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郑成功以武力收复台湾、并以强大的威慑力将日本势力逐出琉球,军事上的征服已初步完成。
但崇祯皇帝和郑成功都深知,欲使其地永为华夏之土,必先使其民永怀华夏之心。
单纯的军事占领和行政设置是脆弱的,唯有进行深度的文化整合,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文明教化,才能将这些新附之地真正融入中华文明体系,实现长治久安。
因此,一场旨在“易风俗、兴文教、正人心”的全面中式化运动,在台湾和琉球迅速展开。
郑成功在台湾设立承天府后,立即将文化教育视为与屯田、练兵同等重要的要务。
设立官学体系:
核心:承天府儒学:在承天府(原热兰遮城)内,选址兴建承天府儒学(简称府学),作为全台最高学府。
聘请从福建、浙江招募的饱学儒生担任学正、教谕。府学不仅招收汉人子弟,也鼓励并选拔优秀的土着(原住民)部落头人子弟入学。
基础:县学与社学:在天兴县、万年县县治所在地设立县学。
在各大垦荒区(如麻豆、萧垄)、重要港口(如鹿耳门)及与土着部落交界处,广泛设立社学(乡村小学),力求将教育网络覆盖全岛。
推行“三年义务教育制”:
范围: 规定所有8至11岁的儿童,无论男女、无论汉番(土着),均需入社学或县学接受为期三年的免费启蒙教育。
费用由府县衙库及郑成功设立的“屯田文教基金”支付。
内容:
核心教材为崇祯皇帝钦定、由翰林院编修的《新编蒙学三字经》(内容包含忠君爱国、华夏正统、基本伦理道德)、《百家姓》、《千字文》。
同时加入《大明律例浅释》(教化守法)、《台湾风土记》(认识家乡)等实用内容。
语言:
教学语言强制使用 “官话” (南京官话为基础),要求“弃乡音,习正音”。
学生在学堂必须说官话,违者受罚。旨在消除闽南、客家等方言隔阂,并同化土着语言,打造统一的语言环境。
仪式与服饰:
学生入学需向孔子像和 “皇帝万岁牌” 行叩拜礼。
在校期间,需穿着统一的青色或蓝色汉服(直身或襕衫),以此从小培养对华夏衣冠文化的认同感。
规定“禁番衣,习汉礼”。
教化土着(原住民):
对归顺的土着部落,郑成功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
一方面,规定各社头人必须送子嗣入府学学习;另一方面,对积极送子弟入学、且子弟学业优良的部落,给予盐、铁、布匹等额外赏赐。
招募通晓土着语言的汉人或有汉化基础的“熟番”担任通事,在社学中辅助教学,充当翻译,逐步引导土着儿童过渡到汉语学习。
在琉球,由于其本身具有深厚的汉文化基础,中化运动更多是 “拨乱反正” 和 “强化认同”。
改革官制与教育:
大明在琉球设立的 “宣慰使司” 下设 “教化署” ,直接介入琉球的教育改革。
将原琉球国的 “国学”(最高学府)进行改组,由大明派遣的翰林院博士或国子监贡生担任首席教授,教材与大明国内及台湾完全统一,强化《四书》《五经》的教学。
规定琉球所有世族子弟,若想出任官职,必须通过大明宣慰使司主持的 “汉文经典考试” ,考试内容与大明科举的初级程度看齐。
推行义务教育:
在首里、那霸、久米村(闽人三十六姓后裔聚居地)等主要城镇,普遍设立 “大明官话社学”。
要求琉球王室及各级士大夫家族,必须将年满七岁的子女送入社学,学习官话、汉文,期限同样为三年。对普通百姓子弟入学,则给予一定的粮食补贴以资鼓励。
重点清除日语和萨摩文化的影响。
禁止在公开场合使用日语,收缴并焚毁日文书籍,拆除带有日本风格的建筑装饰。要求琉球人恢复唐名(汉式姓名),穿着明朝服饰,尤其是在正式场合和节庆日。
文化生活的全面引导:
推广汉族的节日习俗,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由官方组织庆典活动。
鼓励与福建、浙江等地的通婚,大明商人娶琉球女子者,可获税收优惠。
派遣儒医至琉球,设立医馆,传播中医,取代原有的巫医和部分日医的影响。
至崇祯八年底,这项文教同风运动已取得初步成效:
台湾:
承天府、天兴县、万年县等地,已能听到蒙童用官话朗朗读书声。
汉人移民子弟入学率较高,部分平埔族土着也开始接受汉化教育。
汉服逐渐成为公共场所的常见着装。
琉球:
由于基础较好,官话推广迅速,士大夫阶层以能写一手流利汉字为荣。
首里城的宫廷礼仪已全面恢复明制。
然而,挑战依然巨大:
台湾深山中的“生番”部落抵制强烈,教育难以深入。
琉球底层百姓语言习惯改变缓慢,且部分士大夫对彻底清除日本影响心存疑虑。
两地合格的师资力量都极度匮乏,教材运输和刊印成本高昂。
崇祯七至八年,大明在台湾和琉球推行的以 “三年义务教育” 为核心的全面中式化政策,是一次极具远见的文化扎根工程。
它超越了军事占领和行政管辖,直指人心教化的层面,旨在从文化基因上将新附之地彻底融入中华文明圈。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是为了巩固眼前的统治,更是为了缔造一个文化上统一、认同感强烈的“大中华圈”,为帝国在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长久霸权,奠定最深厚、最稳固的文化根基。
郑成功和崇祯皇帝都明白,刀剑可以开疆拓土,而唯有诗书衣冠,才能让这片土地永续华夏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