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咸阳宫被一层由帝王惊魂与猜忌织就的、无形却又密不透风的阴霾所笼罩之时,远在帝国东部的东郡(今河南濮阳一带),一个看似与人间权力纷争毫无瓜葛的、来自遥远星空的“不速之客”,正以一种极其突兀而猛烈的方式,闯入了这片古老的土地,并即将在这位已然杯弓蛇影的帝王心中,投下一块更巨大的、充满不祥暗示的阴影。
这一夜的东郡,与往常并无太大不同。春末夏初,天气渐暖,田野里的麦苗正在悄无声息地拔节生长。忙碌了一天的农人们大多早已进入梦乡,村庄里一片寂静,只有几声零星的犬吠和不知名虫豸的鸣叫,点缀着这沉沉的夜色。星空浩瀚,银河斜挂,一切似乎都遵循着千百年来的自然韵律。
老农张伯,因为晚上多喝了两碗稀薄的菜粥,此刻正被尿意憋醒,嘟嘟囔囔地披上破旧的夹袄,摸索着下了土炕,趿拉着露趾的草鞋,准备到屋后那用几捆玉米秆勉强围起来的“五谷轮回之所”解决问题。
他刚走到院子里,迷迷糊糊地抬起头,想看看月亮走到哪儿了,估摸一下时辰。然而,就在他抬头望向东南方天际的刹那,他那双因常年劳作而有些昏花的老眼,猛地瞪大了!
只见那原本平静的夜空深处,毫无征兆地,骤然亮起了一团巨大无比、耀眼夺目的火光!那光芒是如此炽烈,以至于瞬间将半个天空都映照成了诡异的橘红色,仿佛天神不小心打翻了熔炉!紧接着,一股沉闷如滚雷、却又尖锐刺耳的巨大呼啸声,由远及近,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撕裂了夜的宁静,仿佛有一头无形的洪荒巨兽,正从九霄云外朝着大地猛扑下来!
张伯张大了嘴巴,那泡尿直接被吓了回去,裤裆里传来一阵温热,他也浑然不觉。他活了大半辈子,经历过战乱,见识过旱涝,却从未见过如此骇人的景象!
那团火光拖着一条长长的、不断翻滚跳跃的尾焰,如同一条发怒的火焰巨龙,以一种毁天灭地的气势,朝着村子外不远处的田野方向,疾速坠落!
“轰隆隆——!!!!!”
一声震耳欲聋、仿佛天崩地裂般的巨响猛然传来!大地随之剧烈地颤抖了一下,张伯只觉得脚下一软,差点瘫坐在地。远处田野的方向,腾起一股巨大的烟尘,在星月光辉下隐约可见。
巨响过后,是死一般的寂静。连虫鸣和犬吠都消失了,整个天地仿佛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天威给震慑住了。
过了好一会儿,村子里才开始骚动起来。被惊醒的村民纷纷冲出屋外,惊恐万分地互相询问着,猜测着。
“老天爷!是打雷了吗?!”
“不像啊!哪有这样的雷!”
“我看到了!天上掉下来个大火球!”
“是不是天塌了?!还是神仙打架了?”
……
各种惶恐的议论声在黑暗中此起彼伏。但没有人敢在深夜贸然去查看那巨响传来的地方,谁知道那里等着他们的是福是祸?对于未知的天象,人们总是怀有最原始的敬畏与恐惧。
张伯心惊胆战地回到屋里,一晚上都没再睡着,耳边仿佛还回响着那惊天动地的呼啸和巨响。
好不容易熬到天色微明,东方露出了鱼肚白。好奇心终究战胜了恐惧,张伯叫上了隔壁同样被吓得够呛的李老四和王老五,三个平日里最胆大的老伙计,互相壮着胆子,手里拿着锄头、铁锹(与其说是工具,不如说是给自己壮胆的武器),一步一蹭地朝着昨夜那巨响传来的方向摸索过去。
越靠近目的地,他们心中的惊异就越甚。只见原本平整的田野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深不见底的土坑,坑口周围的泥土都被翻卷了出来,呈现出一种被猛烈灼烧过的焦黑色。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奇怪的、类似于铁匠铺淬火时产生的硫磺和金属混合的气味。
而就在那深坑的底部,静静地躺着一块巨大的、形状不规则的石块。
那石头通体呈深沉的黝黑色,表面布满了蜂窝状的气孔和仿佛被烈火熔炼过的琉璃状光泽,与周围常见的青石、白石截然不同。它虽然已经不再燃烧,但靠近了,依旧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余热,仿佛内部还蕴藏着昨夜那场惊天动地撞击所残留的能量。
“这……这是啥玩意儿?” 李老四用铁锹柄小心翼翼地捅了捅那块石头,触手坚硬而温热。
“老天爷……这真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王老五围着土坑转了一圈,啧啧称奇,“莫不是……女娲娘娘补天时掉下来的石头?”
张伯则显得更加惶恐一些,他活了这么多年,笃信鬼神天象。他看着这块散发着余热、来历不明的巨大怪石,心里直打鼓:“这……这到底是吉是凶啊?天上掉石头,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附近的十里八乡。好奇的、胆大的、迷信的乡民们络绎不绝地赶来围观这“天外飞石”。人们围着那巨大的土坑和坑底的怪石,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有人跪地磕头,祈求上天保佑;有人则认为这是祥瑞,预示着风调雨顺;但也有人像张伯一样,面露忧色,窃窃私语,认为这种闻所未闻的“天象”,恐怕预示着某种不寻常的事情将要发生。
这种“不寻常”的、涉及“天象”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当地基层小吏——里正的耳朵里。
这位里正一听,头皮就有点发麻。作为秦帝国行政体系最末梢的神经,他深知朝廷对“妖言”、“訞言”的打击有多么严厉,也明白任何“异常”事件如果处理不当,都可能给自己招来灭顶之灾。他不敢怠慢,立刻亲自跑到现场查看。
当他看到那块巨大的、明显不属于人间的黝黑石头,以及周围乡民那混杂着好奇与不安的议论时,心里更是咯噔一下。这玩意儿,说是祥瑞吧,样子古怪,还带着股邪性;说是凶兆吧,万一上面追究下来,自己知情不报,那也是大罪!
“都散了吧!散了吧!没什么好看的!” 里正强作镇定,驱散了围观的百姓,然后立刻派人守住现场,不许任何人靠近。他则火速返回,写下了一份尽可能客观、但字里行间难免带着惊疑的文书,详细描述了昨夜的火光、巨响以及这块“天外飞石”的形貌,派快马送往县衙。
县令接到报告,同样不敢擅专,加上一层自己的判断和忧虑,又立刻上报给了东郡郡守。
郡守大人看到这份层层递送上来的报告时,正在用早餐。他放下咬了一口的蒸饼,仔细阅读着文书上的描述,眉头渐渐锁紧。作为封疆大吏,他比里正和县令更清楚当今皇帝陛下的脾性——尤其是经历了博浪沙刺杀和咸阳街巷遇险之后,陛下对任何“异常”和“不祥之兆”都极度敏感!
一块从天而降、形貌奇特、引发民间议论纷纷的巨石……
这玩意儿,一个处理不好,可能就是一场政治风暴!
郡守不敢耽搁,立刻召集郡府主要属官商议。有人认为应该立刻将石头运往咸阳,作为“祥瑞”进献;也有人担心,万一路上出了岔子,或者皇帝不认为这是祥瑞,反而怪罪下来,那就糟了;更有人提议,先派精干人员,仔细勘查石头本身和周边地区,看看有无其他异状,再决定如何上报。
最终,郡守决定采取相对稳妥的方案:一方面,加派兵力,严密看守那块陨石和坠落现场,禁止任何闲杂人等靠近,控制舆论;另一方面,准备组织郡中最有学问的博士和方士,对陨石进行“会诊”,确定其性质,然后再撰写一份措辞极其谨慎、甚至可能倾向于“祥瑞”的详细报告,呈送咸阳。
然而,无论是惶恐的农夫、谨慎的里正,还是精明的郡守,他们都绝不会想到,就在他们为这块天降之石忙得团团转、试图揣摩圣意、规避风险的时候,一双或者几双隐藏在暗处的、充满了仇恨与决绝的眼睛,已经盯上了这块石头,并即将利用它,在这位已然风声鹤唳的帝王心中,引爆一颗远比陨石撞击更具破坏力的“炸弹”。
东郡的夜晚,因这天外来客而不再平静。而一场更大的人间风暴,正在这块黝黑的石头上空,悄然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