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箱巡田”与“半农半医”之风,借着《汤头歌诀》的助力,在东塘及其周边村落愈发深入人心。那藤编的药箱,成了田埂间一道独特的风景,妇人们不仅能言稼穑,亦能辨草药、应对急症,这在乡野间是前所未有之事。赞誉者有之,好奇者有之,自然,也引来了审视与非议。
这一日,源水县新上任的医官孙大人,在几名衙役的陪同下,例行巡视乡间医药状况。这孙医官年约四旬,面容严肃,出身医学世家,自幼熟读医典,对医药律法、行医资格尤为看重。他行至东塘地界,尚未进村,便远远看见田埂之上,几名农妇正围在一起,其中一人正打开一个藤箱,取出里面分装的草药,为一名坐在地上、抱着脚踝的汉子处理伤势。那汉子似是扭伤了脚,农妇熟练地用草药粉末调水敷上,又以布条包扎固定。
孙医官眉头立刻紧锁。他催马上前,勒住缰绳,居高临下,声音带着官威与不悦:
“尔等在此作甚?!”
那几名妇人闻声抬头,见是官差,连忙起身行礼。负责处理伤者的正是钱周氏,她虽有些紧张,仍恭敬答道:“回大人,这位大哥扭伤了脚,民妇正在为他处理。”
“处理?”孙医官冷哼一声,目光锐利地扫过那打开的藤药箱,又落在钱周氏那布满老茧、沾着泥土的手上,语气陡然严厉,“谁准尔等私自携药行医?尔等可有官颁医籍?可通《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可知晓医药律法?!”
他一连串的质问,如同冰雹砸下,让几名妇人都白了脸色。钱周氏嚅嗫着,不知如何作答。她们只知跟着李娘子学了些救急的法子,何曾想过什么医籍、经典、律法?
孙医官见她们如此,心中更认定了是乡野愚妇胡作非为,声音愈发冷峻:“无证行医,乃是乱法度、害性命之举!此风断不可长!这些草药,来源不明,用法不清,若延误病情,或是用错了药,尔等担待得起吗?!速将药箱收起,日后不得再行此等僭越之事!”
医官斥:“妇人行医乱法度!”
就在这时,一个嘶哑的声音自田埂另一端平静地响起:
“孙大人。”
众人回头,只见李青禾不知何时已站在不远处,依旧是那身粗布衣衫,深陷的眼窝平静地望向这边。她缓步走来,挡在了脸色发白的钱周氏等人身前。
孙医官自然是认得李青禾的,知晓她“劝农女史”的身份,但在他看来,农事归农事,医药归医药,泾渭分明。他微微颔首,算是打过招呼,语气却依旧强硬:“李女史,你劝农有功,下官敬佩。然医药之事,关乎人命,非同小可!岂能任由无知妇人,凭些许土方野药,便妄自行事?此非助人,实乃害人!若酿出祸端,女史可能负责?”
李青禾并未直接反驳他的指责,而是低头看了看那受伤的汉子已然包扎好的脚踝,又看了看钱周氏手中那收拾到一半的藤药箱,里面分门别类、标注清晰的草药包安然摆放。
她缓缓抬起头,目光迎向孙医官那带着质疑与权威的眼神,嘶哑道:“孙大人所言医籍、经典、律法,自是正理。然,大人可曾见过,农人中暑倒地,因无医无药,不过片刻便气绝身亡?可曾见过,妇人产后血崩,因请不起郎中,只能眼睁睁血尽而亡?可曾见过,孩童腹泻脱水,因路途遥远,未及送至医馆便已夭折?”
她每问一句,孙医官的眉头便蹙紧一分。这些情况,他并非不知,只是身为官医,他更看重体系的规范与风险的控制。
“东塘之地,偏远贫瘠,”李青禾继续道,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延请郎中,耗时费财。农人小伤小病,往往硬扛。这藤箱中之药,皆是山野常见之物,用法亦是代代相传、验证有效之土法。妇人们所学,只为应急,只为在郎中到来之前,或是根本请不起郎中之时,能抢回一线生机。她们未曾以此牟利,未曾耽误重病求医,何来‘害人性命’之说?”
“强词夺理!”孙医官拂袖怒道,“即便初衷是善,然无规矩不成方圆!若人人皆可凭土方行医,置朝廷医政于何地?置病患安危于何地?此法度绝不可乱!”
气氛一时僵持。田埂上的农人们都屏住了呼吸,担忧地看着李青禾。
李青禾沉默了片刻,深陷的眼窝里看不出情绪。她不再与孙医官争辩医理法度,而是缓缓地、极其郑重地,从怀中取出了那枚乌沉木所制、刻着“劝农女史”与“遇事可直奏”的腰牌。
她将腰牌高高举起,那沉稳的乌木在阳光下泛着幽光,鲜红的印文字迹清晰无比。
“孙大人,”她嘶哑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响彻在田野之上,“我李青禾,奉皇命,劝农桑,察访农情!农人之事,便是我的职责!农人之疾苦,农人之性命,皆在农情之内!”
她目光如炬,紧紧盯着孙医官瞬间变色的脸,一字一句,如同宣誓:
“今日,我便以此牌告之:东塘妇人,携药箱下田,救死扶伤,非为乱法,实为——”
“保我农人元气,护我耕作之力!”
她将腰牌再次向前一送,几乎要碰到孙医官的鼻尖,声音斩钉截铁:
“在这田亩之间,救人性命,便是王法!”
亮腰牌:“救人性命,便是王法!”
“王法”二字,如同惊雷,炸响在所有人耳边!孙医官被这突如其来的“王法”之论与那代表着皇权的腰牌震慑,脸色由红转白,嘴唇哆嗦着,指着李青禾,半晌说不出一个字。他身后那些衙役,更是噤若寒蝉。
李青禾不再看他,收回腰牌,对钱周氏等人平静吩咐:“继续做事。”
钱周氏等人如梦初醒,连忙应下,手脚麻利地收拾好药箱,搀扶着那受伤的汉子离去。
孙医官僵立在原地,看着李青禾那决然离去的背影,又看看周围那些农人眼中流露出的支持与感激,胸中堵着一口气,上不来也下不去。他深知,这乌木腰牌代表的“直奏”之权,非同小可。若李青禾真以此事上奏,言他阻挠救农、不顾农人性命,他这顶乌纱帽恐怕难保。
最终,他重重一跺脚,铁青着脸,带着衙役,灰头土脸地转身离去,未敢再强行收缴药箱,亦未敢再明令禁止。这一场“官医之争”,竟以李青禾亮出腰牌、直言“救人性命便是王法”而告终。
塘埂方向。 风过田野, 带来泥土与草药混合的气息。 那个沉默如礁石的身影…… 不知何时已立于溪流拐弯处。 浑浊的目光…… 穿透田埂, 清晰地看到了那场对峙, 看到了腰牌亮出时的凛然, 与官医败退时的狼狈。
枯槁的嘴唇…… 极其艰难地…… 翕动了一下。 一个低哑的、仿佛也凝结了官威与民命碰撞之火星的声响, 缓缓地吐出:
“……官——……” 声音顿了顿, 似在权衡那法度与生机的轻重。 “…——医——…” “…——之——…” 下颌极其缓慢地、 带着一种对底层生存智慧挑战僵化体制的深沉审度, 向下一点。 “…——争——…”
“官医之争——!!!”
声音落下。 他身影融入广袤田野的寂静与生机。 田埂上, 药箱依旧, 劳作依旧。 那场短暂的冲突—— ……并——……未——……改——……变——……什——……么——……,——……又——……似——……乎——……改——……变——……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