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空鞍骏马驮着残破铠甲,破碎布片如火焰般飘落,似血。
战马未负人,踏步前行千钧重,蹄印渗出泪痕。
老马识得归途,却不见故人面容。
清泪滑落,浸湿衣带。
满城观众屏息凝神,都希望这不过是幻觉,愿他仍在归途中。
银幕突然转向——
只见刘一非泪湿红衣,素手轻抚腰间束带。
玉指泛青,骨节凸显。
用力挥动广袖,
乌发飞扬,红衣随风而逝。
绛纱之下,素衣冰冷,
转眼之间,城头纷纷扬扬下起雪。
马头琴声撕裂云霄,
如杜鹃泣血,听者心碎。
她知道战场无情,今日等君归来。
若生,便红妆相迎;若死,定白衣祭奠。
画面骤停,忽见众女子齐解红衣,露出素白衣衫。
城墙上的庆功红幡落下,换作白练漫天飘扬。
红与白交替,悲喜交织。
顷刻之间,全城飞雪纷扬。
影像渐渐平静,唯余马头琴声低回。
最终画面,伊人独自远望,
望断风雪千山,旧梦模糊,更望穿历史深渊。
烛台倾倒,哀怨化作尘埃。
孤城依旧矗立在苍茫之中。
天地间仿佛传来一声悠长的叹息。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
京师大学电影节开幕式现场。
孙祺的短片《识途》刚刚结束,全场陷入寂静,仿佛所有人都还沉浸在那红衣盼夫归、白衣引魂回的凄美场景中,无法自拔。
之前向卢川提问的女演员悄悄看了他一眼,见他脸色铁青地坐着,心中一紧,原本想说的话也咽了回去,装作若无其事。
姜纹深深吸了一口气,内心激荡的情绪仿佛随之释放。
他本就是情感丰富之人,看到如此打动人心的作品,恨不得立刻拉着孙祺,痛饮一番。
只可惜场合不合适。
正如他所料,孙祺这部短片追求的,正是与观众之间的深度情感共鸣。
短短不到十分钟的影片,开篇以细腻笔触描绘女子在闺房中梳妆打扮,看似平淡,却处处透露出仪式感——女为悦己者容,悄然埋下悬念:她究竟为何而妆?
随后,女子在浓雾中翘首远望,远处战马嘶鸣、旌旗隐约,是凯旋之兆,还是招魂之幡?观众的心再次被吊起。
接着,几段回忆交错穿插,虚实难辨,观者才恍然明白:原来她是那位等待丈夫归来的“深闺梦里人”。
就在观众刚理清故事脉络时,孙祺毫不留情地给予一击——
老马识途人未归,红衣转眼成素衣。
全片的**如惊雷炸响,直击人心。
这正是中华传统叙事的高明之处:不直接表达悲喜,而是通过侧面描写和隐喻,含蓄地展开情节,在平静中蕴含深意。
语言虽有限,但意味无穷,留白之处,让人无限遐想。
含蓄、意境、氛围、渲染、留白、隐喻——这些极具东方美学特色的表达方式,如果配上直白的台词或字幕,反而会破坏整体的韵味。
一个悲伤的故事,无需大哭大闹,只需缓缓道来。
真正的悲伤,往往难以言说,却更能触动人心。
电影什么都没说,却又仿佛说尽了一切。
电影到底想表达什么,能懂的人自然明白,这或许也是中华文化几千年来形成的一种默契。
孙祺这个年轻人,确实不简单。
一部短片竟能达到如此境界,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返璞归真了。
“比我当年还要出色。”
分析到此,姜纹由衷地发出一声感叹。
坐在他旁边的电影节秘书长略感惊讶。
毕竟姜纹一向直言不讳,连张艺谋都不一定给面子,能从他口中听到真心的赞美,实属难得。
“姜导,您这话是认真的?”
姜纹习惯性地摸了摸自己的寸头,轻叹一声。
“唉,确实是这样。”
如果说之前在洗手间那句“你比我年轻时强”还有三分真诚、七分客套,那么看完这部短片后,姜纹不得不承认,长江后浪推前浪,孙祺的才华,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年的自己。
听到姜纹再次肯定,秘书长也不由得点头,神情放松了许多。
截至目前,整个电影节进行得很顺利,没有出现明显问题。
甚至孙祺的开幕短片可能成为一大亮点。
作为本次大学生电影节的组织者和筹备人,秘书长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要知道,往年大学生电影节的关注度一直不高,因此关注度和圆满结束,成了衡量电影节成功与否的关键。
秘书长的本职是京师大学院长助理,以他四十出头的年纪和资历,这次负责京城大学生电影节的组织工作,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为了提高关注度,此前孙祺与卢川两位青年导演在评委会上的争执,他表面上保持中立,实际上默许甚至有些放任。
但没想到,这件事被媒体不断炒作,甚至引发了商业电影与文艺电影之间的广泛讨论,完全超出了他的控制范围。
他一度非常担心开幕式会出现意外,导致事与愿违。
但现在看来,大概不会了。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孙祺的短片在意境、叙事表达、画面质感等方面,远胜卢川,差距不止一点两点。
这样一来,双方再次争执的局面也基本不可能出现。
他之前还不能这么确定。
虽然他毕业于影视传播专业,在学术界也小有名气,但他心里明白:写学术报告、发文章还可以,真要自己拍电影,那可就是外行了。
当听到姜纹导演对这部短片表示认可后,他才终于安心下来。
心中也不由得对孙祺生出几分感激。
与姜纹从导演角度全面分析影片、秘书长从电影节影响的角度考虑不同,普通观众更在意的是电影本身的故事。
正如姜纹导演所说——
整部片子没有一句对白,也没有任何字幕,但每位观众都看懂了,并且理解得非常深刻。
孙金情绪波动很大,双手不断紧握成拳,此刻他特别想抽根烟来平复心情。
“你怎么了?”
女友察觉到他的异常,关心地问道。
“瑶瑶,如果现在就要打仗,你愿意让我去吗?”
“你这傻瓜在想什么呢?你这个样子,连肩膀都扛不动,手也提不起,瘦得像只猴子,真上战场,部队还得专门派人照顾你。”
“可是……如果真的到了我必须去的时候,就像我们爷爷那辈,川军出川抗日那样呢?”
看到男友一反常态,神情认真,秦瑶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几十年前那个悲壮的场景。
她咬着嘴唇轻声回答:
“那我就在家里等你。
要是你敢不回来,我一定不会放过你。”
刘一非此刻内心复杂。
一方面,她激动不已——没想到男友拍的电影竟然如此打动人心。
是的,就是动人。
她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来形容这部作品。
那些拍摄技巧、镜头语言、色彩运用她不太懂,但在她看来,“动人”已经是对她所见之物最高的赞美。
最多再加上一个“非常”。
更何况她还是影片的女主角,全程参与了拍摄。
与片场时不同,那时她满脑子都是孙祺。
拍摄最后一幕时那份刻骨铭心的悲伤,完全是她将自己代入角色才表现出来的。
现在看完成片,她又有了新的体会。
之前按照孙祺的指导研读剧本、写人物小传时,她买了很多关于华夏传统文化的书。
当时看得一知半解,即便完成了人物小传,对书中描述的华夏传统情感也理解不深。
坦白说,她当时是取巧了——是通过自己对孙祺的真实感情,才演出了角色应有的状态。
完整看完这部电影后,她第一次真正明白了“家”和“国”的含义,也终于体会到“家国情怀”这四个字的分量。
这是她二十多年来从未有过的感受,甚至觉得这个角色身上有一种伟大的力量。
再次将自己代入角色,她仿佛变成了城楼下那位穿素衣的女子,任凭雪花落在肩头,一种从骨髓深处涌出的颤抖瞬间包围了她。
这一刻,她仿佛真正触摸到了华夏女子骨子里的柔美与坚强。
“非非,你怎么了?”
一个温和的男声在耳边响起,打断了她的思绪。
刘一非回过神来。
“没事,只是想起了拍电影那时候的事。”
“那时候怎么了?”
对方似乎故意追问。
看着孙祺一脸狡黠的笑容,刘一非脸一下子红了。
她皱了皱鼻子,装作凶巴巴地瞪着男友:
“你还敢提?”
“好好,不提了,不说了。”
“这还差不多。”
孙祺笑着摇头。
他虽然不清楚她刚才想到了什么,但就是觉得逗她特别开心。
“对了,我记得之前拍了好多场戏,你都删了吗?我觉得那些画面挺好看的。”
刘一非想起研究角色期间,整个剧组在孙祺的带领下拍了很多内容。
就算不算最近几天,光是她参与的部分,就比现在成片里出现的多得多。
她明白电影需要剪辑,但这次删得好像有点多。
而且她也很好奇,当初孙祺带着大家到底拍了些什么。
孙祺摸了摸鼻子,解释道:
“确实都删掉了。
放正片里节奏会拖慢,不过那些镜头拍得很美,我没舍得扔,就做成片花放在片尾了。
很快就能看到。”
他说着,朝屏幕努了努嘴。
果然,正片结束后,先是一段演职员表。
就在观众以为电影已经结束时,屏幕再次亮起——
一段音乐缓缓响起,画面渐渐浮现:
窗边榻上,一名女子正闭目小憩。
她面色微红,连在梦中也紧锁眉头。
案头散落着两只空酒杯。
那是刘一非。
忽然,天空下雨,豆大的雨点打在窗沿,惊醒了梦中人。
原本倾国倾城的面容,却满是忧愁。
她坐起身,失神地望着窗外。
这时,一道惊艳的戏腔响起:
“红尘来去散无痕……”
---
**酒意正浓时放声高歌,思念远方的故人,
望不尽千里万里,悲欢离合与爱恨情仇,
清明时节梦里细雨飘洒,
梦外胡笳声连绵不断,
戏文里唱尽人生能有几个春天。”
台下,刘一非带着惊喜的表情问孙祺:“你把这段做成了歌?”
孙祺认真地点点头,随即指向屏幕,让女友继续观看。
画面变换。
刘一非饰演的女子身着红衣,登上城楼,手指轻轻抚摸着斑驳的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