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礁的血案与那神秘的数字“25°N”,如同在帝国南海平静的水面下投下了一块巨石。皇帝的震怒与指令,化作了一道道无形的电波与一道道劈波斩浪的航迹。
“龙王”号航母特混编队接到命令后,没有丝毫迟疑,立刻调整航向,锅炉加压,以最高战备姿态向着双子礁方向疾驰而去。庞大的舰体犁开深蓝色的海水,留下宽阔而笔直的尾迹。甲板上,“海东青”舰载机频繁起降,扩大了巡逻范围,雷达天线飞速旋转,声呐全力开动,整个编队如同一只被激怒的刺猬,将所有的感知与利刺都对准了可能存在的威胁。
与此同时,帝国总参二部最精干的力量被动员起来,围绕着“25°N”这个唯一的线索,展开了全方位的侦查与破译。地理坐标、无线电频率、密码代号、甚至可能是某种武器的型号……各种可能性都被纳入考量。潜伏在远东各地的帝国情报人员都接到了最高优先级的指令,要求搜集一切与双子礁、与北纬25度线附近海域相关的异常动向。
就在“龙王”号编队抵达双子礁附近海域,开始进行拉网式搜索和警戒时,总参二部设在海南的一处远程无线电侦听站,捕捉到了一段极其微弱、加密方式也迥异于常的异常信号。信号源飘忽不定,但大致方位被锁定在北纬25度线附近,菲律宾以西的某片公海区域。
“信号特征与美制海军通讯设备有七成相似,但加密模式从未见过,极其复杂。”监听站的技术专家在汇报中写道,“其发射规律显示,这很可能是一个处于移动状态的、小功率的隐蔽通讯节点。”
这一发现,立刻让所有人的神经绷紧了。美国人的影子,似乎隐约浮现。
几乎在同一时间,对“樱丸”号日籍船员的秘密审讯也取得了突破。一名轮机长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终于吐露了一个关键信息:他们在出发前,曾有一名“美国顾问”登船,对货物存放位置“特别关心”。而当问及德日秘密协定的具体内容时,这名轮机长却茫然地表示,自己级别太低,只隐约听说协定涉及“在特定情况下,于西太平洋某处建立联合补给点”,具体位置他无权知晓。
线索似乎都隐隐指向了太平洋对岸的那个新兴强国。然而,证据依旧模糊,动机也不甚明朗。
“龙王”号编队在双子礁海域的强势存在,显然起到了震慑作用。几天下来,除了发现一些可疑的无线电信号外,并未遭遇任何直接的军事挑衅。帝国海军工程兵登上了双子礁,建立了临时营地,收敛了遇难同胞的遗体,并开始对礁盘及周边水域进行详细勘察,试图寻找更多线索。
然而,就在搜索工作紧张进行之际,一架执行远程侦察任务的“海东青”飞行员发回了一条令人意外的报告:在距离双子礁约一百五十海里、北纬25度线稍偏南的位置,发现了一艘处于漂泊状态的、无国籍标志的中型货轮。该船甲板上似乎有人员活动,但未见正常航行迹象,形迹十分可疑。
“立即派高速巡逻艇前往查证!‘海东青’提供空中监视,保持距离,注意安全!”坐镇“龙王”号指挥的陈绍宽中将立刻下令。
两艘帝国的“疾风”级驱逐舰如同离弦之箭,高速驶向目标海域。当巡逻艇逐渐靠近那艘神秘货轮时,更令人吃惊的事情发生了——那艘货轮并未逃跑或抵抗,反而主动打出了国际通用的求救信号旗!
登船检查的帝国海军陆战队员发现,这艘名为“海星号”的货轮上,装载的并非什么违禁品,而是大量用于海洋地质勘探的精密设备,以及一些被严密保管的、标注着奇怪符号的岩芯样本。船上的船员自称是受雇于一家瑞士私人海洋研究所,正在进行“常规的科学考察”,因主机故障而漂泊于此。
一切都显得合情合理,无懈可击。但帝国情报人员却在船长室的暗格里,发现了一本用密码书写的工作日志,以及几张拍摄于双子礁附近海底的高清照片——照片上,清晰地显示着某种疑似油气渗漏的迹象!
“25°N”……双子礁……海底油气……神秘的“科研”船只……还有那若隐若现的美国影子……
所有的线索,似乎被一条无形的线串联了起来。帝国海军在南海的这次行动,仿佛无意中揭开了一个巨大阴谋的冰山一角。这不仅仅是一次针对帝国勘探队的袭击,其背后隐藏的,很可能是对南海丰富资源的激烈争夺,以及更深层次的地缘战略博弈!
帝国的龙鳞,已在南海显现,但隐藏在深海之下的暗流,却愈发显得幽深难测。这艘看似无害的“科研船”,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那片可能蕴藏着丰富油气资源的海域,又将把帝国引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