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花筒里冕旒惊,
烟火人间触目明。
冰柜藏鲜疑血冷,
星槎渡海念波平。
前尘履薄如临壑,
异世肩沉幸共程。
金石铭心沧海诺,
孤光不灭照深耕。
李世民的手温暖而有力,那份超越时空的坚定信念通过交握的掌心传递,驱散了林悦心头的最后一丝忐忑。
夜风拂过研究所天台,脚下是流动的光河,头顶是亘古的星空。这一刻,星火交融,前路虽未知,却有了并肩同行的勇气。
然而,帝王融入凡尘,并非易事。
次日清晨,当林悦带着李世民走出相对封闭的研究所,踏入附近一个大型生活超市时,真正的“烟火人间”考验才拉开序幕。
超市的声浪、色彩、气味瞬间形成一股强大的冲击波。
琳琅满目的货架如同万花筒,广播里的促销信息、孩子的哭闹、购物车的轮子摩擦声、扫码枪的“滴滴”声……
汇成一片李世民从未经历过的喧嚣海洋。
他脚步微顿,眉头本能地蹙起,那属于帝王的警觉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重新浮现。
这比实验室的精密仪器、比手机里的信息洪流更直接、更无序,也更鲜活。
“陛下,这便是后世寻常百姓采买衣食之所。”
林悦轻声介绍,敏锐地察觉到了他的不适。
她自然地靠近一步,形成一种无声的护卫姿态,带着他避开人流,走向相对安静的果蔬区。
李世民的目光扫过堆积如山的各色水果蔬菜,鲜亮得如同画中物。
“四季之果,同聚一堂?”他拿起一个反季节的草莓,触感冰凉,色泽诱人,“此乃…温室之效?亦或舟车之利?”
“二者兼有,”林悦拿起一个包装好的净菜,“还有冷链物流,能让千里之外的鲜蔬一日抵达。这便是陛下昨日所见‘全球化流通’之一角。”
她详细解释了现代供应链如何打破地域和季节限制。
但当他们走到生鲜区,看到巨大的冰柜里陈列着分割好的肉类,李世民的表情变得复杂。他指着那些被精细包装、贴上标签的肉块:
“屠牲之事,竟至于此?不见血腥,不闻哀鸣,便可得肉食?”
他想起的是长安东市喧闹的肉铺和祭祀时庄重的牺牲仪式。
这种彻底的“去生命化”过程,让他感到一种冰冷的陌生。
林悦理解他的感受:“这是工业化、标准化生产的体现,追求效率和卫生。但也确实…剥离了食物与生命源头的一些联系。后世也有许多人反思这一点,追求更自然的饮食方式。”
她的话,让李世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那份不适感稍稍缓解,取而代之的是更深的文化冲击带来的思考。
融入的挑战远不止感官。李世民的身份,成了一个巨大的谜团。
研究所高层对这位“特殊访客”的存在讳莫如深,只知是林悦博士高度保密的合作者。
对外,林悦只能含糊其辞地介绍他是“李教授”,一位研究古代科技史与社会治理的归国学者,因长期在偏远地区考察,对现代都市生活有些脱节。
这个身份勉强解释了李世民某些“不合时宜”的言行和惊人的“无知”。
然而,李世民身上那种久居人上的威仪、深邃洞察的目光、以及偶尔流露的古雅措辞,绝非一个普通学者所能拥有。
一次,研究所邀请几位合作高校的历史学教授进行交流。
席间,一位教授谈及唐代府兵制,李世民下意识地接了一句:
“府兵之弊,在于后期均田崩坏,兵源枯竭,且番上戍边,远离乡土,战力亦难持久。朕…嗯,我曾于史料中见,玄宗时募兵渐兴,亦是不得已而为之。”
他语气平淡,却精准犀利,直指要害,甚至差点习惯性自称“朕”。
那位历史教授惊愕之余,连声赞叹“李教授”见解独到,功底深厚,追问他在哪所机构高就。
林悦在一旁手心捏汗,连忙岔开话题。
更棘手的是日常生活。办理临时身份证明、开设银行账户、使用公共交通……每一步都如同闯关。
在移动营业厅,面对需要填写详细个人资料的表格,李世民眉头紧锁。
“生辰八字尚可相告,然籍贯、父母、履历…”他看向林悦,眼中带着帝王的审慎,“此等私密,尽付于这小小纸片,存于…数据库?”
他对无处不在的信息采集充满了本能的戒备。
林悦只能耐心解释现代社会的信用体系和隐私保护(尽管她也知道其局限性),并动用研究所的特殊渠道,以“涉密项目合作者”的名义,帮他简化了部分流程。
乘坐地铁的经历更是让李世民印象深刻。
拥挤的车厢、飞速掠过的隧道光影、面无表情的乘客低头刷着手机…他被裹挟在人群中,体验着前所未有的“平等”与“渺小”。
“此乃…后世万民之‘驰道’?”他低声问林悦,努力站稳,“迅捷如风,然…”
他环顾四周,没有说出“逼仄”二字,但眼神已说明一切。
林悦理解他的感受,轻声道:
“这便是效率的代价,也是现代都市的常态。陛下所见的‘信息星火’,让每个人在方寸屏幕中拥有无限世界,却也让人在物理空间中更加疏离。
”李世民沉默,深邃的目光扫过车厢,仿佛在解读一幅全新的《清明上河图》,繁华之下,是复杂的人间百态。
在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李世民与林悦之间的情感羁绊日益加深。
李世民对林悦的依赖日益加深。
他习惯了在遇到不解之事时,第一时间寻找那双沉静而智慧的眼睛。
学习使用复杂的家电、理解网络流行语、甚至品尝一种从未见过的零食,他都乐于与林悦分享他的“发现”和困惑。
他欣赏她总能找到最恰当的古今类比,将深奥的现代概念拆解得清晰易懂。
她的耐心和包容,如同最温润的玉石,抚平了他身处异世的焦躁。
一次,林悦带他去听一场关于海洋环境保护的公益讲座。
当听到现代过度捕捞、塑料污染对海洋生态造成的毁灭性破坏时,李世民放在膝上的手骤然握紧,指节发白。
他侧过头,眼中燃烧着痛惜与愤怒,低声对林悦说:“婉儿所忧者,风浪噬人;后世之忧者,竟是人自噬海!何其可悲!何其可叹!”
那一刻,他不再是那个被现代科技震撼的帝王,而是与曹婉儿、与林悦一样,对海洋怀有赤子之心的守护者。
林悦心中震动,轻轻覆上他紧握的拳头,传递着无声的理解与支持:
“所以,我们的研究,才更有意义,陛下。科技能带来丰饶,也能带来破坏。如何驾驭,才是关键。”
李世民反手握住她的手,力道很重,仿佛在汲取力量,也仿佛在确认共同的使命。
那短暂的肌肤相亲,如同电流,在两人心中都激起了一圈涟漪。
林悦对李世民,则从最初的敬畏与使命感,逐渐滋生出更深的理解与怜惜。
她看到他努力适应时的笨拙与认真,看到他面对文化冲击时的困惑与思考,也看到他午夜梦回时,站在窗边凝望东方天际时那深沉的孤寂与思念。
她知道,这位胸纳寰宇的帝王,内心深处永远系着那片名为“大唐”的土地和子民。
他的强大,在于直面这份孤寂,并将异世所得视为滋养大唐未来的养分。
为了缓解他的思乡之情,林悦特意带他去了市博物馆的唐代文物特展。
站在那些熟悉的器物——三彩马、鎏金银壶、甚至是他曾使用过的某种仪仗的复制品前,李世民久久伫立,指尖隔着玻璃,轻轻描摹着上面的纹饰。
周围游客的惊叹和讲解员的解说仿佛都远去了。
林悦安静地陪在一旁,没有打扰。
当他最终转身时,眼中已无泪光,只有一种沉淀后的平静与坚定。
“器物易朽,”他低声道,目光却看向林悦,“唯精神不灭。婉儿之志,朕之志,林卿之志,便是那不朽之火种。”
那一刻,林悦在他眼中看到了穿越千年的坚韧,也看到了彼此灵魂深处共鸣的火光。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涌动。
李世民过于出众的气质和偶尔的“异常”,终究引起了研究所安全主管赵振的注意。
赵振是个经验丰富、警惕性极高的退伍军人。
他对这位凭空出现、身份成谜、且与林悦博士关系密切的“李教授”始终存疑。
调阅监控时,他发现李世民初入研究所时对基本设施(如自动门、电梯)表现出的陌生感绝非伪装;他观察到李世民阅读速度惊人,却对一些常识性标识(如消防栓、紧急出口)视若无睹;更重要的是,他捕捉到了那次历史学讲座上,李世民脱口而出的那个可疑的“朕”字。
“林博士,”赵振在一天下班后,看似随意地拦住了林悦,语气却带着公事公办的探究,“关于李教授的背景审查,还需要一些补充材料。另外,他的某些…习惯用语,非常独特,似乎有很深的古文化造诣?不知师承哪位大家?”
他的目光锐利如鹰。
林悦心中一凛,面上却保持着科研人员的冷静:
“赵主管,李教授的研究领域比较特殊,涉及一些非公开的文献和传承,他的背景审查权限在更高层级。至于他的言谈,确实家学渊源,习惯使然。”
她搬出了之前准备好的说辞,但赵振眼中的疑虑并未消除。
“是吗?”赵振不置可否,“希望如此。研究所的安保等级很高,任何不明身份的人员,都必须彻底核查清楚。这也是为了大家的安全,林博士,你说是吗?”
林悦点头:“我明白,谢谢赵主管提醒。”
看着赵振离开的背影,林悦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她知道,李世民的身份,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落下。
必须加快步伐,帮助他更自然地融入,同时,也要为可能到来的“摊牌”做好准备。
回到办公室,李世民正坐在她的位置上,聚精会神地看着电脑屏幕上展示的全球气候变化模型动画。
听到她进来,他抬起头,敏锐地捕捉到了她眉宇间的一丝凝重。
“林卿,何事忧心?”他直接问道,那份属于帝王的洞察力从未消失。
林悦没有隐瞒,将赵振的疑虑简要告知。李世民听完,沉默片刻,脸上并无惧色,反而露出一抹了然的锐利。
“疑之,常情也。朕于此世,本就是‘异数’。”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楼下熙攘的人流车流,“然,朕非鬼魅魍魉。彼欲查,便查。纵真相大白,朕亦无愧于心。朕所学所悟,皆为回馈大唐,惠及万民。此心可昭日月。”
他的坦荡与担当,让林悦心中的忧虑稍减。
她走到他身边,与他并肩而立:
“陛下所言极是。我们行得正,便不怕影子斜。当务之急,是让陛下更快地‘成为’李教授。”
她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或许,我们可以主动出击。”
“哦?林卿有何妙计?”李世民侧头看她,眼中带着信任与期待。
林悦微微一笑,胸前的无形护身符仿佛传来一丝暖意。
星火之路,注定不会平坦。
但无论前方是超市的喧嚣、身份的疑云,还是更深的未知,只要两人携手,以智慧和信念为灯,便无惧这沧海桑田的变迁。
长安的灯火与信息星河,将在现实的挑战中,继续交织出属于他们的独特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