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条会议桌旁,基金会成员与“灏阳”核心管理层围坐一堂,气氛热烈而庄重。桌面上摊着厚厚的“科技扶贫”专项计划方案,经过三个月的调研与筹备,基金会正式决定启动这项覆盖全国10个贫困县的公益项目,用新能源技术为脱贫攻坚注入持久动力。
“科技扶贫不是简单送钱送物,关键是要让贫困地区掌握能赚钱、能长久发展的本事。”基金会秘书长拿着方案,语气坚定地说道,“我们计划分两步走:先开展技术培训,再进行产业扶持,让当地既能懂技术,又能上项目,真正实现可持续脱贫。”
祁阳坐在主位上,认真听着每一个细节。他想起之前去山区考察时的场景:村里的电网不稳定,每逢用电高峰就频繁停电,不仅影响村民生活,更让想搞养殖、加工的农户犯了难。“那些分布式储能电站太关键了。”他插话道,“就用‘磐石2.0’材料,成本低、用得久,还安全,正好解决山区供电难题,也能让农户们放心搞生产。”
方案很快确定:基金会将邀请“灏阳”的技术专家和行业前辈,组成公益讲师团,奔赴10个贫困县,开展钠电池储能应用、光伏+储能电站建设等实操培训。培训内容通俗易懂,从电站安装维护到日常故障排查,都用村民能听懂的语言讲解,还会现场演示操作。同时,基金会将提供首批启动资金,在每个县建设分布式储能电站,解决当地用电痛点,再引导有条件的农户或合作社发展相关产业。
首个试点县选在了西南山区的云溪县。这里山清水秀,但电网薄弱,不少偏远村落常年面临供电不足的问题。当“灏阳”的公益车队开进县城时,县领导和村民代表早已在路口等候,脸上满是期待。
培训课堂设在县职业中学的大礼堂,三百多个座位座无虚席,既有想搞产业的农户,也有村里的电工、村干部。“灏阳”的工程师小李拿着简易的储能电站模型,站在讲台上耐心讲解:“大家看,这个储能电站就像个‘大号充电宝’,能把光伏板发的电存起来,停电的时候自动供电,平时还能帮大家节省电费。”
他一边说,一边演示模型的工作原理,台下的村民们听得聚精会神,不少人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还有人时不时举手提问。“李老师,这电站能存多少电?够我们养猪场用一天吗?”一位中年农户站起来问道,他家里办了个小型养猪场,经常因为停电导致饲料变质,损失不小。
“完全够!”小李笑着回应,“我们给村里装的电站,能存够十户人家加一个小型养殖场的用电量,而且能用十年以上,维护也简单,平时擦擦灰尘,定期检查下线路就行。”
培训结束后,电站建设迅速启动。“灏阳”的施工团队带着设备和材料,深入各个村落,选址、挖坑、安装、调试,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村民们也主动过来帮忙,扛材料、递工具,看着一个个银灰色的储能电站在村口、养殖场旁立起来,脸上满是憧憬。
半个月后,10座分布式储能电站全部投入使用。当最后一座电站成功并网,云溪县偏远村落的灯光终于稳定亮起,再也不用担心突然停电。养猪场的王老板特意跑到电站旁,看着显示屏上稳定的电压数据,激动地给小李打电话:“李老师,太管用了!昨晚停电,电站自动启动,我的饲料一点没坏,这一下就帮我省了好几千块!”
据统计,这些储能电站每年能为云溪县节省电费支出300万元,更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原本因为怕停电不敢扩大规模的农户,纷纷增加养殖、种植规模;村里还办起了农产品加工厂,用稳定的电力加工腊肉、笋干,产品卖到了城里,村民们的收入大幅提升。
“以前总觉得科技离我们很远,没想到现在能帮我们赚钱。”村里的老支书握着基金会秘书长的手,感慨地说,“谢谢你们带来这么好的技术,让我们不仅用上了稳定电,还找到了致富路。”
就在“灏阳”的“科技扶贫”计划落地生根的同时,远在天海的“启明深瞳”,“AI赋能制造”公益计划也迎来了升级。张伟站在公司的“中小企业智能化转型孵化基地”里,看着来来往往的企业负责人,脸上满是欣慰。这个刚刚启动的基地,占地面积达两千平方米,配备了“灵瞳视觉平台”的全套设备和专业的技术团队,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免费的技术咨询、产品试用和人才培训。
“很多中小企业想搞智能化,但要么不懂技术,要么没资金,要么怕学不会。”张伟对着前来考察的中小企业代表们说道,“我们这个基地就是要帮大家解决这些难题:免费教技术、免费让大家试用设备、免费培训员工,直到大家能独立操作,真正用AI技术提升生产效率。”
基地启动当天,就有20多家中小企业报名入驻。来自天海周边的一家小型电子厂老板王总,正是其中之一。他的工厂主要生产小型电子元件,以前检测产品全靠人工,不仅效率低,还经常出现误判,导致不少合格产品被淘汰,浪费严重。“我们也想搞自动化检测,但一套设备要几十万,还没人会用,一直不敢下手。”王总无奈地说,“听说‘启明深瞳’有免费试用和培训,我立刻就赶过来了。”
基地的技术团队很快为电子厂制定了专属方案,安装了“灵瞳视觉平台”。工程师小林手把手地教工人操作:“大家看,只需要把产品放在传送带上,系统就能自动检测,有问题的产品会自动分拣出来,准确率能达到99.8%,比人工快多了。”
工人小李之前负责人工检测,一天下来眼睛都花了,还总担心出错。现在跟着小林学习操作“灵瞳视觉平台”,半天就熟练了。“太方便了!以前我一天最多检测两千个产品,现在一小时就能检测三千个,还不用费眼睛,太省心了!”小李兴奋地说。
仅仅一个月,这家电子厂的生产效率就提升了40%,产品合格率也从95%提升到99.5%,浪费减少了,订单也多了起来。王总特意给张伟送来了锦旗,上面写着“AI赋能,助力中小企业腾飞”。“太感谢你们了!”王总激动地说,“有了这套设备,我们工厂的竞争力大大提升,现在已经接到了外地的大订单,以后再也不用愁生存问题了。”
随着基地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入驻的中小企业越来越多,短短三个月就达到了50家。其中30家已经成功部署“灵瞳视觉平台”,涵盖电子、纺织、机械加工等多个行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40%,不少企业因此拿到了更多订单,甚至开拓了新的市场。
“启明深瞳”的研发团队还根据中小企业的反馈,不断优化“灵瞳视觉平台”的操作界面,让它更简单易用,还增加了针对不同行业的简易模式,让工人更容易上手。同时,基地还定期组织企业交流活动,让入驻企业分享各自的使用经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灏阳”和“启明深瞳”的公益计划,很快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少媒体纷纷报道,称赞两家企业用自身技术优势做公益,既务实又高效。其他企业也纷纷效仿,有的捐赠设备,有的提供技术支持,形成了良好的公益氛围。
祁阳在得知“启明深瞳”公益计划的成效后,特意给张伟发去祝贺:“你们的基地太有意义了,帮助中小企业就是助力实体经济,这和我们的‘科技扶贫’异曲同工,都是用技术创造价值。”
张伟笑着回复:“彼此彼此!你们的储能电站真正解决了山区的难题,让公益有了持久的效果。以后我们可以多合作,说不定还能把‘灵瞳视觉平台’用到贫困地区的产业项目中,让技术发挥更大的作用。”
事实上,这种协同效应已经开始显现。云溪县的农产品加工厂在使用“灏阳”的储能电站保障电力供应后,又听说了“启明深瞳”的视觉检测系统,特意联系基地,希望能免费试用,用于检测农产品的外观缺陷,提升产品品质。基地的技术团队很快派人前往,为加工厂安装调试了设备,让山区的农产品在走向市场前,多了一道“品质保障”。
“灏阳”的“科技扶贫”计划还在继续,更多的贫困县将迎来储能电站和技术培训;“启明深瞳”的孵化基地也在扩大规模,计划未来一年覆盖100家中小企业。
祁阳站在“灏阳”的办公室里,望着远处的城市天际线,心中充满了感慨。企业的价值不仅在于创造利润,更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灏阳”和“启明深瞳”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持续升级公益计划,既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也让技术真正走进基层、服务民生。
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两家企业还将探索更多公益模式,让硬科技不仅能推动产业发展,还能温暖更多人的生活,为社会的进步贡献更多力量。而此刻,云溪县的储能电站正稳定运行,为农户的养殖场提供电力;“启明深瞳”的孵化基地里,中小企业的生产线正高速运转,用AI技术创造着新的价值——一场跨越山海的技术公益,正在书写着温暖而有力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