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羊毛变毛衣”的技术在宫廷内臻于成熟,以及来自蒙古草原的羊毛原料通过边市贸易稳定流入,崇祯皇帝意识到,是时候将这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事业,从后宫巧手们的“织造坊”升级为一个强大的、由国家直接掌控的产业实体了。
于是,在崇祯四年的初夏,一项新的诏令颁布:成立“大明日月皇家毛纺公司”。
这家新公司的成立,绝非简单的商业行为,而是深度嵌入崇祯整体战略布局的关键一环。
隶属关系: 公司直属于 “大明日月集团” ,是这家庞大皇家控股集团旗下的又一个核心子公司,与“日月皇家银行”、“大明皇庄”、“大明日月皇家百货公司”等并列。
这确保了其资金流动、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都能在集团内部高效循环,并受到皇帝的直接掌控。
领导层: 公司的首任总裁(或称督办大臣),由崇祯极为信任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兼任。
王承恩作为皇帝的贴身大伴和日月集团的cEo,由他挂帅,凸显了皇帝对毛纺产业的最高重视,也确保了公司运营能与皇帝的意志保持高度一致。
具体日常管理,则委任于一名精通商务、忠诚可靠的皇商出身的总管事。
董事会: 董事会成员包括户部、工部相关官员(提供政策协调与技术支持),以及张嫣皇后(代表宫廷织造的技术源头和品质标杆),其决策需直接对皇帝负责。
日月皇家毛纺公司一成立,就展现出宏大的布局,旨在打造一条完整、高效的全产业链:
上游原料端(草原):
公司在宣府、大同、蓟镇等主要边市口岸设立大型“原料收购总站”,统一质量标准、定价和结算(使用龙元或等价物资),杜绝中间商盘剥,确保蒙古牧民的收益,也稳定了公司的原料来源。
派出专人(甚至包括一些懂得畜牧的专家)深入合作的蒙古部落,提供改良羊种、防治疫病的建议,以换取更优质、更稳定的羊毛供应,将合作从单纯的贸易向生产领域延伸。
中游加工端(京畿与北方重镇):
在京城郊外和北方几个交通枢纽城市(如天津、济南),建立大型的“皇家毛纺工场”。
这些工场不再是分散的小作坊,而是集中了清洗、梳理、纺线、染色、编织等全部工序的规模化生产基地。
工场内实行初步的流水线作业,并积极应用宋应星工部团队改进的水力机械(如水力驱动的梳毛机、纺线机),以提高生产效率。
设立“工艺研发司”,继续研究更先进的毛纺技术,开发新的织物品种(如更细密的呢绒、混纺布料等)。
下游销售端(全国与潜在出口):
产品线覆盖全方位:从供应军队的军用毛毯、军大衣、毛衣毛裤,到面向民间各阶层的民用毛衣、围巾、手套、呢料衣服、高级挂毯等。
销售渠道依托日月集团现有的网络:在各大城市的“日月商号”设立专柜;军队的被服采购由公司直接承接;甚至探讨通过郑芝龙的海外贸易网络,将精美的羊毛织品销往日本、朝鲜乃至南洋,换取外汇或稀缺物资。
日月皇家毛纺公司的成立,其意义远超出经济范畴:
强化“联蒙制金”战略: 公司化的运作,使得羊毛收购更稳定、出价更公道,极大地增强了蒙古各部与大明进行边市贸易的意愿和依赖性。这条“羊毛纽带”比任何政治盟约都更实在、更牢固,成为崇祯“联蒙制金”战略最坚实的经济基础。
控制战略物资: 公司将优质的羊毛原料和先进的毛纺技术牢牢掌握在皇家手中,避免其流入民间特别是潜在敌对势力手中。未来,保暖性能极佳的羊毛军需品将成为明军的一大优势。
促进就业与地方经济: 大型工场的建立,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包括因漕运改革而转业的漕工、北方的流民等,有利于社会稳定。也带动了北方地区的商业活力。
增加财政收入: 公司利润丰厚,不仅能够自负盈亏,还能为内帑和国库贡献大量收入,反哺军事改革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
树立皇家品牌: “日月皇家”的品牌,意味着品质的保证。从军队到民间,使用皇家毛纺公司的产品,本身也是一种对朝廷向心力的潜移默化的宣传。
大明日月皇家毛纺公司的成立,是崇祯皇帝将一项看似不起眼的“宫廷手艺”,成功升华为一项国家战略产业的标志性事件。
它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编织一张连接蒙古、增强国力、服务于最终平定辽东大业的巨大经济网络。
这家公司,如同日月集团旗下的其他实体一样,是崇祯手中一枚至关重要的棋子,在无声无息中,为帝国的战争机器积蓄着温暖而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