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年间的朝堂,有时候像个热闹的茶馆,大臣们要么聊政务,要么论兵法,可中书舍人马周偏不按常理出牌——某天早朝,他捧着份奏折,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直接给唐太宗李世民出了道“难题”,把皇帝的“家务事”摆到了台面上说。
这事儿得从夏天说起。长安的夏天跟个大火炉似的,正午太阳一晒,地砖都能烫得人跳脚。李世民怕热,每年夏天都要去九成宫避暑——那地方在山里,凉快得很,晚上还得盖薄被子,简直是盛夏里的“神仙去处”。可他这一去,宫里就剩了太上皇李渊,住在大安宫。
大安宫这地方,说起来有点寒酸。当年李渊退位后搬进去,规制比皇宫低了不少,院子小,宫殿也矮,夏天一到,屋里又闷又热,连阵风都难吹进来。李渊年纪大了,经不起暑气,整天待在屋里,连出门散步都没精神。
马周看在眼里,心里犯了嘀咕:陛下天天说要“以孝治天下”,可如今自己躲去凉快地方,把老爹扔在热宫里,这要是传出去,岂不是让人说闲话?于是他咬咬牙,写了封奏折,措辞不算尖锐,却句句戳要害——“太上皇居大安宫,规制甚卑,而陛下远赴九成宫避暑,留年迈之亲于酷暑中,于孝道似有亏欠。”
这奏折一递上去,朝堂上瞬间安静了。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都替马周捏把汗——毕竟是说皇帝“不孝”,这罪名可不小,万一陛下恼了,马周怕是要吃不了兜着走。
可李世民的反应却出乎所有人意料。他没皱眉头,也没发火,反而拿着奏折仔细读了两遍,然后抬头对马周说:“你说得在理,是朕考虑不周了。”接着当场下令:第一,立刻调工匠扩建大安宫,把宫殿加高加宽,再修几处凉亭,添置些纳凉的器物,务必让太上皇住得舒服;第二,今年九成宫就不去了,要是实在热,就在宫里搭些凉棚,陪着老爹一起过夏天。
大臣们都傻了眼——这就完了?没罚人,没辩解,直接照办?其实李世民心里门儿清,马周说的不是小事。表面上是“孝不孝”的问题,暗地里藏着更重要的事儿:他这皇位是从老爹手里接过来的,要是连老爹的住处都不上心,外人难免会说他“得位忘本”,甚至怀疑皇权传承的合法性。马周这一谏,看似挑错,其实是帮他堵上了舆论的口子。
后来大安宫扩建的时候,李世民还特意去了两趟工地,叮嘱工匠“用料要好点,别省着”,甚至亲自画了个凉亭的草图,说“太上皇喜欢下棋,就照着这个样式建,让他能在亭子里跟老臣们对弈”。李渊知道后,心里的那点不痛快全没了,逢人就说“朕这儿子,心里还是有朕的”。
有人私下问马周:“你就不怕陛下生气?”马周笑着说:“陛下不是那种听不进劝的人。再说‘孝道’这事儿,谁都挑不出错,我只是把该说的话说了,他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果然,后来李世民不仅没记恨马周,反而更器重他,还时常跟人说:“马周敢说真话,是朕的良臣。”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载此事,不只是记一段君臣互动,更在藏“治国之理”。帝王之孝,从来不止于“晨昏定省”的小节,更关乎皇权传承的根基。马周之谏,看似论“家事”,实则点“国本”;李世民之从,看似顺“谏言”,实则固“正统”。君不拒逆耳,臣敢进直言,又能以务实之举化解舆论隐忧,这正是贞观之治能成的缘由——治国者,既要守“孝道”之德,更要懂“权衡”之智。
作者说
这事儿细想特有意思:马周哪是在“批评”李世民,分明是帮他做了场“政治公关”。李世民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把“谏言”当挑衅,反而顺着台阶往下走——既解决了老爹的居住问题,又向天下人证明“朕重孝道、守正统”,一举两得。其实放到现在也一样,不管是领导还是普通人,遇到别人指出问题时,最忌讳的就是“硬杠”。有时候顺着对方的话茬,把问题解决了,反而能把“批评”变成“机会”。就像李世民,本来可能落个“不孝”的名声,结果反倒因祸得福,既赢了口碑,又稳了根基,这才是真正的“会办事”。
本章金句
谏言不是“找茬”,顺谏不是“妥协”——聪明的人,总能把别人的“提醒”,变成自己的“加分项”。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李世民,面对马周直指“孝道有亏”的谏言,除了扩建宫殿、取消避暑,你还会用什么巧办法,既回应谏言,又让太上皇李渊感受到真心?是陪老爹多下几盘棋,还是找些老臣陪他聊天解闷?快来说说你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