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容,她有当皇后的命,没赶上皇后该有的盛世;想做追求自由的新女性,却被“皇后”的虚名捆得死死的;跟着丈夫想寻出路,结果跳进了更深的火坑。今天咱就来聊聊,这位集美貌、才情与悲剧于一身的末代皇后,是怎么在乱世里,把自己的人生过成一场哭笑不得的荒诞剧的?
1922年,清朝已经灭亡10年了,可退位的溥仪还在紫禁城里当着“关门皇帝”,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一年,溥仪16岁,到了该结婚的年纪。虽然大清没了,但“皇帝大婚”的排场不能少,内务府一合计,决定搞一场“全国选秀”,给溥仪选个皇后。
消息一出,全天下的皇族贵女都动了心——就算是末代皇后,那也是“皇后”啊,名头够响,待遇够好。婉容的父亲荣源更是上心,他是内务府大臣,深知这是家族攀附皇室的最后机会,赶紧把16岁的婉容推了出去。
可这清朝的选秀,跟咱们现在的选美大赛完全不是一回事。当年顺治爷定的规矩,选秀不看颜值看门第,只要是满蒙勋贵人家的女儿,年龄在13到17岁之间,都得进宫参选,说白了就是选“根正苗红的皇族挂件”。不过到了溥仪这一辈,规矩松了点,颜值也成了加分项——毕竟是要天天见面的人,太丑了也说不过去。
婉容皮肤白皙、眉眼清秀,身材窈窕,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容貌端丽,仪态万方”;再加上她出身郭布罗氏家族,祖上是开国功臣,父亲荣源还是朝廷重臣,背景硬得没话说。更关键的是,婉容还受过新式教育,不仅会满汉双语,还懂英语、弹钢琴、画国画,在一群只知道三从四德的贵女里,简直是“降维打击”。
选秀的流程也挺有意思。候选人被带到溥仪面前,排成一排,每人手里拿个小牌子,上面写着名字和家世。溥仪当时年纪小,也不懂什么选妃,只觉得一个个姑娘都长得差不多,看得眼花缭乱。他本来想选一个叫文绣的姑娘,觉得她看起来老实本分,可身边的太妃们不干了——文绣出身普通,哪有婉容的家世显赫?在太妃们的软磨硬泡下,溥仪只好改了主意,圈了婉容的名字,同时把文绣也选进宫,封为淑妃。
就这么着,婉容稀里糊涂地成了“末代皇后”,而文绣则成了她的“情敌”。这场选秀,看似是婉容赢了,可她不知道,这只是她荒诞人生的开始——她嫁的不是一个实权在握的皇帝,而是一个被圈在紫禁城里的“囚徒”;她争来的皇后之位,也不是荣华富贵的保障,而是一辈子甩不掉的枷锁。
1922年12月1日,溥仪大婚,场面搞得极其隆重。光是迎亲的队伍就从紫禁城一直排到婉容家,沿途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都想看看这位末代皇后长啥样。婉容穿着绣着龙凤图案的皇后礼服,坐着八抬大轿,风风光光地进了紫禁城。可当轿子穿过午门,进入这座红墙黄瓦的宫殿时,婉容心里或许有些迷茫:这座看似辉煌的皇宫,到底是她的天堂,还是她的牢笼?
进宫之后,婉容才发现,皇后的日子远没有她想象的那么风光。表面上,她是紫禁城里最尊贵的女人,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身边有几十个太监宫女伺候,可实际上,她过的是“笼中鸟”的生活。
首先,紫禁城的规矩多到吓人。作为皇后,婉容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得起床,先给溥仪的几位太妃请安,然后才能吃早饭;吃饭的时候,一道菜最多只能夹三口,就算再喜欢也不能多吃,说是“避免让人知道皇后的喜好,以防下毒”;走路要慢,说话要轻,笑不能露齿,坐不能翘腿,一举一动都得符合“皇后”的身份,半点自由都没有。
更让婉容难受的是,她和溥仪的关系。两人虽然是夫妻,可溥仪因为小时候的阴影,身体有缺陷,根本无法履行丈夫的职责。所以,他们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是有名无实的。婉容住在储秀宫,溥仪住在养心殿,两人很少见面,就算见面也只是客气寒暄几句,没有半点夫妻间的亲密。
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婉容只好给自己找乐子。她本来就受过新式教育,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于是就开始在宫里“搞事情”:她请了英文老师,每天学习英语,还给自己取了个英文名“Elizabeth”;她喜欢骑自行车,就让人把宫里的门槛都锯掉,骑着自行车在御花园里闲逛;她还喜欢拍照,用溥仪送的相机,拍了很多照片,有穿旗袍的,有穿洋装的,还有和太监宫女的合影,成了紫禁城里最早的“摄影爱好者”。
除此之外,婉容还喜欢打扮自己。她是个爱美的姑娘,每天都要花很长时间化妆、做头发,穿最时髦的衣服。当时的紫禁城里,其他的太妃和宫女都还穿着传统的旗装,只有婉容敢穿洋装、烫头发,活脱脱一个“紫禁城里的时尚达人”。溥仪也挺支持她,经常给她买各种时髦的玩意儿,比如香水、口红、手表之类的,两人虽然没有夫妻之实,倒也算得上“精神伴侣”。
可这种平静的日子,很快就被文绣打破了。文绣虽然是淑妃,比婉容低一级,但她性格倔强,不甘心只做个摆设。看到婉容和溥仪关系亲近,文绣心里很不平衡,经常找机会和婉容争宠。比如,溥仪给婉容买了新的相机,文绣就要求溥仪也给她买一个;婉容请了英文老师,文绣也跟着请;甚至连吃饭、穿衣,文绣都要和婉容比一比。
婉容本来就因为婚姻的不幸而心里郁闷,现在又多了个文绣跟她争风吃醋,心里更是委屈。她毕竟是皇后,觉得文绣以下犯上,于是就经常在溥仪面前抱怨文绣,而文绣也不甘示弱,也在溥仪面前说婉容的坏话。溥仪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时间久了,就对两人都有些厌烦,干脆躲着不见她们,这让婉容和文绣的矛盾越来越深。
不过,婉容和文绣的争斗,说到底还是“窝里斗”。她们都被困在这座冰冷的紫禁城里,都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婉容心里清楚,就算她赢了文绣,也赢不来真正的幸福,因为她的丈夫根本给不了她想要的生活,这座紫禁城也根本不是她的归宿。
就在婉容在紫禁城里过着“空虚并快乐着”的日子时,外面的世界已经天翻地覆。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派兵包围了紫禁城,逼迫溥仪退位,并且限他三天之内搬出紫禁城。这个消息传来,紫禁城里一片混乱,溥仪和婉容、文绣都慌了神——他们没想到,连这最后的“安乐窝”都保不住了。
1924年11月5日,溥仪带着婉容和文绣,还有一群太监宫女,狼狈地搬出了紫禁城,结束了他们在紫禁城里的生活。婉容坐在汽车里,看着窗外熟悉的红墙黄瓦越来越远,心里五味杂陈:她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等待她的会是什么命运。但她隐隐觉得,离开这座牢笼,或许是一个新的开始。可她没想到,这只是她悲剧命运的又一个转折点。
搬出紫禁城后,溥仪带着婉容和文绣,辗转来到了天津,住进了张园。天津是当时的通商口岸,国际化程度很高,和封闭的紫禁城完全不同。来到这里,婉容就像一只飞出笼子的小鸟,彻底放飞了自我。
在天津,婉容再也不用遵守紫禁城里的那些繁琐规矩了。她可以随心所欲地打扮自己,穿最时髦的旗袍、洋装,烫最流行的发型,涂最鲜艳的口红;她可以和溥仪一起去看电影、逛商场、吃西餐,体验各种新鲜事物;她还可以和天津的名媛们交往,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成了天津社交圈里的“名人”。
当时的天津报纸,经常刊登婉容的照片和新闻,称她为“末代皇后中的时尚先锋”。婉容也确实对得起这个称号,她的穿搭引领了当时天津的时尚潮流,很多名媛都模仿她的穿着打扮。比如,她喜欢穿高开叉的旗袍,露出白皙的小腿,这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她还喜欢戴珍珠项链、钻石耳环,手上戴着名贵的手表和戒指,浑身上下都散发着贵气。
除了打扮时髦,婉容还变得越来越“叛逆”。她学会了抽香烟,后来甚至开始抽鸦片。一开始,她只是把抽鸦片当成一种消遣,觉得这样可以缓解心里的郁闷,可慢慢的,她就染上了烟瘾,再也戒不掉了。溥仪对她抽鸦片的事情,一开始是反对的,但后来看到婉容越来越依赖鸦片,也就只好听之任之了。
在天津的日子里,婉容和溥仪的关系也有所改善。两人一起体验外面的世界,一起参加各种活动,相处的时间多了,感情也比在紫禁城里好了一些。溥仪还经常带着婉容和文绣去照相馆拍照,照片里的婉容笑得很开心,看起来很幸福。可这种幸福,只是表面现象。
婉容和文绣的矛盾,在天津变得更加激烈了。因为离开了紫禁城,没有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约束,文绣变得更加大胆,不再像以前那样对婉容唯唯诺诺。她觉得自己和婉容都是溥仪的妻子,应该享有平等的地位,于是就经常和婉容争宠。比如,溥仪带婉容去看电影,文绣就要求溥仪也带她去;溥仪给婉容买了新衣服,文绣就要求溥仪也给她买;甚至在吃饭的时候,文绣都要和婉容坐在一起,平起平坐。
婉容作为皇后,自然不能容忍文绣的这种行为。她觉得文绣以下犯上,丢了她的面子,于是就经常在溥仪面前指责文绣,而文绣也不甘示弱,也在溥仪面前抱怨婉容。溥仪夹在中间,越来越不耐烦,他本来就因为自己的身体缺陷而自卑,现在又要面对两个女人的争斗,心里更加烦躁,于是就经常喝酒、发脾气,对婉容和文绣都越来越冷淡。
1931年,文绣终于忍无可忍,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她要和溥仪离婚!这在当时可是天大的新闻,因为在封建时代,只有男人休妻的份,从来没有女人主动提出和皇帝离婚的。文绣在律师的帮助下,向法院提起了离婚诉讼,理由是“溥仪生理有病,不能履行夫妻义务,两人结婚九年,没有过一次夫妻生活”。
这个消息一出,举国哗然。溥仪觉得自己受到了奇耻大辱,颜面尽失。他想挽回局面,可文绣态度坚决,非要离婚不可。最后,溥仪只好同意离婚,给了文绣一笔赡养费,双方签订了离婚协议。这场“皇妃休夫”的闹剧,以文绣的胜利告终,而婉容则成了最大的“赢家”——她终于除掉了文绣这个竞争对手,可以独自拥有溥仪了。
可婉容并没有感到开心。她知道,文绣的离开,并不是因为她赢了,而是因为溥仪给不了一个女人想要的幸福。文绣可以勇敢地离开,可她不能——她是皇后,这个身份就像一个枷锁,把她牢牢地绑在溥仪身边,无论溥仪是什么样子,无论她过得多么不幸福,她都不能像文绣那样潇洒地离开。
更让婉容没想到的是,文绣的离开,让溥仪对她产生了怨恨。溥仪觉得,文绣之所以会离婚,都是因为婉容平时对她太过苛刻,所以就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婉容身上,对她越来越冷淡,甚至经常故意刁难她。婉容心里委屈极了,她想解释,可溥仪根本不听,这让她更加依赖鸦片,以此来麻痹自己。
就在婉容和溥仪的关系降到冰点的时候,一个更大的阴谋正在等着他们。日本关东军早就看中了溥仪的身份,想利用他在东北建立一个伪满洲国,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他们不断地派人来劝说溥仪,承诺只要他去东北,就帮他恢复清朝的统治,让他重新当皇帝。
溥仪一心想复辟清朝,对日本关东军的承诺深信不疑,决定去东北。婉容一开始是反对的,她觉得日本人心怀不轨,去东北肯定没有好下场。可溥仪根本听不进她的劝告,一门心思要去东北复辟。婉容看着溥仪执迷不悟,心里既无奈又害怕,但她作为皇后,只能跟着溥仪一起走。她不知道,这一去,等待她的将是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
1931年,溥仪在日本关东军的护送下,偷偷离开了天津,前往东北。婉容则被留在了天津,直到1932年,才被日本关东军派人接到了东北。当婉容到达长春(当时叫新京),看到所谓的“伪满洲国”时,她才发现自己被骗了。
所谓的“伪满洲国”,根本不是什么清朝的复辟,而是日本的殖民地。溥仪虽然名义上是“康德皇帝”,但实际上就是个傀儡,没有任何实权,一言一行都被日本关东军控制着。而婉容这个“康德皇后”,也只是个摆设,连基本的自由都没有。
在伪满皇宫里,婉容的生活受到了严密的监视。日本关东军派了很多特务,名义上是保护她,实际上是监视她的一举一动,防止她逃跑或者说出对日本不利的话。她不能随便出门,不能和外界联系,甚至不能和溥仪自由交谈,因为他们的谈话都可能被监听。
更让婉容绝望的是,她和溥仪的关系彻底破裂了。溥仪到了东北之后,一门心思扑在“复辟大业”上,可他慢慢发现,自己根本就是个傀儡,于是就变得越来越消沉,经常酗酒、发脾气,对婉容更是不闻不问。而婉容因为失去了自由,心里越来越郁闷,鸦片瘾也越来越大,每天都要抽大量的鸦片,身体和精神都越来越差。
为了摆脱这种绝望的生活,婉容曾经试图逃跑。1933年,她联系上了一个外国记者,想通过他的帮助逃离长春,前往外国。可就在她准备逃跑的时候,消息泄露了,被日本关东军发现了。逃跑计划失败后,日本关东军对婉容的监视更加严密了,把她软禁在伪满皇宫的缉熙楼里,不让她和任何人接触。
这次逃跑失败,彻底摧毁了婉容的希望。她知道,自己这辈子都不可能逃离这里了,只能在这座“镀金牢笼”里等死。于是,她开始破罐子破摔,更加沉迷于鸦片,每天都抽得昏昏沉沉,神志不清。长期抽鸦片让她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差,容貌也憔悴了很多,再也没有了以前的光彩,曾经的“时尚女王”,变成了一个形容枯槁、精神恍惚的女人。
更可悲的是,婉容在神志不清的时候,还和身边的侍卫发生了关系,并且怀了孕。这个消息传到溥仪耳朵里,溥仪勃然大怒。他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一个被他冷落的皇后,竟然敢背叛他。于是,在婉容生下孩子后,溥仪毫不犹豫地派人把孩子扔进了锅炉里烧死了。
孩子的死,成了压垮婉容的最后一根稻草。她本来就精神恍惚,经历了丧子之痛后,彻底疯了。她每天都在缉熙楼里哭闹、骂人,有时候还会光着身子乱跑,完全失去了理智。
溥仪对她也彻底失望了,不再见她,只派了几个太监宫女照顾她的生活起居,把她当成了一个“疯子”来看待。
在伪满皇宫的最后几年,婉容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她被关在房间里,每天除了抽鸦片,就是发呆、哭闹,身体越来越差,眼睛也因为长期抽鸦片而变得视力模糊,几乎看不清东西。她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伪满洲国的命运会如何,她的世界里,只剩下无尽的黑暗和绝望。
1945年8月,苏军出兵东北,伪满洲国彻底覆灭。溥仪在逃跑的时候,并没有带上婉容,而是把她扔在了长春。后来,婉容被东北民主联军俘虏,开始了辗转关押的生活。她当时已经病得很重,神志不清,连走路都需要人搀扶,鸦片瘾发作的时候,更是痛苦不堪。
1946年,婉容被关押在了吉林延吉的一所监狱里。这时候的她,已经完全没有了皇后的模样,瘦得皮包骨头,头发乱糟糟的,脸上布满了皱纹,眼神呆滞,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胡话,只有在鸦片瘾发作的时候,才会表现出一点痛苦的神情。
监狱里的条件非常艰苦,根本没有治疗鸦片瘾的药物,也没有像样的医疗设施。看守她的士兵,虽然知道她是末代皇后,但也只是把她当成一个普通的囚犯来看待,每天给她提供最简单的食物和水,任由她自生自灭。
婉容的身体越来越差,因为长期抽鸦片,她的肺部和消化系统都受到了严重的损伤,经常咳嗽、呕吐,连吃饭都很困难。有时候,她会突然清醒过来,想起自己以前的生活,想起紫禁城的辉煌,想起天津的自由,想起伪满的绝望,然后就会忍不住哭起来。可哭完之后,她又会陷入神志不清的状态,继续念叨着胡话。
在监狱里,有一个曾经伺候过婉容的太监,看到她落到这般田地,心里很是同情,就想办法给她弄了一点鸦片,缓解她的痛苦。可这点鸦片根本不够,婉容的鸦片瘾越来越大,身体也越来越虚弱。
1946年6月20日,郭布罗·婉容在延吉监狱里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年仅40岁。她死的时候,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只有几个看守的士兵。士兵们找了一块简陋的木板,把她的尸体裹起来,抬到了监狱外面的山坡上,挖了一个浅浅的土坑,就把她埋了。没有墓碑,没有葬礼,甚至连埋葬的具体位置,都没有人记得。
婉容的一生,到底是谁的错?是她自己太贪心,非要当这个末代皇后?还是溥仪太懦弱,给不了她想要的幸福?抑或是时代太残酷,把她推向了悲剧的深渊?
其实,婉容的悲剧,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她努力过,想在紫禁城里寻找幸福,想在天津追求自由,想在伪满摆脱控制,可她每一次的努力,都因为时代的局限和个人的无奈而失败。
参考《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