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的身体瑟瑟发抖,双手紧紧地抠着地面,指缝间满是尘土。
他磕着头,带着哭腔喊道:“陛下饶命啊!陛下,这其中定有误会!臣对陛下忠心耿耿,绝无半点谋反之心呐!”他边说边用余光偷偷瞟向秦始皇,只见秦始皇满脸怒容,眼中似有熊熊烈火要将他吞噬。
秦始皇冷笑一声,怒喝道:“还敢狡辩!天幕所播之事,铁证如山!你篡改遗诏、指鹿为马、苛政乱国,桩桩件件,罪大恶极!”秦始皇站起身来,一步一步地走向赵高,每一步都仿佛踏在赵高的心上。赵高吓得瘫倒在地,不敢再言语,只能不停地磕头,额头很快就磕出了血。
就在这时,天幕上的画面突然一转,出现了一些赵高未曾经历过的场景,似乎是后世之人对他的评价和反思。赵高看着这些画面,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自己的罪行已被历史永远地记录了下来,再也无法洗白。
秦始皇看着天幕上新出现的画面,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他停下脚步,凝视着赵高,沉声道:“即便你或许有复仇之念,也不该如此祸国殃民,致天下苍生受苦!”
赵高跪在地上,身体抖如筛糠,嘴唇嗫嚅着,却不知该如何为自己辩解。
此时,一直沉默的李斯,额头上冒出细密的汗珠,双腿也不自觉地微微颤抖。
他看到评论区出现的自己与赵高合谋篡改遗诏之事,心中懊悔不已。
他缓缓跪下,声音颤抖地说道:“陛下,臣罪该万死!臣鬼迷心窍,与赵高同流合污,篡改遗诏,实乃大错特错。”
秦始皇怒目看向李斯,冷哼道:“你身为丞相,本应辅佐朕治理天下,却与这奸佞勾结,坏我大秦根基!”
李斯伏地痛哭,不断磕头道:“陛下,臣愿以死谢罪,只求陛下念在臣往日些许功劳,饶臣家人一命。”
秦始皇背过身去,沉默良久,最终说道:“你虽有罪,但也曾为大秦立下功劳。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朕将夺你官职,以后留在我身边,我死你死。”
李斯瘫倒在地,泪水湿透了地面,只能绝望地接受这惩罚。
说完,他陷入了短暂的沉思,而后缓缓说道:“朕虽统一六国,功在千秋,但施政确有不足。可这也不是你赵高祸乱朝纲的借口!”
赵高听闻,心中一紧,以为秦始皇要将部分罪责归咎于自己,忙不迭地又磕起头来:“陛下圣明,是臣罪该万死,与陛下施政无关呐!”
秦始皇冷哼一声,不再理会赵高,而是将目光重新投向天幕,似要从这后世的记载与评价中,找寻更多治国的启示。
此时,朝堂之上众人皆噤若寒蝉,大气都不敢出一口,静静地看着秦始皇的反应。秦始皇背着手,在殿中来回踱步,眼神中既有对赵高恶行的愤怒,也有对自身施政的反思。
过了许久,秦始皇站定,对着赵高厉声道:“赵高,你罪不可赦!朕今日便要将你千刀万剐,以泄朕心头之恨,以慰大秦万千子民!”说罢,他大手一挥,“来人呐,将这奸佞小人押入大牢,择日问斩!”
侍卫们一拥而上,将瘫软在地的赵高架起。赵高吓得面如死灰,双腿无力地拖着,嘴里还在不停求饶:“陛下饶命,陛下饶命啊……”
秦始皇望着被拖走的赵高,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大秦要想长治久安,必须吸取教训,调整治国之策。随后,他转身对朝堂大臣们说道:“众卿,朕会重新审视大秦律法与政策,望你们日后也能为大秦之兴盛尽心竭力!”
大臣们纷纷跪地,齐声道:“陛下圣明,臣等定当竭尽全力!”
秦始皇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朕已知晓秦二世乃胡亥,朕断不会让这等事发生。传旨:把胡亥贬为庶人,让他去修长城,还有,朕要立储,立扶苏为秦二世,继承大统。”
这时,扶苏从人群中走出,跪地说道:“父皇,儿臣愿为大秦尽心尽力,若能担此大任,定不负父皇期望。”
秦始皇看着扶苏,眼中露出欣慰之色,说道:“你向来仁厚贤能,朕也有意于你。但储君之位责任重大,你需更加历练。”
随后,秦始皇开始着手改革大秦律法,减轻百姓赋税,同时加强军事训练,提升军队战斗力。
朝堂上下,一片忙碌景象。
而被押入大牢的赵高,自知命不久矣,在狱中绝望地等待着死亡的降临。
大秦的未来,在秦始皇的重新规划下,似乎有了新的希望,一场变革即将在这片土地上展开。
刘邦出身草莽,亲历秦亡汉兴,对秦朝速亡的教训有着切肤之痛。
当他听闻赵高逼杀扶苏、拥立胡亥,最终导致“刑者相半于道,死人积于市”时,拍着案几怒声道:“秦以暴虐失天下,赵高这阉竖更是火上浇油!朕当年入关,约法三章才得民心,这赵高倒好,怂恿胡亥加重徭役、滥杀忠臣,简直是把百姓往死路上逼!”
他特意叮嘱太子刘盈:“你记着,宦官只配洒扫宫廷、传递诏令,绝不能让他们沾半点兵权、政权!当年李斯身为丞相,竟被赵高牵着鼻子走,最后落得夷族下场,这就是纵容奸佞的下场。日后若有宦官敢干预朝政,你只管依律斩了,不必犹豫!”
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鼎盛,但他晚年重用宦官苏文、江充,酿成“巫蛊之祸”,太子刘据、皇后卫子夫先后自杀,朝堂动荡。
他看着天幕中赵高“指鹿为马”时,在甘泉宫独自叹息:“朕从前总觉得,赵高是因秦制缺陷才敢作乱,如今看来,是朕错了——只要帝王放松警惕,把权柄分给身边人,再忠心的人也可能变成赵高!”
他召来霍光、金日磾等托孤大臣,指着天幕说:“江充当年构陷太子,与赵高陷害蒙恬有何区别?朕若早看清这一点,何至于痛失太子?你们记住,宦官也好,外戚也罢,都不能让他们独掌大权。日后辅佐新帝,要互相牵制,绝不能让赵高之流再有机会兴风作浪!”
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以善于纳谏、重视吏治闻名。
当魏徵在朝堂上以赵高为例,劝谏他“远小人、亲贤臣”时,李世民并未简单批判赵高,而是对群臣说:“赵高作乱,根源不在赵高,而在胡亥。胡亥昏庸无能,才让赵高有机可乘;若是扶苏继位,赵高即便有野心,也不敢放肆。这就像一棵大树,根要是稳了,狂风也吹不倒;根要是烂了,再小的虫子也能蛀空它。”
他进一步解释:“朕若像胡亥那样沉迷酒色、不听劝谏,你们之中会不会出现赵高?难说。所以朕每天都要反思:有没有偏听偏信?有没有纵容亲信?有没有让小人靠近权力中心?只有君明,臣才会忠;君若昏,赵高之流自然会冒出来。”
唐玄宗早年开创“开元盛世”,晚年却沉迷酒色、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最终引发“安史之乱”。
他流亡蜀地听闻肃宗平定叛乱后清算宦官李辅国时,对着嘉陵江落泪:“朕从前读赵高的故事,总觉得是胡亥太蠢,如今才知道,朕自己也养出了‘赵高’!李林甫口蜜腹剑,排挤忠良,与赵高陷害李斯有何不同?杨国忠擅权乱政,引发安史之乱,又与赵高逼反天下有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