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穹垂象落黔山,
银钲巨耳聆微澜。
巡天岂假筋斗云?
破雾终须赤焰焚!
九鼎言惊危楚氛,
孤臣身蔽护龙鳞。
星槎归路光犹在,
楚氛未解夜叩扃。
林悦的“主动出击”计划,核心在于将李世民那无法完全掩饰的“古意”与“深邃”,巧妙地转化为“李教授”这位归国学者身上合理的光环。
她精心策划了一次“学术考察之旅”,目标直指最能体现现代中国科技力量的象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第一站,便是位于贵州群山环抱之中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世人称之为“中国天眼”。
驱车深入黔南,层峦叠嶂,云雾缭绕。
李世民望着窗外飞掠而过的奇峰异石,眼中流露出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这与他在骊山、终南山时的感受一脉相承。
然而,当车辆最终抵达FASt观景台,那巨大的银白色“巨碗”毫无遮拦地闯入视野时,饶是见惯了大场面的帝王,也瞬间屏住了呼吸。
它静静地躺在喀斯特洼坑中,犹如天神遗落人间的神器。
五百米口径的庞然之躯,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其规模远超李世民认知中的任何建筑。
无数三角形反射面板构成巨大的抛物面,指向深邃的苍穹。
“此…此乃何物?”李世民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震颤。
他本能地用手比划着那巨大的弧度,仿佛在丈量天地的距离,“形似巨釜,仰承天露?莫非是…祭天祈雨之坛?”他联想到长安南郊的圜丘。
林悦站在他身侧,感受着他身上传来的震动。
她指向那悬吊在“巨碗”上方的馈源舱,解释道:
“陛下,这不是祭坛,而是后世探索宇宙的‘耳朵’和‘眼睛’。
它名为‘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天眼’。
它能捕捉来自宇宙深处极其微弱的无线电波信号,倾听星辰的‘心跳’,观测黑洞的边缘,甚至搜寻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信号。”
“无线电波?星辰心跳?”
李世民重复着这些陌生的词汇,目光却死死锁住那宏伟的工程奇迹。
他试图理解:“比之钦天监的浑天仪、窥天铜镜如何?”
“云泥之别,陛下。”
林悦的语气充满自豪与敬畏,“浑天仪观测的是肉眼可见的星辰轨迹,而‘天眼’能‘听’到亿万光年外,那些肉眼甚至普通望远镜都完全看不到、也听不见的宇宙奥秘。它的灵敏度极高,能在月球上接听手机信号,能探测到百亿光年之外的脉冲星信号。在它建成之前,人类对宇宙深空的‘听觉’,是模糊而有限的。”
讲解员在一旁补充着FASt的工程奇迹和科学意义:
如何利用天然洼坑,如何实现主动变形的反射面,如何精确控制馈源舱进行追踪观测…
每一个技术细节,都让李世民感到头脑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
他久久凝视着“天眼”,山风猎猎,吹动他的衣襟。
那份属于帝王的宏图大略,在此刻与人类探索宇宙的终极雄心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他想象着这“巨耳”捕捉到的来自远古星辰的信号,仿佛听到了时间长河上游的潮汐声。
一种超越个人、超越时代、甚至超越地球的渺小感与壮阔感交织着冲击他的心灵。
终于,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声音低沉而清晰,带着穿透千年的力量,在山谷间回荡:
“此非祭天之坛,乃通神之器!昔日朕只道‘千里眼’乃神话虚妄,今日方知…这才是真正的‘千里眼’!不…是‘亿万里眼’!能窥宇宙之玄机,聆星河之秘语!壮哉!后世之人,竟有如此手笔,以凡人之力,欲解天道!”
他的眼中燃烧着炽热的光芒,那是对未知的渴望,对伟力的折服,更是对林悦所代表的这个时代智慧的由衷赞叹。
这一刻,他不再是单纯的旁观者,而是被深深卷入这探索洪流的参与者。
林悦看着他激动的侧脸,心中也澎湃不已。
她能感受到,李世民的震撼并非浮于表面,而是触及了他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统治者对“认知边界”的根本思考。
“天眼”所代表的,正是他孜孜以求的“洞察先机”在宇宙尺度上的终极体现。
考察的第二站,是位于西北戈壁深处的卫星发射基地。
这一次,他们有幸近距离目睹一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准备过程。
戈壁滩的辽阔苍凉,让李世民想起了塞外的战场。
但当那枚矗立在发射塔架上的巨大火箭映入眼帘时,眼前的“钢铁巨人”所带来的冲击,远非战马刀弓可比。
银白色的箭体在戈壁的烈日下熠熠生辉,尖端直指湛蓝的天穹,尾部捆绑着粗壮的助推器,充满了力与美的结合,更蕴含着毁灭性的力量。
基地工程师详细介绍着火箭的构造、燃料、推力以及它将搭载的卫星任务。
李世民听得极其专注,不时提出精准的问题:
“此‘燃料’可比猛火油?推力几何?竟能挣脱大地之束缚?所载‘卫星’,便是那巡天之眼?”
当他得知这枚火箭能将数吨重的卫星送入数万公里高的轨道,并精确到毫厘时,眼中的震撼再次升级。
他绕着安全距离外的发射平台缓步而行,抬头仰视这人类工业文明的巅峰之作,如同在审视一件绝世神兵。
“陛下可知,”林悦适时地补充,指向火箭尾部喷口,“它升空时,尾部喷出的烈焰温度极高,声浪足以震碎玻璃。那力量,是数百吨燃料在瞬间剧烈燃烧爆发出的伟力,推动着它刺破苍穹。”
“瞬间爆发,一飞冲天…”李世民喃喃道,他脑海中浮现的是古代战争中的火攻,是炼丹炉中的爆燃,但与眼前这受控的、指向星辰大海的磅礴力量相比,都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他忽然联想到一个深入华夏人心的神话形象,嘴角勾起一抹复杂的笑意,带着惊叹,也带着一丝超越神话的自豪:
“妙哉!此物…当真比那孙行者的筋斗云,还要厉害几分!”(他自然地用了“孙行者”这个在唐代可能更接近玄奘《大唐西域记》中形象的称呼)。
“那猴王一个筋斗,不过十万八千里,尚在天地之间翻腾。而此神箭,一飞冲天,直入九霄之外,载重物巡游星海,其速其高其力,皆非神话所能及!后世以钢铁为骨,烈焰为魂,竟真个做到了‘上九天揽月’!此乃…人定胜天之实证!”
他的话语铿锵有力,充满了对现代人类征服太空伟业的认可,也激荡着他胸中那份永不熄灭的进取豪情。
然而,就在李世民为“天眼”和火箭心潮澎湃、沉浸于古今文明碰撞的壮丽图景时,林悦敏锐地察觉到一丝不和谐的气息。
在参观FASt外围科普基地熙攘的人群中,在发射基地严格安检通道的角落,她不止一次瞥见一个熟悉而警惕的身影——研究所安全主管赵振的一名得力下属。
那人伪装得很好,像普通的游客或工作人员,但那双鹰隼般锐利的眼睛和偶尔投向李世民方向的隐蔽目光,没能逃过林悦高度戒备的神经。
赵振果然没有放弃!他显然利用了研究所的某些权限或关系,将触角延伸到了这次“学术考察”之中。
林悦的心瞬间揪紧,她不动声色地靠近李世民,用身体巧妙地遮挡住部分可能的观察角度,同时压低声音,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音量快速提醒:
“陛下,有尾巴,赵振的人。务必留意言行,尤其…自称。”
李世民身形几不可察地一顿,眼中澎湃的激情瞬间冷却,取而代之的是帝王的沉静与锐利。
他并未慌张地四处张望,只是微微颔首,表示知晓。他调整了一下站姿,将那份面对科技奇观时自然流露的、属于“李世民”的惊叹与帝王气度,巧妙地收敛起来,更多地展现出“李教授”那种学者式的专注、探究与适度的感慨。
在发射基地的控制大厅参观廊道,隔着巨大的防爆玻璃,可以看到发射前最后紧张的准备工作。
屏幕上跳动着复杂的参数,身着统一制服的工作人员神色凝重,气氛庄严肃穆。赵振的那名手下也混在参观人群中,在不远处假装拍摄控制大厅内部,镜头却频频扫向李世民和林悦。
就在这时,控制中心扬声器里传来清晰而冰冷的倒计时指令:“…十、九、八…”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李世民也屏息凝神,紧盯着远处发射塔架上那枚蓄势待发的火箭。
林悦能感觉到他身体微微绷紧,那是面对未知威力时本能的反应。
“三、二、一…点火!起飞!”
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即便隔着厚重的隔音玻璃和遥远的距离,依然如同实质的巨锤狠狠砸在胸口!
大地仿佛在颤抖!只见火箭底部猛地喷吐出金红炽烈、如同太阳核心般的巨大火焰和浓密白烟,庞大的箭体在惊天动地的咆哮声中,挣脱大地的束缚,缓缓上升!
那速度越来越快,拖着长长的尾焰,如同一支刺向苍穹的神之矛!
“壮哉!!”李世民完全被这人类力量与意志的巅峰展现所征服,情不自禁地低喝出声,双拳紧握,眼中精光爆射,仿佛又回到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战场,目睹着最精锐的铁骑发起决死冲锋!
那份刻在骨子里的、对力量与征服的共鸣,让他几乎忘记了伪装。
林悦的心猛地一沉!她眼角余光瞥见赵振的手下,在火箭轰鸣的掩盖下,正举着一个小型设备(可能是高灵敏度的录音笔或定向麦克风)对准了他们!
千钧一发之际,林悦几乎是本能地做出了反应。
她猛地侧身一步,看似被火箭升空的壮观景象震撼得站立不稳,一个趔趄向李世民身上靠去,同时口中发出恰到好处的惊呼:
“啊呀!李教授小心!”
她这一靠,巧妙地撞开了李世民半个身位,也打断了他那声带着帝王气魄的“壮哉”可能被录得更清晰的后半部分。
她的惊呼声则完全融入了周围人群因火箭升空而爆发的惊叹、欢呼和嘈杂声中。
李世民瞬间领会,顺势扶住林悦的手臂,迅速切换成关切学者的语气:
“林博士?没事吧?这震动确实惊人!”他的声音平稳,带着恰到好处的关心与对火箭威力的感慨,再无一丝破绽。
赵振的手下皱了皱眉,刚才那短暂的、似乎带着古意的低喝被淹没在巨大的声浪和林悦的惊呼中,录音设备捕捉到的声音十分模糊混乱,难以分辨具体内容。
他只能悻悻地收起设备,继续观察。
火箭越飞越高,最终化作一颗明亮的星辰,融入蔚蓝的天幕。
控制大厅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李世民和林悦也随着人群鼓掌,两人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尚未平息的震撼,以及那一闪而过的、劫后余生般的凝重。
返程的飞机上,舷窗外是翻滚的云海。李世民沉默良久,才缓缓开口:
“今日所见,实乃神工鬼斧,非凡人所能想象。‘天眼’洞悉宇宙之幽微,‘神箭’冲破苍穹之藩篱。后世之能,已近于道。”他话锋一转,语气低沉下来,“然,赵振之疑,如附骨之疽。今日险甚。”
林悦点头,心有余悸:“是,他比我们想象的更执着,手段也更隐蔽。这次虽然侥幸,但他绝不会罢休。我们必须在他找到更确凿的证据前,做好万全准备。”
她眼中闪过一丝决断,“回去后,我需要向陈老(研究所最高负责人)进行一次更深入的汇报。陛下,有些真相,或许到了该向极少数关键人物有限度透露的时候了。我们需要更高层面的‘保护伞’。”
李世民凝视着云海下的万里河山,眼神深邃如渊。
他明白林悦的意思。坦诚身份风险巨大,但继续被动遮掩,在赵振这种专业安保人员的追查下,暴露只是时间问题。
“林卿所言甚是。”他沉声道,带着帝王的决断,“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朕非苟且偷生之辈,亦不愿因朕之故,累及林卿与研究所。陈老若可信,可择机以实情相告。朕之来意,天地可鉴,问心无愧。纵有风浪,朕与卿,共担之。”
他伸出手,轻轻覆在林悦放在扶手上的手背。
这一次,林悦没有躲闪。手背上传来他掌心的温度和力量,如同定海神针,瞬间抚平了她心中的波澜。
她反手轻轻握住他的手指,低声道:“嗯,共担之。”
飞机穿过云层,下方城市的灯火如同地上的星河,与头顶真实的星光交相辉映。
长安的灯火已在时间的长河中熄灭,但那份开拓进取、探索未知的精神之火,却在千年之后,以另一种更磅礴的方式熊熊燃烧。
而守护这束跨越时空的火种,引导它照亮两个世界的责任,正沉沉地压在并肩而坐的两人肩上。
身份危机的阴影与科技奇观带来的震撼交织在一起,预示着归途并非坦途。
但李世民与林悦都知道,他们选择的是一条注定不凡的星火之路,唯有以智慧为盾,以信念为剑,方能在这沧海桑田的巨变中,劈开迷雾,寻得那渺茫却值得倾尽一切去守护的未来。
研究所的灯光渐近,新的挑战,已在夜色中悄然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