。
初冬时节,江泉市迎来了难得的好天气。市委党校学术报告厅内,鲜花簇拥,气氛庄重而热烈。江泉市发展咨询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在此举行。会场布置摒弃了以往主席台的居高临下,采用了圆桌会议的形式,寓意平等交流。
周海洋、秦风、刘玉凤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悉数出席。当各位委员步入会场时,受到了热烈欢迎。这些平日只能在报纸电视上见到的权威专家和商界领袖,此刻与基层代表同坐一室,构成了江泉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独特风景。
周海洋书记首先致辞,代表市委对各位委员的到来表示衷心感谢和热烈欢迎,强调了成立咨询委员会的重要意义,表达了市委市政府虚心纳谏、科学决策的决心。
秦风市长接着做了主旨发言,他坦诚地介绍了江泉当前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特别是雾江治理、产业转型、民生改善等方面的困境,并抛出了几个亟待破解的核心议题:
“各位委员都是各自领域的翘楚,见识广博。今天请大家来,就是希望抛开客套,直面问题。比如,江泉这样一个传统工业城市,如何才能真正实现绿色转型,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我们的雾江治理,如何能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在推动共同富裕方面,有哪些可借鉴的成功路径?希望大家畅所欲言,不吝赐教。”
秦风的开场白务实而恳切,奠定了会议的基调。
在随后的自由发言和专题讨论环节,思想的火花激烈碰撞。
着名经济学家李教授率先发言,一针见血:“江泉的问题,本质上是路径依赖问题。要打破依赖,光靠环保倒逼不够,必须培育足够强大的新动能。建议设立市级创投引导基金,重点扶持绿色技术研发和商业化应用,敢于拥抱风险,容忍失败。”
环保专家王院士则从技术层面提出:“雾江治理不能只盯着河道,要流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可以考虑引入社会资本,发展水体修复产业,把治理过程变成培育新产业的过程。”
一位互联网企业cEo结合自身经验建议:“江泉可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但不是简单建机房,而是要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尤其在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智慧文旅等方面大有可为。”
一位来自基层的社区书记激动地说:“政策好不好,老百姓感受最直接。老旧小区改造,不能政府一头热,要充分听取居民意见,让大家参与进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氛围。”
一位农业合作社社长则呼吁:“农业补贴要更精准,多补到技术推广和市场开拓上,帮助农民把优质农产品卖出去、卖出好价钱。”
讨论持续了整整一天,气氛热烈而坦诚。委员们视角各异,观点犀利,有的建议甚至与现行政策相左,但都充满了真知灼见和强烈的建设性。秦风、刘玉凤等市领导认真聆听,详细记录,不时插话询问,与委员们深入交流。这种平等、开放、务实的氛围,让与会委员深受感染,也让他们看到了江泉新班子不一样的胸怀和气度。
会议结束前,秦风做了总结发言。他再次感谢各位委员的宝贵意见,并表示:“今天的会议,信息量巨大,启发极深。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我们将认真梳理、深入研究、充分吸纳。咨询委员会不是开一次会就结束了,我们将建立常态化的工作机制。”
他当场宣布了几项具体措施:
建立“直通车”制度: 每位委员都可以通过专用渠道,随时向市委市政府提交意见建议,确保渠道畅通。
实行“课题制”研究: 围绕江泉发展中的重大课题,委托相关委员牵头开展深度研究,提供决策参考。
定期召开专题咨询会: 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全体会议,并根据需要随时召开专题研讨会。
推动成果转化: 建立意见建议采纳和反馈机制,确保委员们的智慧结晶能够真正转化为政策举措和发展实效。
大会在充满希望的气氛中落下帷幕。委员们离去时,大多对江泉的未来表达了更大的信心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