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敦桌前的灯,成了工坊里亮得最久的那一盏。
草稿纸堆积如山,上面写满了他从农科所资料和陈研究员笔记中摘抄的片段、各种复杂的计算公式,以及更多被打上问号的空白。
省农科所的专家在电话那头爱莫能助:
“农田系统碳足迹核算非常复杂,需要长期定位观测!你们现在才开始收集基础数据,三个月…太勉强了!至少需要完整生长季的数据基线!”
希望如同被戳破的气球,迅速干瘪。
没有棉田种植环节连续、系统、可核查的原始数据,Epd认证就是空中楼阁。
工坊生产环节的数据在老周和沈静秋的全力梳理下逐渐清晰,但棉田,这片他们理念的源头和故事的起点,此刻却成了最致命的短板。
时间一天天流逝,焦虑像藤蔓缠绕着每个人。
王大娘她们干活时也提不起精神,看着棉田的眼神带着担忧和茫然。
那些天天在土里刨食的日子,怎么还要算“脚印”?
算什么“气儿”?
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比织布还难!
就在沈静文几乎要被沉重的无力感压垮时,敦敦拿着几张写得密密麻麻的纸,小脸因为缺乏睡眠有些苍白,但眼神却异常清亮,他找到了正在棉田边发呆的王老伯。
“王爷爷,”敦敦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但很认真,“我知道数据很难,但我们不能放弃。您和乡亲们种了一辈子地,经验都在心里,在手上。就算没有仪器,有些东西,我们能不能…把它‘记’下来?”
王老伯看着眼前这个平时闷头算账、此刻却眼巴巴望着他的孩子,粗糙的大手搓了搓布满褶皱的脸,叹了口气:
“敦敦啊,爷爷知道你们急。可这水用了多少担?肥撒了多少把?虫子抓了多少只?瓢虫飞来了多少?这……这哪记得清啊?日子不都是这么过的吗?”
“那我们就从现在开始记!”
敦敦的眼神近乎恳求,“用我们的法子记!不用多精确,先记个大概!比如,一天浇了几块地?每块地大概用了多少担水?您心里有数!施的有机肥,一车大概能铺多大地方?虫子多的时候,您估摸着抓了多少?瓢虫飞来一群,您觉得那是多少只?一百只?还是几百只?”
敦敦的话,像一颗石子投入了王老伯沉寂的心湖。
经验…估摸…大概…这些农人骨子里的“量感”,似乎真的可以变成某种“数据”!
“这…能行?”王老伯浑浊的眼睛里,渐渐燃起一丝微光。
“一定行!”敦敦用力点头,“总比什么都没有强!省农科所的叔叔说,经验数据在农业环境评估里也是重要的参考!我们先建立起属于我们桃源村的‘田野日记’!”
说干就干!
一场由敦敦发起、沈静文全力支持的“田野数字化运动”在清河村棉田悄然展开。
敦敦成了总设计师和技术指导。
敦敦设计了一种极其简单、图文并茂的记录表。
表格纵向是日期,横向画着几个小图标:一个水滴代表浇水、一团牛粪代表施肥、一条绿虫子表示害虫、一只瓢虫代表益虫、一朵云表示当天天气。
农民只需要在对应的日期下,用他们熟悉的方式填“数字”:
浇了几块地,就画几个水滴;施了几车肥,就画几团牛粪;感觉虫子多,就画几条虫子,特别多就画好几条;看到很多瓢虫,就在瓢虫图标旁边画个“多”字或者写个“100+”的估计数。
天气则用符号表示:太阳、云、雨滴。
可浇水量的估算成了个大难点。
朵朵看到王老伯用桶浇水,灵机一动,拉着霍母找来了好几个一模一样的老式木桶。
“用这个桶!王爷爷浇一桶就画一道!”
朵朵的建议让敦敦眼睛一亮。
统一了“桶”这个粗糙但相对恒定的计量单位!
施有机肥则统一用村里运粪的独轮车做单位。
对于不好量化的“害虫多不多”、“瓢虫多不多”等问题,王大娘贡献了她的土法子。
做签筹!
她找来一把细竹签,每天下地前抓一把在手里。
看到虫子特别多的地方,就抽出一根竹签折成几段,段数越多,表示虫害越严重。
看到一大群瓢虫,就抽出一根完整的竹签放进另一个口袋。
晚上回来数断签和整签的数量,就能大概知道今天的虫情和益虫活跃度!
这种原始却直观的方法,让敦敦大为惊叹。
沈静文在村里广播动员,凡是家里有人在棉田干活的,都领一份简易记录表,按敦敦教的方法记录。
沈母和霍母负责每天晚上收表,再由敦敦带着麟儿、月儿进行初步汇总和整理。
朵朵则成了“质量监督员”,看到伯伯爷爷们在地头认真画水滴、折竹签,就给他们画一张“加油小瓢虫”的贴纸。
开始自然是混乱的。
有人画的水滴大小不一,有人填写的数模棱两可,有人忘了折签筹。
但敦敦不急不躁,每天傍晚蹲在村头大树下,拿着汇总的本子,耐心地跟老伯、大娘他们核对、解释,把模糊的“大概”一点点修正成相对清晰的“范围值”。
渐渐地,这份由粗糙经验、简易量具和土法记忆拼凑起来的“清河村棉田环境日志”,竟然也一天天丰满、清晰起来。
水滴记录了棉田的水耗趋势,牛粪图标描绘了有机肥投入的节奏,竹签的增减直观反映了害虫爆发期与瓢虫军团的控制效果,阳光雨露的符号串联起了天气对棉田的影响脉络。
一个月后,当敦敦将厚厚一摞初步整理,发给马丁时,对方再度震惊了。
这一条条的数据虽然粗糙但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更不要说他们独特的“计量方法说明”更是惊艳了马丁。
等送到检测机构后,看见对方脸上的惊讶,马丁心里满意了。
并如实将对方的震惊转达:
这简直难以置信!
如此短的时间,你们竟能组织建立起一套虽不精密但逻辑自洽、基于实践的数据收集体系!
这为后续专业核查提供了宝贵的参照基线和质控依据!
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执行力和责任感体现!
以及,这也着实给了数据检测员一个措手不及,你不知道他脸上那个表情!
那真是太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