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三年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阳历一月二十一便是除夕,厂区里早已没了往日的热闹,只剩下寒风在空旷的车间里打转。
按照秦总提前部署的冬季防冻工作安排,我早早便开始筹备各项防护措施,首当其冲的就是处理锅炉和暖气系统 —— 这可是关乎设备安全的大事,容不得半点马虎。
我推着工具车来到锅炉房,打开厚重的铁门时,一股带着铁锈味的冷空气扑面而来。
两台两吨重的燃气锅炉静静立在角落,外壳上还沾着去年的灰尘。我先检查了锅炉的压力表和阀门,确认状态稳定后,才慢慢打开排水阀。
“哗啦啦” 的水流声在寂静的锅炉房里格外清晰,带着些许暖意的水顺着管道流向排水口,很快就在地面积起一小滩水洼。
我一边盯着水位变化,一边在心里盘算:这么做不仅是为了防止寒冬低温冻裂锅炉内胆和暖气片,更重要的是,这暖气系统自安装好后,就从没真正派上过用场。
一想到燃气费,我就忍不住皱起眉头。之前专门核算过,这台锅炉启动时每小时要消耗七十立方燃气,去年燃气价格就从每方三点八元涨到了四元,要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停供暖,单算燃气费就不低于两千元,还没算上电费和水费。
去年冬天,厂里为了节省开支,就硬生生熬了过来,没开一天暖气;今年行情更不景气,订单量比去年还少,供暖这事更是想都不用想。
看着水流渐渐变小,最后彻底断流,我又仔细检查了一遍管道,确保没有残留的积水,才关掉排水阀,在记录本上认真写下 “锅炉排水完毕,无积水残留”。
处理完锅炉,我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净化供水系统区。
那里的软化水罐和环膜是防冻的重点,一旦冻坏,不仅维修成本高,还会影响年后生产。
我和两个同事一起,把提前准备好的厚棉被搬过来,小心翼翼地裹在设备上,一层不够就裹两层,然后用绳子紧紧捆扎好,像给设备穿上了厚厚的 “冬装”。
为了保险起见,我还在棉被里面放了两台电暖气,调试好温度后才插上电源,看着电暖气发出微弱的红光,心里才算踏实了些 —— 这样一来,就算外面天寒地冻,设备内部也能保持适宜的温度,不用担心冻裂的问题。
接下来是关闭厂区多余的自来水阀门。
我拿着扳手,沿着厂区的水管线路逐个检查,从车间到仓库,再到室外的消防栓,凡是暂时用不上的阀门,都一一关掉,还在阀门表面裹上了保温棉,用胶带缠紧。最后只留下办公楼里的自来水阀门正常开启,满足值班人员的日常用水需求。
等所有防冻措施都落实到位,我又绕着厂区走了一圈,仔细检查每一个细节,确认没有遗漏后,才松了口气。
因为提前完成了防冻工作,又赶上临近年关,厂里没什么其他事,秦总便决定提前半个月放年假。
大家听到这个消息,都忍不住露出了笑容,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回家过年,只有办公室的小尹和电工老黄留了下来值班 —— 小尹年轻,做事细心,负责日常的文件处理和电话接听;
老黄经验丰富,熟悉厂区的电路和设备,能及时处理突发状况。
临走这天,天刚蒙蒙亮,我背着收拾好的行李走出宿舍,刚一出门,就被一股凛冽的西北风迎面吹住。
风里裹着厂区旁边河滩上泛黄的芦苇,“呼呼” 地叫着,像是在诉说着什么。那风声里,不知夹杂着对厂区的难以割舍,还是对这一年辛苦的些许伤心,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疼,瞬间带走了我身上仅存的那丝温暖。
我快步走到车旁,打开车门钻进驾驶室,冰冷的座椅让我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发动汽车后,我打开暖风,可冷风还是从车窗缝隙里钻进来,“呼呼” 地刮着。
车子缓缓驶出厂区,路边的树木早已没了叶子,光秃秃的枝桠伸向天空,像一个个佝偻的秃老头,根本受不住寒风的袭击,树杈在冷风里不停摇晃,又像是一只只瘦骨嶙峋的手,在向天空祈求着什么。
风越来越大,使劲地透过衣服的缝隙往身体里钻,带来一阵阵刺骨的冷,让我忍不住裹紧了外套。
透过车窗看向大街,路上的行人寥寥无几,每个人都缩着脖子,低着头,双手紧紧插在口袋里,顶着风小步小步地往前走,脚步匆匆,都想早点回到温暖的家里。
我握着方向盘,看着前方模糊的路,心里满是对家的期盼,也夹杂着对厂区的些许牵挂 —— 希望这个冬天,所有设备都能平安度过,等年后回来,又能开启新的忙碌。
车子在公路上平稳行驶,窗外的风依旧呼呼地刮着,偶尔有几片干枯的树叶被风吹得贴在车窗上,又很快被气流卷走。
我握着方向盘,目光偶尔扫过路边的景象,思绪却不由自主地飘到了当下的疫情上。
如今打开手机,总能看到关于全球疫情的新闻,好多国家都陆续放弃了管控,街头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可新闻里也时不时传来当地感染人数激增、医疗资源紧张的消息。
而我们中国,却依然坚持着疫情管控,只是相比之前,管控措施已经宽松了不少。
就像这次从厂区出发,途经的几个服务区,上服务区的时候完全不用管控,车辆可以自由进出,人员下车休息、买东西也没有额外的限制;
只有在下服务区的时候,需要扫一下当地的健康码,确认没有异常后就能顺利通行,整个过程简单又快速,既保障了安全,又不会给出行带来太多麻烦。
更让人安心的是,全国各地的感染者数量都在明显逐渐下降,之前那些高风险地区,也在一步步降级,街头的商铺慢慢恢复营业,路上的行人也多了起来,虽然大家还会戴着口罩,但脸上的笑容明显多了,少了之前的焦虑与恐慌。
想起之前看到的新闻,美国和英国的医学专家们经过研究,预测疫情大概会在 2023 年到 2024 年之间结束,他们分析了病毒的变异趋势、传播速度以及全球疫苗接种情况,给出了这样一个大致的时间范围。
而中国的专家们,则结合中国历来应对大灾大难的经验,得出了更乐观的结论 —— 他们认为疫情不会超过三年。掐指一算,从疫情最初爆发到现在,已经快三年了,要是按照这个预测,2023 年疫情就会结束,正好是三年的时间,这个消息让我心里充满了期待。
再想想这几年的经济状况,真是像眼前的寒冬一样,一片萧条。好多企业因为疫情停工停产,订单减少,效益下滑,就像我们厂里,为了节省开支,连暖气都舍不得开,只能靠大家硬熬。
身边也有不少朋友抱怨工作不好找,收入下降,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每次想到这些,心里就忍不住有些沉重,就像被这寒冬的冷空气裹住,透不过气来。
可车子继续往前开,看着前方渐渐亮起来的天色,我又忍不住给自己打气。
寒冬再漫长,也总会过去,就像疫情再艰难,也终有结束的一天。希望来年春天,疫情能真的彻底结束,到时候,经济就能像春天的小草一样,焕发出新的生机。工厂能满负荷生产,订单源源不断,大家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
街头能恢复往日的繁华,人们可以摘下口罩,自由地逛街、旅游,和家人朋友欢聚一堂;孩子们能在阳光下尽情奔跑,老人们能在公园里悠闲地散步……
我轻轻踩了踩油门,车子加快了速度,仿佛这样就能更快地奔向那个充满希望的春天。风依旧在刮,但我心里却多了一份温暖与坚定,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坚持,美好的未来一定不会太远。
车子刚驶进小区,看到熟悉的单元楼,我心里就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暖意。
推开车门,脚步都轻快了几分,刚走到楼道口,就隐约闻到一股香甜的味道 —— 是邻居家在蒸馒头吧?往年这个时候,楼道里总飘着各家做年货的香气,今年也不例外。
掏出钥匙打开家门,那股熟悉的家的气息瞬间包裹了我,比楼道里的香味更浓郁、更让人安心。
客厅茶几上还放着上次回来没吃完的陈皮糖,沙发上搭着妈妈织的毛线毯,连空气里都带着几分温暖的甜意,疲惫感一下子就消散了大半。
一想到女儿今年要回家过年,我心里就满是欢悦与期待。
女儿在外工作三年,之前因为疫情,两年都没回来过年了,今年终于能团聚,怎么都得让她回家有个舒心的环境。
我打量着这套住了二十多年的楼房,墙面早已失去了当初的洁白,边角处还沾着不少灰尘,有的地方甚至起了皮;
地面的瓷砖也有好几块破损了,露出里面的水泥;防盗门的漆掉了一大片,开关时还会发出 “吱呀” 的响声;
卧室的塑钢窗冬天总透风,每年都得用塑料布封上…… 确实该好好收拾一下了。
可眼看离过年越来越近,大拆大建的装修肯定来不及,只能做些实用又快速的改造。
晚上吃完饭,我坐在沙发上,拿着纸笔开始琢磨装修计划。
首先是墙面,自己动手就能弄 —— 明天先找块干净的抹布,把墙面上的灰尘仔细擦一遍,尤其是墙角和家具后面,肯定积了不少灰。
擦干净后,去建材市场挑几卷温馨点的壁纸,浅米色或者淡粉色都不错,女儿应该会喜欢,自己慢慢贴,虽然费点劲,但能省不少钱,还能按自己的心意来。
接着是地面,破损的瓷砖看着不舒服,换成强化地板正好。我想起之前跟老九提起装修的事,他对这些门道熟,赶紧给他打了个电话。
老九说他已经打听好了,建材市场有家店的强化地板质量不错,价格也实惠,只要订了货,货到之后店家还能免费上门铺设,不用自己费心找工人,这可省了不少事,我赶紧让他帮忙留意着,明天就去店里选款式。
然后是门,防盗门肯定得换,不仅陈旧,安全性也不如新的。我打算周末去建材市场挑一款带指纹锁的防盗门,既美观又方便,以后女儿回家不用带钥匙也能开门。
屋里的房间门虽然没坏,但款式太老了,颜色也暗沉,找专业的师傅上门量好尺寸定做,选浅色系的木门,装上之后屋里肯定能亮堂不少。
厨房的案子也用了十几年,台面都有些开裂了,每次切菜都得小心翼翼。我联系了之前帮邻居做过家具的木匠,跟他约好后天上门量尺寸,打算做一个石英石台面的案子,耐用还容易打扫,以后女儿回来想做点心,也有个舒服的操作空间。
厕所的蹲便器也该换了,爸妈年纪大了,用蹲便器不方便,换成坐便器更实用。
我已经在网上看好了一款带加热功能的坐便器,冬天用着暖和,等选好地板和门,就联系师傅上门安装,顺便把厕所的墙面也简单刷一遍防水涂料,防止漏水。
床和卧室的壁橱也得换,之前的床睡得久了,弹簧都有些塌陷,壁橱的门也不好关。
打算买一张软一点的床垫,壁橱就做推拉门的,能节省空间,还能多放些女儿的衣服。
最关键的是窗户,以前的双层玻璃塑钢窗冬天透风,每年冬天卧室都特别冷,这次换成现在流行的飘窗,不仅敞亮,密风效果还好,冬天再也不用担心透风了,女儿在卧室看书、晒太阳也舒服。
我一边在纸上写着装修计划,一边想象着装修后的样子:洁白的墙面贴着温馨的壁纸,干净的强化地板踩上去软软的,新换的防盗门又安全又好看,飘窗上摆着女儿喜欢的玩偶,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一家人坐在客厅里吃着年夜饭,聊着天……
想着想着,嘴角就忍不住上扬,恨不得明天就能开始装修,把家里收拾得漂漂亮亮的,等着女儿回家过年。
装修计划刚在纸上画完最后一笔,我就立刻抓起手机开始联系各个工程的老板,指尖在通讯录上飞快滑动,生怕耽误一点时间 —— 离除夕只剩半个月,每一分每一秒都得抓紧。
先打给卖强化地板的店家,电话接通后,我语速飞快地说:“王老板,我是之前跟你约好的,想订你们家的强化地板,今天能派人来量尺寸不?我 24 小时都在家,你们啥时候过来都行,尽量快点,我想赶在过年之前装好。”
王老板听出我的急切,连忙应下来:“没问题,我这就安排师傅过去,半小时内准到你家楼下。”
挂了地板店的电话,紧接着联系做木门的厂家,负责人李经理说年底订单多,上门量尺寸得排到后天。
我赶紧跟他商量:“李经理,麻烦你通融一下,我女儿三年没回家过年了,就想让她回来住得舒服点,能不能优先安排一下?我在家随时等你们,哪怕晚上过来都行。”
或许是我的语气里满是期盼,李经理沉默了几秒,终于松口:“那行,我今晚加个班,七点过去给你量尺寸,你在家等我就行。”
随后又联系了木匠、装坐便器的师傅和换飘窗的施工队,一一跟他们敲定时间,反复强调 “我 24 随时待命,你们随叫随到”。
等所有电话都打完,手机屏幕都发烫了,我才喝了口水,刚坐下没几分钟,地板店的师傅就到了,我赶紧起身开门,跟着师傅在各个房间里量尺寸,一边量一边跟师傅交代:“客厅和卧室都要铺,尽量铺得平整点,孩子回家喜欢光着脚在地上走。”
接下来的日子,家里彻底变成了 “施工现场”,但我早有准备,把各个工程的时间错开安排:早上让换防盗门的师傅上门,他们动作快,一上午就能装完;
下午安排木匠来量厨房案子的尺寸,顺便敲定细节;晚上则让装坐便器的师傅过来,避免白天各个工种挤在一起,互相耽误。
每天从早上六点忙到晚上十一二点,师傅们来了我就帮忙递工具、打扫卫生,师傅们走了我再收拾家里的杂物,连吃饭都只能随便扒几口外卖。
有一次,装飘窗的施工队和做壁橱的师傅差点撞到一起,我赶紧协调:“飘窗队先去阳台准备材料,壁橱师傅先量卧室的尺寸,咱们分区域干,互不影响。”
就这样,靠着错开时间、合理统筹,半个月下来,各个工程都有条不紊地推进着,没耽误一点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