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陈定国就将新兵花名册送到了吴钢和龙百川手中,两人立即组织人员,对新兵进行游泳测试和基础体能考核,筛选出三千名符合条件的新兵,与从各部队抽调的两千名骨干汇合,组成了海军陆战队一旅的初步班底。
与此同时,后勤部门也将各类装备陆续运抵海军基地:
曾夏勇特地从系统商城购买了常规的191步枪、单兵装备以及无人机、机器狼之外还有60辆15式坦克以外,还购买了60辆ZbL09两栖轮式装甲步兵战车、60辆ZtL11两栖轮式装甲突击车、60辆ZLL09两栖轮式自行榴弹炮车等装备,还有水陆两栖步枪
水陆两栖步枪精准适配海上和陆地作战环境,水下射击精度丝毫不减;
15式坦克主要是为了弥补轮式装甲车的防护不足问题,并且机动性强、能在滩头阵地和复杂地形中灵活穿梭;
ZbL09两栖轮式装甲步兵战车、可搭载步兵快速抢滩,兼具运输和作战功能,这些装备让陆战队具备了全方位的反制能力。
吴钢、龙百川和周卫国三人,根据陆战队的作战特点,制定了高强度的训练计划:
清晨,战士们在海边进行游泳、武装泅渡训练,浪花拍打间,一个个身影如蛟龙般穿梭;
上午,开展枪械操作、战术配合训练,枪声此起彼伏,战士们在模拟滩头阵地中反复演练攻防战术;
下午,进行直升机索降、两栖装备驾驶训练,空中突击营的战士们从直 18直升机上快速索降,动作干净利落;
晚上,组织理论学习,学习登陆作战战术、海空协同规则、国际战争法等知识,让战士们不仅会打仗,还懂战术、明法理。
“陆战队的战士,不仅要能在海上游、陆上冲,还要能在空中降!” 周卫国在训练场上对战士们说道,
“你们是‘军中之军、钢中之钢’,未来要面对的是最残酷的战场、最强大的敌人,只有练就一身过硬本领,才能在战场上生存下来、打赢胜仗!”
战士们的训练热情空前高涨,很快就掌握了枪械操作、战术配合等技能,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武装泅渡、体能训练等科目中脱颖而出。
两千名骨干更是发挥了 “传帮带” 的作用,把自己的作战经验、训练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兵,整个陆战队的训练进度飞速提升。
曾夏勇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去训练场视察,看到战士们在烈日下刻苦训练的身影,心中倍感欣慰。
李保华也多次来到基地,与战士们谈心谈话,做思想工作,鼓励大家牢记使命、刻苦训练,为守护海疆、抗击日寇贡献力量。
“司令员,按照这个进度,半个月内完成基础训练完全没问题,一个月后就能开展登陆协同演练!” 吴钢向曾夏勇汇报训练进展时,语气中满是自信。
曾夏勇点了点头,目光望向远方的训练场,那里,一支崭新的精锐之师正在茁壮成长。
海军陆战队的组建工作如火如荼,两栖合成旅的筹备也在同步推进。
林锐作为两栖合成旅的主要负责人,已经从装甲部队、机械化部队抽调了骨干力量,正在制定编制方案和训练计划。
曾夏勇深知,这支作为登陆作战第二梯队的两栖合成部队,是衔接海军陆战队与陆军纵深作战的关键力量,必须配备顶尖的装备和精锐的兵员。
他早已从系统商城敲定了两栖合成旅的装备清单:
60 辆 Zbd05 两栖步战车作为核心输送装备,兼具防护与火力,能在海上高速航行、陆上灵活机动;
60 辆 ZLt05 两栖突击车搭载 105 毫米火炮,可对滩头碉堡、装甲目标实施精准打击;
30 辆 pLZ07b 两栖自行火炮提供远程火力支援,能覆盖登陆场纵深区域。
除此之外,还配套采购了 30 门 pcL181 车载榴弹炮、30 门 phZ11 火箭炮,强化地面压制火力;15 门红旗 17 防空导弹、15 门 pGZ09 自行高炮、15 门 FK3000 弹炮防空系统,构建起近中远程三层防空网;
再加上常规的 191 步枪、单兵作战系统、侦察无人机和机器狼,整套装备体系攻防兼备,完全能满足两栖合成部队 “重型化、快速化、多能化” 的作战需求。
装备陆续到位,兵员挑选也已有了眉目 —— 从新招募的五万名新兵中筛选出身体素质过硬、具备一定机械基础的战士,再从装甲部队、机械化部队抽调两千名经验丰富的骨干,初步组建起六千余人的部队框架。
但一个关键问题始终萦绕在曾夏勇心头:主官人选。
两栖合成旅不同于传统陆军部队,既要精通装甲作战、机械化推进,又要熟悉海上登陆规则、与海军协同配合,又要能打硬仗恶仗,对主官的综合能力要求极高。
为此,曾夏勇再次召集李保华、陈定国、林锐、周卫国,在燕京指挥部专门商议两栖合成旅的主官任命事宜。
“装备和兵员都基本落实了,现在最缺的就是能扛起这副担子的主官。” 曾夏勇开门见山,语气中带着几分急切,
“林锐同志目前负责筹备工作,但他是我们纵队的副司令员,还要兼顾纵队的工作,不可能长期兼任旅长,精力根本顾不过来。”
李保华深以为然地点点头:“是啊,两栖合成旅是咱们纵队甚至是全军的新质作战力量,未来要和海军陆战队并肩作战,打硬仗、啃硬骨头,主官不仅要会带兵打仗,还得有开拓精神,能快速摸索出两栖合成作战的战术打法,确实得选个合适的人。”
“不如从纵队内部选拔?” 陈定国提议道,
“咱们纵队人才济济,不少指战员都是经历过我们纵队的许多作战的,作战经验丰富,忠诚度也绝对可靠,提拔上来历练一下,说不定能胜任。”
林锐也表示认同:“我看可行。比如一旅三营营长孙启铭,在华北战役中带领部队穿插迂回,表现很亮眼;
还有二旅十营营长杨成,擅长阵地攻坚,统筹协调能力强,这两个人都是不错的人选。”
周卫国补充道:“这两位确实是骨干,但两栖合成旅涉及海军协同,他们缺乏海上作战相关经验,可能需要很长时间适应。而且这支部队要和‘军中之军’的海军陆战队配合作战,主官必须是敢打敢冲、能打硬仗的猛将,气场得能压得住阵。”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把纵队内部有潜力的军官挨个盘点了一遍,推荐了七八个人选,但每提到一个,都能找出这样那样的顾虑 —— 要么缺乏两栖作战理念,要么指挥风格偏保守,要么统筹大部队协同的经验不足。
曾夏勇听着大家的讨论,眉头越皱越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