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郊,旌旗招展
六月底的关中平原,麦浪初黄,暑气渐盛。在通往西安的宽阔官道上,一支风尘仆仆却纪律严明的车队停了下来。首辅、忠勇王李默一身简便的深色布衣,走下他那辆装有弹簧减震的四轮马车。
早已在此等候的陕西省长周志畏,率领着陕西布政使司上下主要官员,齐刷刷躬身行礼,声音洪亮而充满敬意:“恭迎首辅大人!”
周志畏快步上前,他的面容比在扬州时更显坚毅沉稳,眼神中闪烁着见到恩师与领袖的激动光芒。
他执礼甚恭,却又带着亲人般的熟稔:“元辅,一路辛苦了!西安一切都已准备妥当。”
李默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力道沉稳:“志畏,一年多不见,你这封疆大吏的气度是越来越足了。这西安城,让你治理得不错,沿途所见,民生恢复远超我预期。”
周志畏连忙侧身引路:“全赖元辅当年教诲与朝廷方略,志畏不过萧规曹随,尽力而为。西安钢铁厂已能月产精钢十五万斤,兵械研究院仿制的‘汉阳二型’步枪,射程与可靠性亦有提升,正全力供应西进兵团。”
两人并肩而行,将仪仗队伍稍稍甩在身后,进行着更私密的交谈。
李默收敛笑容,目光投向西方,仿佛能穿透关山,看到那片广袤的西域:“黄得功在前线打得不错,吐鲁番、哈密已定,叶尔羌也已臣服。但真正的硬骨头,才刚刚开始。
准格尔部,盘踞漠西,控弦之士数以万计,乃蒙元遗留在西北的最后强藩。此次用兵,非为惩戒掠掠,意在永绝后患,将西域彻底纳入版图。”
周志畏神色一凛,肃然道:“下官明白。西安乃至整个陕西,便是西进兵团最坚实的后盾。
粮草、军械、被服,均已按最大储备量进行囤积,并建立了三条交替运输的补给线,由工部苏侍郎亲自督建道路,确保畅通无阻。”
李默点点头,对他的准备很满意,但话锋一转,提出了更深层的要求:“军事征服是第一步,但要让西域永固,需行长治久安之策。我此次西来,便是要亲自定下这西域经营的方略。”
他边走边说,思路清晰:
“第一,屯垦实边要加速。光移民百姓还不够,要效仿汉唐,行‘军屯’与‘民屯’结合。
黄得功俘获的那些牛羊,可分发给新移民和愿意屯垦的士兵,让他们扎根下来。朝廷可提供种子、农具,头三年免征赋税。”
“第二,交通网乃生命线。苏锐修的路很好,但要继续向西延伸,直至喀什噶尔,向北要能连接准格尔故地。不仅要走得了大军,更要能通商旅。将来,这路上跑的不能只是辎重车,更要有往来东西的商队。”
“第三,文化教化需并行。待局势稍稳,便要在西域各主要城池,如吐鲁番、哈密、叶尔羌城,设立官学堂。
不拘一格,招收蒙、维、汉各族子弟,教授汉文,传播忠君爱国(忠于大明)之道,亦传授算学、农学等实用之学。要让当地精英,心向中央。”
“第四,分化瓦解,以夷制夷。准格尔部并非铁板一块,卫拉特蒙古内部亦有矛盾。
可效仿云贵土司之策,对率先归附、表现忠诚的部落头人,给予册封,许其自治,甚至可从其部众中招募‘义从骑’,给予优厚待遇,使其与顽固派相互制衡。”
周志畏听得心潮澎湃,他知道,这已远超单纯的军事行动,而是一套完整的、旨在将西域彻底消化吸收的宏大战略。
他立刻表态:“元辅深谋远虑!下官必竭尽全力,协调各方,确保后勤,支持苏侍郎加快道路修建,并着手筹备学堂师资、移民物资等事宜。”
李默看着他,眼中充满信任:“志畏,陕西是根基,西域是未来。这里,我就交给你了。待我前往前线,与黄得功会合,亲自部署对准格尔的最后一击。你要确保,前线将士无后顾之忧。”
“请元辅放心!”周志畏斩钉截铁,“志畏在,陕西稳!陕西稳,则西域定!”
在周志畏的陪同下,李默的车队并未进入西安城内,而是直接驶向了城东工业区。
远远地,便能看到数根巨大的烟囱耸立,喷吐着滚滚浓烟,空气中弥漫着煤炭和金属冶炼的特殊气味。
步入西安钢铁厂,巨大的轰鸣声和热浪扑面而来。眼前是如同巨兽般的坩埚炼钢炉和反射炉,炽热的钢水在炉内翻滚,发出耀眼的橘红色光芒。
工人们穿着浸满汗渍的粗布衣,用长长的铁钎熟练地操作着,钢水被浇铸成锭,或送入轧机,在巨大的压力下被碾轧成板材、条材。
周志畏在一旁高声介绍(声音需盖过噪音):“元辅,此乃新建的第三号轧机,采用水力与畜力结合驱动,可轧制厚度更均匀的钢板,用于战舰装甲和炮管外层加固!”
李默看着这工业化的磅礴景象,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有对改变这个时代的自豪,也有对眼前这些辛勤劳动者的敬佩。
他对周志畏感叹道:“志畏,看见了吗?这才是国力的根基!火枪大炮,钢铁巨舰,皆源于此。当年在扬州,你我何曾敢想能有今日?”
周志畏由衷地回答:“全赖元辅指引。若无元首当年力排众议,投入巨资建立这钢铁之基,我忠勇军岂能有今日之威?”
离开钢铁厂,一行人来到了戒备森严的西安兵械装备研究院。与钢铁厂的喧嚣不同,这里气氛严肃,充满了实验和讨论的声音。
研究院主管,一位名叫赵士桢(借用明代火器专家之名)的中年官员,激动地向李默展示他们的最新成果——“明国二式”连发火铳。
此铳外形已接近后世的杠杆式连发步枪,有一个可容纳十二发纸壳定装弹的管状弹仓。
“首辅大人请看,”赵士桢亲自操作,快速拉动杠杆,退壳、上膛、击发,动作流畅,顷刻间便将五发子弹射向了远处的木靶,其射速远超传统的单发火铳。
然而,演示到第八发时,只听“咔”的一声,机构卡住了。赵士桢的脸色瞬间变得尴尬而紧张,额角渗出汗珠。
他连忙解释:“元辅恕罪!此铳……此铳在连续快速射击后,极易因火药残渣或轻微变形导致卡滞,且枪管过热严重,精度下降……”
周围的研究员和官员们都屏住了呼吸,生怕首辅震怒。
李默却没有发火。他走上前,拿起那支尚有余温的火铳,仔细端详卡壳的部位,又看了看旁边堆积的测试记录。
他的眉头微蹙,陷入了沉思。
(果然,还是材料和工艺的瓶颈。杠杆连发机构对金属强度和加工精度要求太高,以现在的钢铁质量和加工能力,稳定性确实难以保证。直接照搬后世设计还是太勉强了。)
片刻后,他抬起头,目光扫过忐忑的赵士桢和众人,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不必慌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就是研究院的职责。此铳思路极佳,射速优势巨大,不能因噎废食。”
他指着卡壳部位:“问题核心,在于材质疲劳与残渣累积。我有几点想法,你们可尝试改进。”
“第一简化结构,牺牲部分射速,换取可靠性。”他拿起一支笔,在纸上快速勾勒,
“可否将弹仓容量减至八发,同时加强杠杆连杆和闭锁机构的厚度?用西安厂新出的高碳钢来打造这几个关键部件。”
“第二,强化清理。”他继续说道,“设计一种专用的组合通条和刷头,配发给每一名士兵,强调射击间隙必须清理枪膛。
另外,研究一下在纸壳子弹外涂一层薄薄的蜂蜡或清油,能否减少残渣粘连?”
“第三,改进弹药。” “尝试调整发射药配方,目标是燃烧更充分,残渣更少。”
赵士桢和研究员们听着李默条理清晰的分析和建议,眼中的紧张逐渐被茅塞顿开的兴奋所取代。他们没想到首辅对技术细节如此精通!
“下官……下官明白了!立刻按照元辅指示进行改进!”赵士桢激动地表态。
改进工作连夜进行。第三天下午,三支根据李默建议改进的样枪摆在了试射场。
李默亲自拿起一支,手感确实比之前沉了一些,结构显得更粗壮。他熟练地装填,瞄准,击发。
“砰!砰!砰!……”
八发子弹,顺利击发,虽有轻微烟雾,但未出现卡壳。虽然射速比最初设计慢了一些,但稳定性大大提高。
李默放下枪,满意地点点头:“好!就是这样!在战场上,可靠的武器才是士兵的生命。宁可慢一点,也绝不能关键时刻卡壳!”
他转身对周志畏和赵士桢下达了正式命令:
“志畏,你全力配合研究院。赵主管,我给你们十天时间,利用现有改进方案,紧急生产五十支‘明国二式’连发火铳!配备专用通条、备份关键零件,以及足量的改进型弹药。”
他目光投向西方,语气凝重:“黄得功将军在西域面临准格尔骑兵,急需增强火力。这五十支连发火铳,将作为一支奇兵,交到他手中。我要让准格尔人尝尝,什么是真正的弹雨!”
周志畏和赵士桢肃然领命:“谨遵元辅令!必不负重托!”
离开研究院时,夕阳西下。李默看着西安城内外一片生机勃勃的建设景象,心中对即将到来的西域决战,又增添了几分把握。
他带来的不仅是超越时代的理念,更有将理念转化为现实杀伤力的决心与能力。这五十支跨越时代局限的连发火铳,即将成为决定西域命运的重要砝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