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管制铁料,普通百姓日常接触最多的铁器就是农具和菜刀。用铁料做成瓮,张老憨他们连做梦都没梦到过。
“亲娘咧,这玩意能咋做?”
“是咧,铁疙瘩怎么变成瓮?一般的火奈何不了铁呀。”
初永活到三十岁,在铁矿上摸爬滚打十来年,对铁家伙最熟悉不过。
“简单,只要做出模子,再把铁化成水,浇灌到模子里,冷却之后,敲掉模子,自然而然就成了铁瓮。”
沈寄风低落的心情为之一振,他去过工部的锻造司,宫里很多香炉就是这么造出来的,既然香炉可以,铁瓮自然也可以。
“初永,普通炭火应该不能把铁化成水吧?”
“不能。”不知不觉,初永来到了人群之前,“石炭才行。”
未等沈寄风发问,初永接着道,“巢县的铁矿可以,那里有高炉,所有东西都是现成的,只需要额外做好模子。”
“只是,属下不知道,用铁制成的瓮,对炼银是否有影响。”
沈寄风把目光转向张玄同。
“完全不影响,如果真能如初管事说的浇筑成型,密封性会比陶瓮更好。”
巢县隶属汴京,而铁矿明面上归工部管辖,但实际也归京兆府,工部不给沈寄风下绊子就不错了,想让他们帮忙,一定会推三阻四。
摆在眼前只有两条路,要么是京兆府,要么是元昌帝。
京兆府尹古今的大名,沈寄风如雷贯耳,不为别的,只因为古今和她同样的抠门,不,在古今的抠门面前,沈寄风也要自愧不如。
古今最有名抠门的例子是,元昌帝过生日,京城各个衙门府邸都要送礼物表达心意,礼物不拘大小,甚至为了避嫌,大家都会选择比较廉价的礼品。
超乎所有人的想象,古今大人提着麻绳捆着的一把咸鱼,连个牛皮纸都没舍得包,就这么堂而皇之地送了上去,美其名曰金水河里的野生小鱼干,陛下食之可忆苦思甜,时刻把百姓的日子挂在心间。
按照古今一斤猪油吃半年的作风,明明是不舍得花钱才去河里捞鱼,仅仅因为说了几句话,不仅没被训斥,还赢得了元昌帝的奖赏和汴京城第一清官的美名。
古今的这把小鱼干,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巢县在西京和汴京城之间,只需稍微绕一点路。
沈寄风决定先去京兆府会一会这个同道中人,顺路回家再看看阿朴。
初永却有不同意见,“郡主,模子是关键,浇筑不一定会一次成功,我们需要多准备一些,您回京城打通关系,再回来取模子,一往一返轻则四五天,慢则七八天,咱们耽误不起,而且模子是陶土做的,在路上要特别小心,防止碎裂。”
“可是我不回去,谁去找古今?”
“小郡王。”初永轻声道,“一旦古大人同意,郡主押着模具直接去巢县,这才是最省时的做法。”
沈寄风思索片刻,马上改了主意,“不,模子制成后,直接押送到铁矿,古今不同意,还有皇爷爷,无论如何,我都要把这事办成。”
她转头又对张玄同和陈三里道:“从陶瓮变成铁瓮,你们的设计图可能需要变一变,先前考虑到黏土易碎,陶管是额外加上的,如果换成铁瓮,是不是能连成一体?”
张玄同对此模棱两可,他看向初永,对方重重地点着头,让他放心。
张玄同突然觉得,先前的设计图过于保守了,他有更大胆的想法。
最终,沈寄风还是踏上了回汴京的马车,矿场上,初永,陈三里和张玄同改良设计图,找陶坊的坊主做模子。李青遥和叶怀正组织矿工继续挖矿石,清理六号坑的积水。
大家各在其位,各司其职,默默为同一个目标努力着!
和一般府邸衙门聚集在御街和皇宫外城不同,京兆府坐落在远离皇城的东湖街,离热闹的市井只有一步之遥,中午出门到饭馆吃饭,走路不超过一刻钟。
沈寄风来到京兆府门外的时候,恰巧赶上吃午饭,她眼见着干瘦的古今大人出了衙门,一路哼着小曲来到一处面摊。
想来是熟客,店家热情地招呼道:“古大人,还是老样子?”
古今惜字如金,默默点了点头。
好家伙,一碗面片汤,连点香油都没得点,半点葱花都没得放。更有意思的是,古大人还从兜里掏出了一块硬邦邦的馒头,撕成小块泡进面汤里。
店家端来一碗咸萝卜,“古大人,给您下饭。”
就当沈寄风以为白吃的萝卜,古大人会全都留下时,他用筷筒里干净的筷子,夹了四片,放进碗里,然后再也不肯多要一片。
想起自己只要不花钱的便宜,能占就占的心态,沈寄风默默红了脸,这位古大人的抠和她的抠不一样。
面摊上最华丽的面也不过是羊汤面,沈寄风点了两碗,一碗给自己,一碗送给古大人。
“请您吃面。”沈寄风笑得异常灿烂。
古今自然是认识朝阳郡主的,当日签生死状的时候,他就在朝堂。
“下官吃饱了。”古大人喝着面汤,半点没抬头。
“那就带走,晚上热热还能吃,就是面要坨了,要不我让店家把面捞出来,晚上再烩一起,您当烩面吃。”
沈寄风边说,边拿起旁边的空碗,把细长的面条捞出来。
古今见她动作麻利,说话又如邻里之间讨论晚上吃什么一样自然,从面汤里抬起头,“距离八月初九不到一个月了,郡主不在矿上炼银,跑来和老朽吃面,好生奇怪。”
沈寄风奔波了一上午,早都饿了,三两口吃下一碗羊汤面,“古大人,我太饿了,这面我吃了,一会我再买一碗请你。”
古大人看她狼吞虎咽,普通羊汤面,倒是吃得比国宴上的美味珍馐还要香。
整个汴京城的名门闺秀,只怕也找不出来第二个了。
“郡主自便。”
沈寄风面吃得干净,连口汤都没剩下,两人三碗面,同样干净的碗底,惹得店家多看了好几眼,同样的吃饭方式,莫不是父女?
沈寄风擦着嘴角,也不藏着掖着,“古大人,我自然不会闲着没事来陪您吃面,有求与您,端看您答应不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