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六年的朝堂,简直像开了场热闹的“劝进大会”——一群大臣围着唐太宗李世民,唾沫星子横飞地劝他去泰山封禅。这封禅可不是简单的“爬山打卡”,在古代那是顶级帝王的“荣誉勋章”,意思是“我把国家治理得贼好,得去跟老天爷汇报下成绩”,汉高祖、汉武帝都干过,搁谁身上不得有点心动?
大臣们的理由一套接一套,有人说“陛下登基这么多年,天下太平,五谷丰登,不封禅都说不过去”;有人更会拍,“咱大唐现在多牛,周边小国都服服帖帖的,封禅泰山正好让他们看看咱的气派”;还有人搬出老规矩,“自古明君都得走这流程,陛下可不能坏了传统”。一群人说得眉飞色舞,仿佛已经看见皇帝穿着衮服、带着大队人马往泰山去的场景了。
可李世民却半点没跟着激动,反而慢悠悠地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等大臣们说累了,才开口泼了盆“冷水”。他先戳破了第一个问题:“你们说要去泰山,可泰山周边啥情况你们知道不?”接着掰着手指头算,“前些年战乱刚过,泰山脚下的村子十户有九户空着,路上连个卖茶水的都难找。咱这浩浩荡荡的队伍过去,吃的喝的从哪儿来?总不能让士兵饿着肚子跟老天爷汇报吧?”
这话一出口,有几个大臣就有点坐不住了,可还是有人硬着头皮说:“陛下是天子,征调些人力物力也是应该的,百姓肯定愿意效劳。”李世民听了,放下茶杯叹了口气:“你们是没见过河南、河北的百姓。去年那水灾,把庄稼全淹了,不少人家连过冬的粮食都没有,现在官府还在忙着赈灾呢。这时候要是为了封禅,再让他们出劳力、交粮草,那不是把人往绝路上逼吗?”
他顿了顿,又指着窗外:“你们天天说‘祥瑞’,啥是真祥瑞?不是地里长出连理枝,也不是天上飞过凤凰,是百姓能吃饱饭、穿暖衣,晚上睡觉不用关门,这才是最实在的祥瑞。要是为了一场封禅,让百姓饿肚子、受折腾,就算老天爷真看见了,也不会高兴吧?”
更关键的是,李世民还有层没明说的顾虑——当时周边的戎狄还没彻底臣服,就像一群盯着肥肉的狼。要是大张旗鼓去封禅,队伍走得慢,动静又大,万一被戎狄看出中原现在还在恢复元气,说不定就会趁机来捣乱。到时候封禅没成,反而引来战乱,那可就成了千古笑柄了。
有个老臣还想争辩,说:“陛下要是不去,后人会不会说您不如前代帝王?”李世民听了笑了:“我当皇帝,是为了让百姓过好日子,不是为了让后人夸我。要是百姓都安居乐业,就算没人记得我封过禅,又有啥关系?要是百姓过得苦,就算封十次禅,也不过是自欺欺人。”
就这么一番话,把大臣们说得心服口服,再也没人提封禅的事儿了。后来有人私下说,陛下这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其实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虚名再好听,也不如百姓的口碑实在。要是真把封禅的钱省下来,多修几条水渠,多给灾区发点粮食,比啥都强。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里记这事,可不是单纯写个典故。司马光特意把李世民拒封禅和历代帝王贪慕虚名的事儿对比,就是想告诉后人:帝王治国,最忌“务虚”。封禅本是彰显功德的事,可一旦不顾民生实情,就成了劳民伤财的负担。李世民能顶住群臣劝进,守住“民生为本”的底线,这才是他能开创贞观之治的关键——所谓“明君”,不是会搞大排场,而是懂得把百姓的冷暖放在第一位。
作者说
其实李世民拒封禅,藏着个挺有意思的“帝王智慧”:他没把“面子工程”当成绩,反而看透了“治国如管家”的道理——家里日子还没完全好过,就先别急着办宴席请客。放到现在也一样,不管是做管理还是过日子,最怕的就是“打肿脸充胖子”:公司还在亏损就先搞豪华团建,家里存款不多就非要买奢侈品,最后只会把自己拖得越来越累。李世民的聪明之处在于,他知道“真正的底气,从来不是装出来的”——百姓过得好,国家自然有底气,这比任何封禅大典都管用。
本章金句
虚名如浮云,民生重丘山——帝王的功德,从来不在泰山的石碑上,而在百姓的饭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