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涛吃完,便朝贺庶吉士家而去。
他知道秦云拜的贺夫子为师。
贺夫子正在授课,讲的是正是《春秋》里姜尚姜子牙在谓水直钩子钓鱼,钓得酉伯侯,与同乘一车而归,如获至宝,被封称太公望,为太师。
姜太公与西伯候推行一些改革,鼓励农民垦荒种田,农闲时练兵,收留饥民,广施仁政,使天下为心。
后来推翻商纣王朝,商灭亡后,武王继位为周王,此时建立了分封制,故姜尚分封地徒为齐的营丘,如今还保留有营丘的姜太公。
齐地因为姜太公为齐王,发展盐业,施于仁政,开放工商业,齐国经济就十分化强盛,一些优势手工业聚集发展,使得齐地繁荣昌盛!
“如今齐地辖地属齐王封地,税收,政务全归齐王收缴……”
说到这里,贺庶吉士不说话了。
此时七皇子已经来到学馆旁,正好听到齐王这段,便津津有味的听起来。
贺庶吉士并不认识余海涛,可这几人进来,没人报告他,也没拦他,就有点奇怪。
却见其人衣冠奢豪,缎子锦衣,还有两护卫,知道不是平常人。便停下课来,问:“来者何人?”
庶吉士话音刚落,堂下秦云已抬眼看到是余海涛,不由头疼,竟然追到先生课堂上来了。
穆子衡也搁下笔,好奇看着外面那个比自己还衣冠鲜亮的公子。
此人负手而立,腰间玉带缀着成色极佳的东珠,在他袖口暗纹上,露出金线绣成的流云纹样。
“在下余姓,偶过学馆,听闻先生论及齐国旧事,一时驻足,还望海涵。”
七皇子语调温和。很是谦卑,一看此人受过绝好的教养,温文尔雅,却气宇轩昂!
炎龙国余乃国姓。能叫余海涛的只有才从西北凯旋而回的七皇子。
贺庶吉士看着便猜出来了,便行礼道:“不知道七殿下到来,有失远迎,请恕罪。”
心道:难怪他的家里没人敢拦他,让他直接进来了。
“贺夫子,不用客气,我与秦兄弟有缘,是朋友,知道他在先生这听课,也想来听听。”
七皇子语调温和,目光扫到秦云身上。又扫向案上,却是一幅《齐地舆图》,上面有着的号,却标记“铁石矿”的位置。
看样子这应是讲齐国的铁矿石地,他微微笑着,这秦兄弟莫不是想到齐地去建立矿场。
贺庶吉士心中一动,忙拱手道:“既如此,不妨入内详谈。秦云、穆子衡,为殿下添座。”
秦云瞟了他一眼,穆子衡站了起来,还未说话,龙傲连忙去端了椅子,龙行端桌子来。
余海涛也不客气,直接叫挨着秦云摆好坐下。
“你来干什么?”秦云有点不高兴他来捣乱,这可是他认真学习的地方。
“学习啊,你能得个案首,老夫子的学问一定好!”
“切!”秦云撇了下嘴,鬼才信!
余海涛不理会和他的鄙视,转向贺夫子。
问道:“先生方才未说完齐王基业,学生倒想请教,齐地三面环山,一面靠海,早年常受边贼匪寇滋扰,为何如今反成了海防重镇?”
这人脸皮厚,人家没有说收他为弟子,自个儿已经在贴金了。
贺庶吉士抚须答道:“殿下问得好!齐地能转危为安,关键在两点。前齐王引汶水入渠,修了三十里防潮堤,不但阻了贼寇,还使民众有汶水饮用,灌溉……”
那矿场与手工业呢?”
七皇子追问,目光转向秦云,“听闻齐地黑石矿年产精铁二十万斤,却鲜少流入市集,不知去向?”
秦云答道:“黑石矿铁料多运往临淄兵工坊,打造的‘齐甲’轻便坚固,齐军凭此甲胄抵住了蛮族骑兵冲锋。”
七皇子赞:“秦兄弟果然学得认真。”
当着贺夫子的面,秦云不好说他,只好道:“殿下谬赞了,小生愧不敢当。”
“据我所知,齐地的刺绣“云纹锦”宫中都有供品,不知价几何?”
“一匹可抵十石米,多供内廷与藩王,七殿下应该也有吧!”
“大约是有的,不过我偏爱苏锦和蜀锦。”
“十石米相当一千五百三十五斤米,相当一户四,五口人要吃上两年……”
余海涛望向秦云:“你这是在说本宫奢侈了么了?”
“没有,只是告诉殿下一种简单的算法。”
穆子衡发呆了,看着两个人你来我往了几下,笑道:“这样好,总算有个人能分担下我的痛苦。”
“七殿下,七皇子,这是与我父亲一起去西北打仗的七皇子。”
“穆子衡吧?”
“是我!”
穆子衡感到一阵厉光闪来,吓得一哆嗦:“殿下有何事!”
“没事,只是确定下,据说你是个十足的纨绔子弟,怎么还能考上秀才?真是人不可貌相啊!”
穆子衡松了口气。
还好……
好什么,他一下子忘记了。
这个人说话他不敢接了,皇子说的重了,他有点怕。
皇子微微笑了,又看向秦云:
“方才贺先生说齐王‘善聚财’,齐地商路如云,十分繁华,四通八达,不知道这齐王怎么,既能收上税来又不扰民生的?”
秦云想了想道:
“齐地设了‘商引司’,凡过往商队只需登记货物种类与数量,缴纳三成税便可通行,且沿途驿站提供饮水与护卫。 ”
“是这样的么?”
秦云忽然道:“我听说,去年一粮商从胶东运粮至鲁中,三千里路竟无一处关卡刁难,这个齐王可了不得。”
余海涛笑了:“皇叔厉害,自然是有那个本事的。”
贺庶吉士补充道:“不仅如此,齐王还在青州、莱州设了‘互市’,允许蛮部以皮毛换粮食、铁器,既消弭了边境冲突,又赚了蛮部的银钱。”
他叹了一口气,继续道:
“如今齐地府库充盈,边防军常年保持五万兵力,且兵士皆配火器,这便是他最硬的底气。”
“真是个好皇叔!”
七皇子想,“如果不管父皇和世族的态度,这么个繁荣昌盛的经济恰恰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但是……”
因此,皇权之间,从来都不是个人英雄气概的,而更是要削弱他们的权势,不能造成番王势大。
加旱灾,产生大量流民,秩序就乱了,造反和一些暴民动乱因素造成。
齐王在这样的环境中号令诸侯可以说一呼百应,正好为旱灾的平民说话。
事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名正言顺的造反。夺取天下。
上一世西北战场失利,齐王的借口十分简单是王的决策和用人不当,造成了事态的严重和不安因素!
这一世七皇子挂着名誉,又把贪污粮食和“换粮”缴获,奸细被查了出来。
巩固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目前这旱灾开始弄得民心开始浮动起来。
所以,齐王,一偶独大,不发则己,一发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