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天高云淡,正是收获的季节。一幅盛世长卷,在桃源村及其辐射的广阔天地间,徐徐铺展,绚烂夺目。
桃源村,早已不复昔日荒芜旧貌。连绵的梯田上,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沉甸甸的穗子压弯了腰;山坡的茶园依旧翠绿,等待着来年的春芽;果园里,红艳艳的苹果、黄澄澄的梨子挂满枝头,散发着诱人的甜香。新修的联排砖瓦小院错落有致,家家户户粮仓丰满,院落里晾晒着新收的谷物和腌制的菜干,孩童们在平整的石板路上追逐嬉戏,笑声清脆。
村口的集市规模比以往扩大了一倍有余,不仅本村人,连周边州县的商贩也慕名而来。摊位林立,货物琳琅满目:桃源特产的顶级茶叶、雪白藕粉、各式精巧糕点、风味独特的酱料,与外来商旅带来的布匹、瓷器、山海干货交汇,人声鼎沸,交易火热。几辆标注着“内府采办”字样的马车停在一旁,工人们正小心翼翼地将封装好的贡品装箱,引来周围村民自豪又克制的目光。
美食工坊里,赵梅正带着一群妇人赶制新一批供应年节的糕点。她如今已是名副其实的“赵大家”,不仅掌管着工坊,更将“桃源美食”的品牌经营得风生水起,连京城最大的酒楼都派人前来洽谈合作。她一边熟练地给糕点定型,一边笑着对身旁的二伯娘说:“今年这枣泥馅儿调得最好,甜度适中,宫里定会喜欢。”
二伯娘脸上满是笑容,手脚麻利地装着盒:“都是您调配的方子好。如今咱们村的日子,真是神仙也不换!”她如今是工坊的二把手,女儿秀儿跟着苏甜学医已有小成,丈夫苏老二在基建队备受敬重,一家人其乐融融。
村东头,那片背山面水的空地上,“桃源理工学院”的地基已然夯实,初具规模。苏工戴着斗笠,正与几位老匠人对着图纸,商讨着主体讲堂的梁架结构。阳光下,他鬓角已染霜华,眼神却依旧锐利明亮,充满了创造的激情。周围,不少村里的年轻后生跟着忙碌,眼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这所学院,承载着苏工“教育兴国”的理想,也寄托着整个桃源村乃至更远地方无数寒门子弟的希望。
远在边关的军营里,苏锐已因功晋升为游骑将军,独领一军。他治军严谨,身先士卒,在将士中威望极高。此刻,他正站在沙盘前,与麾下将领推演着边防态势,冷峻的面容在提到家中刚出生的幼子(他与楚瑶的儿子)时,会不自觉地闪过一丝柔和。郡主楚瑶已适应了军旅生活,她开设的临时医帐,救治了不少伤兵和随军家眷,赢得了“菩萨夫人”的美誉。
卢安府衙内,知府苏浩刚刚处理完一桩积年旧案,还了蒙冤者清白。他走到窗边,望着府城内熙熙攘攘的人流和远处正在疏浚的河道,脸上露出欣慰之色。他大力推广的“桃源模式”已在卢安府初见成效,赋税减轻,水利兴修,义学增多,百姓脸上渐渐有了笑容。他的案头,还放着姐姐苏甜最新寄来的、关于公共卫生防疫的手稿,他正计划在府内推行。
京城,将军府。秋日的暖阳透过窗棂,洒在临窗的软榻上。苏甜半倚着,腹部高高隆起,气色红润安详。萧煜坐在榻边,正将剥好的核桃仁递到她手中,目光温柔。他们的小家,即将迎来新的成员,充满了期待与喜悦。苏甜整理的那些融合了现代知识与今生实践的心得手稿,已厚厚一摞,安静地放在书案上,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去点亮更多人的智慧。
夕阳西下,将天地染成一片温暖的金色。桃源村中心的老槐树下,里正和几位老人正在下棋,周围围着些闲聊的村民。孩子们从学堂放学归来,背着书包,叽叽喳喳地讨论着今天先生教的生字和算数。
铁牛扛着新打的谷子从田埂上走过,对着树下的李老伯洪亮地笑道:“老伯,今年这收成,怕是仓库又要不够用喽!”
李老伯捋着胡须,眼中满是感慨与满足:“谁能想到,咱们这群当年差点饿死在路上的人,能有今天这般光景……都是托了苏工一家的福啊!”
“是啊,托他们的福!”周围响起一片由衷的附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