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把回放录音停了。他盯着控制台屏幕,手指在播放进度条上来回拖动。那段滴答声又响了一遍,短促,规律,像是谁在敲节拍。
“娜娜。”他说,“这声音你听过吗?”
娜娜站在终端前,头也没抬:“第十七次重播时出现,频率每秒三下,持续零点六秒,重复三次。不是原始记录内容。”
“那就是咱们系统自己造出来的?”
“是。系统在高负载回放时,会生成校验脉冲以确保数据完整性。这段滴答声,是音频模块的自我检查信号。”
陈浩往后一靠,椅子发出吱呀一声。“所以它不是问题,反而是证明咱们的东西还能干活。”
卡尔从沙发上探出半个身子:“你该不会又要拿这个开什么大会吧?我刚躺下。”
“已经开始了。”陈浩顺手点了主控室的会议模式。投影幕布落下,标题自动跳出:深海探索阶段性总结。
苏珊抱着文件夹走过来,坐下前看了眼屏幕。“你因为一段杂音就召集全体?”
“不是因为杂音。”陈浩指着刚才的波形图,“是因为我们连杂音都能说清楚是啥了。以前呢?听见怪声就是闹鬼,推进器抖两下以为要炸。现在不一样了,咱们能把事儿掰开看。”
娜娜调出资料库界面,启动复盘协议。屏幕上迅速分出六个大类,每一项下面堆满了任务编号和关键词。
装备革新、资源获取、生态认知、科技跃迁、农场建设、危机应对。
卡尔凑近看了眼:“哟,原来咱们还干过这么多事?我都忘了第六百五十章挖那块黑石头有啥用。”
“稀有金属矿样本,后续提炼出耐压涂层材料。”娜娜说,“用于通信中继器外壳升级。”
“哦对,那玩意儿差点把我手腕压折。”
苏珊翻着自己的记录本:“问题是,这些成果太散。有些是试出来的,有些是撞大运。要是换个队伍来,根本没法照着做。”
“所以得总结。”陈浩抓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个圈,“咱们不光要记住干了啥,还得知道为啥能成。”
他转头问娜娜:“从开始到现在,咱们遇险多少次?”
“共十二次重大风险事件。”娜娜回答,“其中七次依靠预案脱困,五次依赖临场判断。”
“那有没有哪一次,是纯粹靠运气活下来的?”
短暂沉默。
卡尔挠头:“第六百六十三章,地下河突然涨水,咱们刚跑出来闸门就塌了。那会儿我在系鞋带,慢了十秒就得淹里头。”
“那次不算运气。”娜娜调出监控时间线,“你在系鞋带,但陈浩提前五分钟发现水流速度异常,下令撤离。决策时间早于警报触发。”
苏珊点头:“也就是说,哪怕看着像运气,其实也有信息支撑。”
“关键就是这个。”陈浩在白板上写下四个字:信息闭环。
“只要咱们眼睛没瞎,耳朵没聋,脑子还在转,就能观察、判断、行动、反馈。断一环可能倒霉,全断了才真完蛋。”
卡尔嘀咕:“那第六百六十章被发光鱼围住的时候,咱仨抱头蹲地,这也算闭环?”
“也算。”陈浩笑,“观察到了威胁,判断出打不过,行动是原地不动,反馈是鱼自己走了。流程完整,只是结果靠外力。”
苏珊轻声说:“可如果下次它们不走呢?”
没人说话。
娜娜忽然开口:“当前通信系统已实现双通道冗余,设备健康度实时监控。人员生理指标接入预警模型。信息链路稳定性比初期提升八倍。”
“意思是?”卡尔问。
“意味着,”陈浩接道,“咱们不会再因为听不见话而抱头蹲地了。”
会议继续。
娜娜将六大类成果逐一展开。装备方面,新型潜水服已迭代到第三代,氧气瓶续航延长百分之四十;推进器最高速度突破每秒四米,适应多种洋流环境。
资源部分,他们采集的深海蔬菜实现了基地日常补给三分之一自给;净化微生物成功处理废水系统两次污染事故。
生态上,识别新物种四十七种,其中三种具备群体协作行为,一种疑似具有初级光信号交流能力——正是上一轮遭遇的蓝光生物群落。
科技跃迁中最重要的是涂层技术逆向解析,以及古代机关动力源的部分解码。虽然还没搞懂原理,但至少知道怎么安全接触。
农场建设则完全从零开始。海底种植区温度、盐度、光照全部人工调控,目前稳定产出两种可食用藻类和一种蛋白虫。
最后是危机应对。暗流脱险、设备故障自救、心理恐慌控制……每一次都留下了操作日志。
“把这些都整理成标准流程。”陈浩说,“以后新人来了,不用再拿命试错。”
苏珊提出疑问:“可每个人反应不一样。有人冷静,有人慌。流程怎么统一?”
娜娜调出数据分析结果:“在所有成功案例中,唯一共同点不是性格,也不是经验,而是信息传递未中断。只要通讯畅通,即使决策错误,也能快速纠正。”
“所以核心不是人多聪明,而是能不能及时知道错了。”陈浩总结。
卡尔伸个懒腰:“那以后谁敢关通讯,我就踹他一脚。”
气氛松了下来。
陈浩看向娜娜:“既然咱们能总结过去,能不能预判将来?”
娜娜点头,调出新界面。
屏幕上出现一个动态模型框架。
输入端列着四项:环境参数(水压、温度、电磁)、生物活动频率、设备运行状态、人员生理指标。
运算核写着“历史事件概率推演”。
输出端则是风险等级提示与建议应对策略。
“这就是预测方法?”陈浩问。
“雏形。”娜娜说,“需要更多数据训练模型。目前样本量不足,尤其极端情况下的连锁反应缺乏记录。”
“但方向是对的。”苏珊看着模拟曲线,“比如下次遇到类似蓝光生物,系统可以提前提醒我们别开强光。”
“或者告诉我什么时候该闭嘴。”卡尔插嘴,“上次我说‘这玩意儿长得真恶心’,说完那群鱼立马朝我游过来。”
陈浩笑了:“说不定它们听懂了。”
“也可能是震动频率刚好匹配攻击信号。”娜娜补充,“语音频段与某些生物感知区间重叠,存在误触可能。”
“那就加一条规则:禁止骂街。”陈浩记进备注栏。
模型继续运行,几组虚拟场景开始推演。
第一组:正常巡航,突发高压区逼近。
系统提前两分钟发出黄色预警,建议调整航线。
第二组:三人分散作业,一人设备失联。
网络自愈机制启动,备用链路接管,十五秒内恢复通讯。
第三组:遭遇未知生物靠近。
系统比对历史行为库,判定无攻击意图,建议保持距离、关闭强光源。
“看着挺靠谱。”卡尔说,“就差起个名字了。”
“叫它‘深海先知’?”苏珊提议。
“太中二。”陈浩摇头,“叫‘别作死指南’还差不多。”
“正式名称暂定为‘探索风险预判系统’。”娜娜说,“版本号Alpha-1。”
“行吧。”卡尔摊手,“反正以后它要是让我往东我偏往西,出了事别赖我。”
会议接近尾声。
陈浩关掉投影,站起身活动肩膀。“今天这事算告一段落。成果不少,问题也有。但最重要的是,咱们现在不是瞎走了。”
苏珊合上笔记本:“我去实验室,把最新一批生物样本归档。”
“我去看看装备库。”卡尔站起来,“顺便确认下新中继器是不是真焊死了。”
娜娜回到充电桩旁,机体进入低功耗状态,程序后台仍在运行,持续优化预测模型。蓝光在她眼中微弱闪烁,像呼吸一样规律。
陈浩走到饮水机前,按下热水键。四个杯子接满,他一个个摆好。
“忙完了,歇会儿。”他说,“待会还得理装备。”
他拿起自己的杯子,吹了口气。
就在他准备喝一口的时候,控制台传来一声轻响。
不是警报,也不是提示音。
是一段极短的音频自动播放。
滴、滴、滴。
三声。
和刚才回放里的一模一样。
陈浩放下杯子,转身走回去。
屏幕上的系统日志显示:自检完成,校验信号已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