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四年的春风,不仅吹绿了中原的麦苗,也吹向了北方苍茫的草原。
在五军都督府洪承畴的精准谋划下,一项旨在从经济根基上瓦解后金联盟、重塑北疆格局的战略,正以一种看似温和却极具韧性的方式展开。
其核心,并非刀剑,而是看似微不足道的——羊毛。
以往大明与蒙古的边市,时开时禁,且多以民间自发、官方默许的形式存在,混乱且易被走私集团利用。
此次,崇祯一改旧观,以皇帝诏令的形式,高调宣布在宣府、大同、蓟镇等几处关键边境口岸,由朝廷主导,重开并严格规范“官营边市”。
具体运营,则交给了皇帝的白手套——日月集团。
这场贸易,从设计之初就充满了深远的战略考量:
大明输出品:直击蒙古软肋
粮食,不再是容易腐败的米麦,而是大量输出高产、耐储存的玉米、土豆。
这些作物不仅能解蒙古各部青黄不接时的饥荒之忧,其广泛的适应性甚至暗示着未来可以在蒙古部分地区尝试种植,从而产生更长远的吸引力。
雪花盐,日月集团生产的雪花盐,洁白、纯净、无苦涩味,品质远胜后金所能提供的粗劣土盐,也优于蒙古自产的盐块。
这是生活必需品,也是彰显大明物产丰饶、技术先进的“奢侈品”。
定量铁锅, 这是最具策略性的物品。
朝廷允许输出一定数量的优质铁锅,以满足蒙古人煮食奶茶、肉类的需求,改善其生活条件,示好之意明显。
但“定量”和“铁锅”形态本身就是限制——
既防止其被大量熔铸成兵器,又通过满足基本需求来减少其对武器铁器的渴望。
蒙古输入品:大明所需的战略资源
战马, 这是大明最渴求的传统战略物资,用于装备和扩充骑兵,是未来与后金决战的基石。
羊毛, 这是崇祯点名加入贸易清单的“新宠”。
在蒙古人看来,羊毛除了制作简陋的毡帐、毡毯外,价值有限,远不如皮草珍贵。
用这些“无用之物”换取急需的粮食和盐,简直是天降之喜。
然而,崇祯的真正目的,绝非仅仅是用粮食换马匹那么简单。
他看中的,是羊毛背后所代表的巨大经济和政治潜力。
关键在于,如何将低价值的原料,转化为高价值的商品,从而建立一种可持续的、互利共赢的经济循环。
这一次,崇祯没有依赖工部的工匠,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后宫。
他找到了性情温婉、在宫中颇有威望的懿安皇后张嫣(其皇嫂)以及周皇后,另外两个妃子。
在一个暖阁里,崇祯亲自向张嫣和一批挑选出来的心灵手巧的宫女,演示了来自前世的简单毛纺技术:
清洗与梳理,将收购来的、沾满油脂和杂质的原羊毛,用温和的碱水(如草木灰水)反复清洗,去除污垢和羊脂(羊脂可另作他用),然后在阳光下晒干。
随后,用特制的铁齿梳或竹耙,将干燥的羊毛梳理蓬松,使其纤维分离,变得柔软顺滑。
纺线, 使用改良后的手摇纺车,将梳理好的羊毛纺成粗细均匀的毛线。崇祯甚至提示了合股加捻的方法,以增加毛线的强度。
编织,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崇祯亲自用竹针示范了最简单的平针、上下针等编织技法,教她们如何编织成毛衣、毛裤、围巾、手套,以及更大件的毛毯。
这些织物一经制成,其优越性立刻显现,保暖性远超普通的麻布、棉衣,重量却比厚重的皮草轻便得多,而且更加柔软贴身,活动方便。
张嫣皇后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亲自牵头,在宫中设立了“织造坊”,招募更多宫女和京城周边的巧妇,学习并规模化生产。
很快,第一批做工精美、款式大方的羊毛织物被制作出来。
崇祯将其作为“国礼”,赠送给前来边市贸易或朝贡的漠南蒙古各部首领。
这些首领在寒冷的春季穿上轻便暖和的毛衣,体验了毛毯的舒适后,无不感到惊奇和欣喜。
他们从未想过,自己土地上那漫山遍野、几乎任其自生自灭的羊毛,竟能变成如此精美实用的东西。
“羊毛革命”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极其深刻的:
为蒙古开辟新财源,增强向心力: 羊毛变成了可以持续产出、并能换取急需物资的“软黄金”。
蒙古各部牧民开始有意识地增加羊群数量,精心照料,剪毛售予大明。
这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减少了对单一畜牧产品(如马、牛)和风险较高的掠夺经济的依赖。
生活水平的切实提升,使得与大明保持友好关系变得有利可图,大大削弱了后金仅凭武力威慑所能带来的影响力。
建立经济依赖,软化边界, 一条从蒙古草原收购羊毛,到中原地区加工成纺织品,再部分销售回蒙古或大明内部的产业链雏形开始形成。
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比单纯的政治盟约或军事威胁更为牢固。
昔日刀兵相见的边界地区,逐渐被频繁、合法的商贸活动所软化,边境冲突的频率显着下降。
促进大明内部产业与就业, 羊毛的清洗、梳理、纺线、编织、染色等工序,需要大量人手,在北方地区催生了新的手工作坊和就业机会。
这在一定程度上安置了因漕运改革等而流动的人口,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活跃。
提升军队后勤保障, 质地优良的羊毛军毯、毛衣毛裤,开始逐步配发给驻守北方寒地的边军,极大地改善了士兵的越冬条件,减少了非战斗减员,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和平时的士气。
这场由崇祯亲手点燃的“羊毛革命”,没有硝烟,却比一场战役更能动摇后金的战略根基。
它用经济的纽带,巧妙地编织着一张巨大的网,将漠南蒙古各部逐渐拉向大明的怀抱,同时为帝国内部注入了新的经济活力。
这正体现了崇祯战略的高明之处,不仅要用刀剑赢得战争,更要用织针和钱袋,赢得持久的和平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