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很狼狈,进退维谷。
孙权要打南昌,命他在宜春阻击长沙方向来的援军 。他已经选好了阵地,建好了工事,做好了苦战的准备,却没想到孙权突然撤了。虽然给他送来了消息,让他放弃宜春,迅速撤退,但曹仁来得太快,他根本来不及撤退,被曹仁堵得严严实实。
他对这一天早有预料,只是没想到会这么快,而且截断他后路的不仅有孙贲、孙辅兄弟,还有曹仁。
家贼难防,孙贲、孙辅终究还是成了孙氏叛臣,亲手推倒了孙坚、孙策父子二十多年浴血奋战的成果。
面对武周的劝降,太史慈犹豫不决,没有立刻答应。
曹仁给不了他任何承诺,他也不忍心就此放弃孙权,辜负了孙策的信任。
很快,右将军高览也派来了使者。
这个使者的身份比武周还要高,还要有份量。他不仅是高览的军师,更是大将军府的从事中郎,还是荆州名士,号称凤雏的庞统。
庞统站在太史慈面前,从容不迫。“我不是来劝降的,只是代大将军问候足下。”说着,他从怀中取出一封书信,推到太史慈面前。
太史慈一头雾水,他与袁熙素不相识,不知道袁熙为什么会派人问候他。但庞统是大将军府的从事中郎,为袁熙送信,倒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他拿起书信,读了一遍。
书信中,袁熙表达了对他的仰慕,早在两年前在幽州的时候,就听孔融提起过他。后来又听刘备提起,更添三分想念,只是一直没机会相见。如今终于见面,希望太史慈放下分歧,为大陈效力,共建太平。
最后,袁熙说,他钦佩太史慈对孙策的忠诚,但孙策已经故去,孙权难当重任,江东归陈是大势所趋,如果太史慈能够归顺,并劝说孙权投降,避免无谓的战争,他会封孙坚的嫡长孙,孙策之子孙绍为侯,使孙坚、孙策有血食可享。
太史慈看完书信,沉吟片刻,对庞统说道:“大将军只说会封讨虏将军之子为侯,却没说讨虏将军将如何安置,这是何意?”
庞统不紧不慢地说道:“这要看讨虏将军是否识天命,顺人心。如果他一意孤行,或者所求非分,大将军不会答应他。爵赏功,位赏能,他既无功又无能,却想高官厚爵,自然是不可能的。”
太史慈仰天长叹,双手奉还书信。“太史慈不才,愿为大将军驱驰。”
庞统嘴角抽了抽,长出一口气。
这封书信是他以袁熙的口吻写的,并没有得到袁熙的授权。高览本来不同意,是他坚执己见,认为于大局有利,专之可也。如果有问题,将来由他一力承担,高览这才同意了。
为了避免出现问题,他没有在书信中承诺太史慈的官爵,只是以情动人。他相信,以太史慈的为人,会更注意性情是否投契,而不是具体的官爵。所以他极力渲染袁熙对太史慈的仰慕,不及其余。为了增强说服力,又想当然的加入了孔融、刘备这两个太史慈故交的推荐。
至于封孙策的儿子为侯,这几乎没有什么疑义。为了安定江东,袁熙肯定要给孙氏一个爵位的。
现在,太史慈如他所愿的投降了,高览不用苦战,就可以长驱直入豫章。
至于袁熙会有什么反应,他现在还考虑不到那些。
——
庞统随即让太史慈将兵权暂时交给曹仁,自己则带着太史慈去见高览。
高览很高兴,又有点不安。他没看过庞统代袁熙写的书信,不知道庞统答应了太史慈什么条件,竟然能让太史慈这么爽快的投降了。
他也不想知道。
庞统是大将军府的从事中郎,是袁熙安排给他的军师。庞统代表的是大将军袁熙的态度,将来有什么问题,也由庞统直接向袁熙负责,与他无关。
但他也领教了庞统的谋略。有了这个军师,立功似乎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了。
高览随即让庞统向大将军府汇报,并将太史慈纳入麾下,承诺到了南昌后就归还太史慈的兵权,还要给他增兵。作为袁熙看中的名将,太史慈只领千人实在太少了,至少应该扩到三千。
至于这增加的两千人是从豫章郡兵里面挑,还是从山越里面选,随太史慈所愿。
太史慈很满意,自此倾心为高览效力。
他提醒高览,孙权几乎将所有的兵力都带到了柴桑,加上江东军在水战上的优势,就算大将军亲至,想迅速攻克柴桑也不容易。
所以,高览最好的选择是接收了豫章的兵源、钱粮后,从陆路直插会稽。
除此之外,占领豫章后还有一个便利,就是溯赣水而上,越大庾岭,进入南海郡,直取郡治番禺。
高览怦然心动。
他现在虽然是右将军,但袁熙有意扶持他,此战过后,他很可能会升任征南将军。就算暂时不给他这个官职,南方的事务也会优先给他。
由豫章进入交址的南海郡,显然要比由桂阳、零陵进入苍梧、桂林来得方便。
高览与庞统、桓阶商量,讨论太史慈的建议,并决定接下来的用兵方案。
庞统也觉得这个方案不错,为此,高览就没必要亲自进攻会稽了,将这个任务交给曹仁就行。他在豫章养精蓄锐,筹措粮草、物资,为进攻交州做准备,才是最理智的选择。
万一大将军召你围攻柴桑,你也不用来回奔波,旦夕可到。
对曹仁来说,独取会稽、吴郡,完成对江东腹心的最后一击,也是一个不小的功劳,足以回报他这一路的辛苦,也可以支撑起曹氏在大陈朝堂上的稳固地位。
当然,围攻孙权的功劳,也与他无关了。
这一点毋须说明,作为冀州人的高览和作为荆州人的庞统、桓阶心领神会,一切尽在不言中。
高览欣然接受,随即下令曹仁做好进攻会稽的准备。等他到南昌,接管了城防,曹仁就可以出发了。
与此同时,高览请庞统执笔,写了一封捷报,由桓阶亲自送往大将军行辕。
桓阶带着捷信,昼夜兼程,赶回长沙。
到了乌林,桓阶才知道水路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进展,袁熙的行辕已经前移到了夏口。
他不敢耽搁,弃马登舟,顺水而下,直奔夏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