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仓库的暗道
林夏贴着仓库的铁皮墙,指尖抚过锈迹斑斑的铆钉,冰凉的触感顺着指腹蔓延上来。小李说的特供粮堆就在正前方,隔着三层防潮板,隐约能闻到谷物受潮的霉味——那是规则组特供粮的标志性气味,掺了防腐剂的怪异甜香里,总藏着点挥之不去的陈腐气。
她深吸一口气,按小李给的暗号敲击墙壁:三短两长,节奏像啄木鸟啄树。三秒后,墙后传来同样的回应,力道很轻,像是用指甲敲的。
是我。林夏压低声音,从口袋里摸出片碎玻璃——这是她从矫正中心的窗台上捡的,边缘磨得锋利,此刻正抵着防潮板的接缝处,轻轻一撬,那块松动的木板就一声弹开个缝隙。
缝隙里露出双眼睛,虹膜是很浅的棕色,像晒干的麦秆。是老王,巡逻队的后勤员,上次给她送违规物资(半块压缩饼干)时,手腕上也戴着裂了缝的手环,露出里面的居民编号:储-0217-王。
李队让我等你。老王的声音压得像耳语,伸手把林夏拽进仓库,快进来,换班的还有五分钟到。
仓库里比外面暗得多,只有几盏应急灯亮着,光线昏黄,勉强能看清堆到天花板的粮袋。特供粮的甜霉味扑面而来,林夏忍不住皱了皱眉——这些粮袋的标签都是2024批次,可今年才2023,规则组连造假都懒得用心了。
特供粮全是陈粮翻新的,老王指了指粮堆间的空隙,里面掺了抑制剂,长期吃会让人慢慢失去食欲,规则组说这叫科学控重他突然往粮堆后面退了两步,用脚在地面跺了三下,咚、咚、咚,沉闷的响声里,一块一米见方的地板突然陷了下去,露出个黑黢黢的洞口,冷风从里面涌上来,带着潮湿的泥土气息。
这就是暗道?林夏探头往下看,洞壁爬满锈铁梯,深不见底。
张凯他爹挖的,老王点头,往洞口扔了个火把,火光坠下去约摸七八米才落地,照亮了底下的青砖地,十年前修仓库时偷偷凿的,说万一规则组翻脸,好歹留条后路。去年张凯被抓前,就是从这儿把种子运出去的。
林夏抓住铁梯往下爬,铁锈渣子簌簌往下掉,掉进衣领里,刺得皮肤发痒。她想起小李说的19号仓有真数据,张凯父亲的字迹......难道张凯的父亲和老王一样,也是藏在规则组里的自己人?
抓紧了!老王在上面低喝一声,接着是的关门声——应该是把地板盖回原位了。
铁梯晃了晃,林夏稳住身形,火光在下方跳动,照亮了洞壁上密密麻麻的刻痕。凑近看,全是名字和日期,最上面一行刻着张守义,2013.05.12,字迹遒劲,刻得很深,像是用錾子凿的。下面跟着王建国,2013.06.01,是老王的名字吧?再往下是李志强,2015.03.18赵春生,2017.09.04......一直延续到去年的日期:张凯,2022.11.27。
每串名字后面都跟着串数字,林夏数了数,张守义的后面刻着19-07-24,张凯的则是19-07-25——19号仓,7月24日和25日?
这些是......
守仓人的轮值记录。老王的声音从下方传来,他已经爬到底了,正用火把照着一面墙,张凯他爹是第一任守仓人,19号仓是他负责的区域,这些数字是他记的安全交接时间
林夏爬下最后几级铁梯,双脚落在冰凉的青砖上,才发现这是条狭长的通道,两侧的墙壁坑坑洼洼,显然是手工凿出来的。老王举着火把往前走,火光扫过墙壁,露出更多刻痕,除了名字,还有些零碎的句子:
今日运出玉米种三袋,藏于东沟老槐树下
抑制剂浓度又提了,得让老李多备点解药
凯子今天偷学凿墙,说要当种子卫士,这小子
字迹大多和张守义的相似,带着股倔强的力道,只有最后那句透着温柔,旁边还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小树苗。林夏的心猛地一软——张凯说过,他爹总骂他不务正业,可这字里行间的疼惜,藏都藏不住。
张叔是怎么......林夏没问完,就被老王打断了。
嘘——老王举起火把,指向通道尽头,到了。
那里有扇铁门,锈得几乎和墙壁融为一体,门把手上缠着圈铁链,锁是把老式铜锁,上面刻着字。老王从口袋里摸出把钥匙,形状古怪,像片弯曲的玉米叶,插进锁孔轻轻一转,一声,锁开了。
这是张叔的保命锁,钥匙只有两把,他自己一把,张凯一把。老王推开铁门,一股干燥的谷物香气涌了出来,和外面的霉味截然不同,张凯被抓那天,把他那把塞给我了,说要是林夏来,就给她看里面的东西
门后是间不大的石室,靠墙摆着几个木柜,上面堆满了麻袋,标签上写着2023新麦,还画着个小小的麦穗图案——这是真正的储备粮标记!林夏走过去掀开麻袋,金黄的麦粒滚出来,饱满得发亮,凑近闻,是太阳晒过的暖香,一点霉味都没有。
这些才是真粮,老王的声音带着哽咽,张叔每年秋收都偷偷囤点,说不能让大家忘了粮食本来的味道。去年他把这些交给张凯,让他运去乡下,分给种不出粮的人家,结果......
林夏的目光被墙角的铁盒吸引了。那是个长约半米的铁皮盒,表面刷着绿漆,已经剥落得差不多了,上面用红漆写着——19号仓。她走过去,发现铁盒没锁,轻轻一掀就开了。
里面没有文件,也没有数据芯片,只有本泛黄的硬壳笔记本,封面上印着农耕日志四个字,还有张照片夹在里面——照片上的男人穿着工装,皮肤黝黑,正抱着个小男孩站在麦田里,男人笑得露出白牙,小男孩举着个麦穗,眼睛亮得像星星。是张凯和他爹吧?
翻开笔记本,第一页的字迹和墙上的刻痕一模一样,是张守义的字:
2013年5月12日,修仓库暗道,藏第一袋麦种。今日见规则组的人往粮里掺东西,得记下来——白色粉末,遇水变蓝,闻着像杏仁。
往后翻,全是类似的记录:
2015年7月8日,抑制剂加量了,老李说他婆娘吃了后三天没吃饭,得想办法弄解药。
2017年9月4日,赵春生加入,这小子会配解抑汤,用山楂和麦芽煮的,效果不错。
2020年3月15日,凯子说想办种子学堂,教孩子们认真粮,支持他。
2022年11月26日,规则组查得紧,把账本藏铁盒里了。凯子,记住,粮食是命,不是数字。
最后一页夹着本小册子,封面上写着交易记录,里面记着密密麻麻的日期和名字,还有交易的物品:
2021.04.03 给西沟王婶换玉米种,她用两双布鞋换的
2022.09.17 和北村老李换土豆种,他给了袋红薯干
2022.11.25 送东村小学十斤麦种,孩子们用画换的,贴在最后页了
林夏往后翻,果然看到几张蜡笔画,画着金灿灿的麦子,还有个歪歪扭扭的小人,旁边写着谢谢张叔叔。
这就是真数据老王举着火把凑过来,火光映在他脸上,带着泪光,张叔说,规则组的交易账本记的是利益,这些记的才是活命的根。
林夏合上笔记本,指尖还残留着纸页的粗糙感。原来张凯父亲的字迹,不是指规则组的文件,而是这些刻在墙上、写在本子里的牵挂。19号仓的真数据,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藏在陈粮后面的温暖——是偷偷囤下的真种子,是用布鞋换粮的信任,是孩子们用画换麦种的纯粹。
通道外突然传来脚步声,还有金属碰撞的声音——换班的来了?
老王迅速把铁盒锁好,塞回木柜后面:我去应付,你从暗道走,记住,出去后往左拐,第三个路口有棵老槐树,下面埋着张叔藏的解药配方。
林夏抓住他的胳膊:你怎么办?
老王咧嘴笑了笑,露出颗缺了角的牙,和照片上张守义的笑容很像:我?老骨头了,他们抓去也问不出啥。快走吧,晚了就来不及了!他推了林夏一把,把火把塞进她手里,拿着,照路。
林夏转身爬上铁梯,身后传来老王的声音,故意提高了音量:哎?你怎么在这儿?是不是想偷特供粮?接着是桌椅倒地的声响,还有呵斥声——他在给自己制造被抓现行的假象。
铁梯摇晃得厉害,林夏一边爬一边回头,火光里,老王被两个穿黑色制服的人按在地上,他抬头往暗道的方向看了一眼,嘴角还带着笑。
爬出暗道,仓库里的霉味再次涌来,和石室内的麦香形成鲜明对比。林夏按老王说的,把地板盖好,拍了拍手上的灰,转身时,正好撞见小李——他怎么来了?
小李比了个的手势,低声说:老王让我来接你,他说真数据比命金贵,让你务必带走。他手腕上的手环裂缝更明显了,露出里面的居民编号,在应急灯下泛着冷光。
林夏摸了摸口袋里的笔记本,硬壳封面硌着掌心,很实在。她想起张凯说过,他爹总骂他不务正业,可这个不务正业的人,却用最笨的办法,在规则组的眼皮子底下,藏了一仓库的春天。
走吧。林夏对小李说,转身往仓库外走。火把的光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像条温暖的尾巴,跟着她穿过堆成山的假粮袋。
通道里的刻痕、笔记本里的字迹、老王缺角的牙......这些碎片在脑海里拼凑起来,林夏突然明白,19号仓的真数据,从来不在规则组的档案里。它藏在每颗偷偷埋下的种子里,藏在用布鞋换粮的信任里,藏在那些明知会被抓,却还是要护着真粮的人心里。
就像此刻手里的火把,火苗虽小,却能照亮暗道,也能焐热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