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晨晨滑动视频,天幕中出现了新的标题:
【盘点历史十大罪人】
这标题一出,各个朝代瞬间炸开了锅。
秦朝,秦始皇嬴政皱着眉头,眼神犀利,冷哼一声道:“这所谓十大罪人,不知会有何人上榜,若有扰乱天下、祸国殃民之徒,当真是罪不可恕。”
朝堂之上,大臣们也纷纷交头接耳,猜测着可能的人选。
汉朝,汉武帝刘彻听闻这标题,猛地一拍龙案,怒目圆睁道:“朕倒要看看,是哪些奸佞之辈敢位列此榜!若让朕知晓他们的恶行,定要严惩不贷!”
朝堂之上顿时鸦雀无声,众大臣皆低头噤声,大气都不敢出。
卫青站出,拱手道:“陛下息怒,且看这天幕所指何人,再做定夺。”
刘彻深吸一口气,强压怒火,紧紧盯着天幕。
他心中暗自思忖,若上榜之人是那些扰乱朝纲、致使百姓受苦之人,定要在心中记下,若后世有类似之人,绝不轻饶。
而此时,民间百姓也都围聚在一起,议论纷纷,都好奇这天幕所盘点的十大罪人究竟是谁,整个汉朝都沉浸在对这天幕标题的期待与猜测之中。
而此时,唐朝的皇宫中,李世民正神色凝重地看着天幕。
他双手背后,眼神深邃,嘴唇紧闭。
他突然开口,声音低沉却充满威严:“罪人实乃国家之耻、百姓之祸。朕定要从中吸取教训,以免我大唐重蹈覆辙。”
朝堂上的大臣们皆低头聆听,大气都不敢出。有人开始在心中暗自思量,如何辅佐陛下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
李世民看着天幕,心中思绪万千,他深知一个国家的兴衰与用人之道、治国之策息息相关。
他暗暗发誓,定要让大唐繁荣昌盛,让百姓安居乐业,绝不让这些罪人之事在大唐上演。
天幕的盘点仍在继续,而唐朝的朝堂上,已然被一种紧张而又充满决心的氛围所笼罩。
宋朝,宋徽宗赵佶放下手中的画笔,一脸惊愕地看着天幕。
他深知自己在位时的不作为,导致国家积贫积弱。
身旁的大臣们也都面露惧色,生怕自己会被列入其中。
而在明朝,朱元璋正端坐在奉天殿中,看到“盘点历史十大罪人”这个标题时,他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如鹰。
他猛地站起身,双手紧握拳头,身上散发着令人胆寒的威严。
“哼,这天下竟有如此多罪人,若让朕知晓,定叫他们死无葬身之地。”朱元璋冷冷说道,声音中充满了不容置疑的霸气。
殿中的大臣们皆是一颤,大气都不敢出。
天幕继续播放
【历史是一面双面镜,既映照出明君贤臣的光辉功绩,也镌刻着罪人佞臣的祸国轨迹。
所谓“历史罪人”,并非单纯以个人道德论定,而是看其行为是否对国家统一、民生福祉、文化传承造成不可逆的破坏——或是引外族入侵,导致山河破碎;或是擅权乱政,耗尽国力民财;或是闭目塞听,阻断文明交流。
这份盘点,不以“知名度”为标尺,而是聚焦那些在关键历史节点,以个人私欲或短视决策,将王朝乃至华夏文明拖入深渊的人物。
他们的罪行或许有时代局限的裹挟,但不可否认的是,其行为带来的灾难,曾让无数百姓流离失所,让国家发展陷入停滞,甚至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剖析他们的罪行,不是为了宣泄愤怒,而是为了以史为鉴,看清“恶”的源头与代价,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一、安禄山:盛唐由盛转衰的“叛乱引擎”
活跃时期: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756年)
核心罪行:发动“安史之乱”,摧毁盛唐根基,导致中原陷入八年战乱
安禄山,出身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的粟特族,因精通多族语言,早年以互市牙郎为业,后投身军旅。
他极善伪装,在唐玄宗面前装作憨厚忠诚,甚至不惜认比自己小十多岁的杨贵妃为“义母”,凭借谄媚与军功,一路官至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掌控了唐朝东北部近二十万精锐兵力——这支部队的战力,远超当时唐朝中央禁军。
唐玄宗晚年沉迷享乐,朝政由李林甫、杨国忠先后把持,朝廷对边疆藩镇的管控日渐松弛。
安禄山早有反心,他利用三镇节度使的权力,暗中囤积粮草、铸造兵器、豢养私兵,甚至将汉族降兵与粟特、契丹等族士兵混编,打造出一支只忠于自己的“叛军”。
公元755年,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反叛,史称“安史之乱”。
叛军起初势如破竹,仅用一个月就攻陷洛阳,次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随后又突破潼关天险,直逼长安。
唐玄宗带着杨贵妃、杨国忠等仓皇出逃,行至马嵬坡时,禁军哗变,杀死杨国忠,逼迫唐玄宗赐死杨贵妃,这便是历史上着名的“马嵬坡之变”。
安禄山的叛乱,彻底摧毁了盛唐的繁荣:
- 民生浩劫: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中原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据史料记载,天宝年间唐朝人口约有5292万,而安史之乱后,人口锐减至1699万,近四分之三的百姓死于战乱、饥荒或瘟疫。
洛阳、长安等昔日繁华都市,沦为一片废墟,粮价暴涨,百姓易子而食的惨剧屡见不鲜。
- 经济崩溃:唐朝前期建立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彻底瓦解,土地兼并加剧,流民四起;丝绸之路因战乱中断,对外贸易停滞,江南地区虽未直接遭叛军蹂躏,却因承担了平定叛乱的巨额赋税,经济发展也受到严重拖累。
- 藩镇割据:为平定叛乱,唐朝不得不重用其他藩镇节度使,导致“藩镇尾大不掉”的局面彻底形成。
安史之乱后,河北三镇(幽州、成德、魏博)名义上归降唐朝,实则拥兵自重,节度使职位父子相传,朝廷无法干预,此后一百余年,藩镇割据成为唐朝的“顽疾”,最终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公元757年,安禄山因眼疾失明,性格变得愈发暴躁,最终被其子安庆绪派人刺杀。
但他点燃的叛乱战火,直到公元763年才被彻底扑灭。
安禄山虽死,但其引发的“安史之乱”,却让盛极一时的唐朝从此由盛转衰,华夏文明也因此错失了一次继续领跑世界的机会。
他的名字,成为了“叛乱”与“灾难”的代名词,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评论区:
「江苏盐城·武小兵: 成也李隆基,败也李隆基,是李隆基亲手葬送了大唐王朝,让盛唐大势已去」
「陈大诗: 自安史之乱后,古代中国开始没了盛唐那种自信和气度,思想越来越局限,还发明理学这种压抑人性的玩意儿[绝望的凝视]」
「劳资对啥都有瘾,唯独对娘们没瘾,爱谁谁: 高仙芝和哥舒翰这俩,唐玄宗但凡能百分百信任其中一个,都不至于让安禄山能打进长安」
「幸运: 唐军像叛军,因为大多数军队都是少数民族,但主子是大唐皇帝。叛军更像正义军,因为大多数都是汉人,但是叛军的主子却是胡人[捂脸][捂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