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顿户籍:编制“黄册”(户籍册),将百姓按职业分为民、军、匠三类,固定户籍与职业,便于征税与徭役管理,奠定明朝户籍制度基础。
3. 民生:抑制豪强,保障底层:
- 打击地主豪强:迁徙江南富户(如苏州、松江一带的地主)到凤阳、南京等地,削弱其地方势力,防止兼并土地;
严惩贪官污吏,规定“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剥皮实草”(将贪官剥皮,填充稻草示众),以极端手段震慑腐败。
- 重视教育:下令全国州县设立学校,推行科举制度(考试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采用“八股文”格式,后逐渐僵化),为底层士子提供上升通道。
4. 军事:创立卫所制度:
- 实行“军户制”:将士兵编入“卫所”(军事单位,一卫5600人,下设千户所、百户所),军户世代为兵,平时屯田种地,战时出征,实现“兵农合一”,既保障军队供给,又减轻百姓徭役负担。
- 分封藩王:为防范北元残余势力,将24个儿子和1个侄孙分封到北方边境(如燕王朱棣、晋王朱棡)和内地重镇,赋予藩王兵权,以“藩王守边”巩固统治,却为后来的“靖难之役”埋下隐患。
五、晚年争议:大肆诛杀与王朝传承(1390-1398年)
1. 屡兴大狱,诛杀功臣:
- 除“胡惟庸案”(1380年)外,朱元璋晚年最着名的是“蓝玉案”(1393年):大将蓝玉(常遇春妻弟)战功赫赫(曾率军击败北元主力),但恃功自傲,朱元璋以“谋反”为由将其处死,株连1.5万人,几乎杀光明朝开国武将集团。
- 此外,还借“空印案”(1376年,因官员用空白文书办公,处死数百名官员)、“郭桓案”(1385年,因户部官员贪污税粮,处死数万人,牵连全国地主)等案件,大肆诛杀官员,据统计,洪武年间被杀的官员与贵族累计超过10万人。其核心目的是为皇太孙朱允炆扫清“权臣威胁”,但也导致明朝初期武将断层。
2. 立储与临终安排:
- 原本立长子朱标为太子,朱标性格仁厚,深得朱元璋信任,却于1392年病逝。朱元璋悲痛之余,跳过儿子们,直接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即后来的建文帝)。
- 为防止藩王威胁皇太孙,朱元璋临终前下旨“藩王不得入京城奔丧”,试图限制藩王权力,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藩王兵权问题。
3. 病逝与葬仪:1398年,朱元璋在应天皇宫病逝,享年71岁,葬于明孝陵(今南京紫金山),传位给皇太孙朱允炆。
总结:复杂多面的“布衣天子”
朱元璋的一生,是“底层逆袭”的极致体现:从赤贫孤儿到开国皇帝,他凭借坚韧意志、精准战略和用人能力,终结了元朝的残暴统治,统一全国,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其创立的制度(如六部制、卫所制、户籍制)影响明朝近三百年。
但他也是极具争议的帝王:一方面,以极端手段打击贪腐、抑制豪强,维护了底层百姓利益;另一方面,废除丞相、设立特务机构,强化了君主专制,晚年大肆诛杀功臣,留下“刻薄寡恩”的骂名,而分封藩王的决策,最终引发了他死后不久的“靖难之役”,改变了明朝的皇位传承。
却不妨碍在后世称其为“千古一帝”】
评论区
「苏沫苏苏: 据野史记载,明朝二世而亡,四子朱棣建立后明,史称明成祖[捂脸]」
「你甚至不愿叫我一声教父: 就老朱这工作强度还能活过70真不知道他怎么长的」
「服部平次: 开局:求求给我一片草席安葬父母
结局:建元洪武」
「一朵小红花??: 啥?38岁就当皇帝了?打天下用了15年,正所谓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条绳。燕云十六州宋朝整整一个朝代都没收回来,被个放牛娃给统一了。这真比爽文还要爽」
「清风明月: 朱元璋真的传奇,从一代农民成为至高无上的开国皇帝,羡慕其一生,真想亲眼见见这一位洪武大帝」
秦始皇嬴政(首位大一统皇帝,开创帝制):“竖子起于陇亩,当过和尚、讨过饭,竟能推翻元廷、定鼎天下,也算乱世中‘趁势成事’之辈。但其治国,只学朕‘集权’之表,未得‘建制’之里——朕废分封、立郡县,书同文、车同轨,为万世开‘大一统’框架;他却倒行逆施,分封诸子为藩王,埋下‘靖难之役’的祸根,此乃短视!
再说治吏,朕‘明法度、严赏罚’,靠秦律约束百官,虽称‘严苛’却有章法;他动辄‘剥皮实草’,借空印案、郭桓案株连数万人,不分忠奸、不论轻重,不过是市井匹夫‘以杀立威’的伎俩,哪有帝王‘驭群臣、安社稷’的格局?
朕欲传位万世,虽二世而亡,非制度之错;他为保皇太孙,杀尽开国武将,却没防住藩王夺权,可见其‘防下不防上’,终究是眼界局限于‘家天下’,而非‘天下为公’。”
汉高祖刘邦(布衣开国,与朱元璋出身最相近):“咱哥俩都是从底层摸爬滚打出来的,他爹妈饿死没地埋,我当年也赊酒喝、被老爹骂‘无赖’,这点上,咱最能共情。打天下时,他靠徐达、常遇春冲锋,李善长管后勤,和我用韩信、萧何一个路子,‘知人善任’的本事,咱服!
但要说狠劲,他比我狠十倍!我杀韩信、彭越,是怕他们功高震主,可还留着樊哙、周勃这些老兄弟;他倒好,胡惟庸案、蓝玉案一杀就是几万,连傅友德那样的功臣都被逼得自刎,简直是‘斩草除根’,就不怕寒了天下人的心?
治国上,他‘均田免赋’‘兴修水利’,和我‘轻徭薄赋’‘释放奴婢’思路一样,知道百姓苦;可他搞‘锦衣卫’,让特务盯着百官,这就过了——君臣之间没了信任,当官的天天提心吊胆,谁还敢真心办事?咱当年靠‘约法三章’收民心,他靠‘严刑峻法’压民心,短期能稳,长期必生怨怼。”
刘备:“我和朱元璋都是‘白手起家’,他靠游方和尚的经历见识人间疾苦,我靠织席贩履的日子懂得百姓不易,这点很像。打天下时,他靠徐达、常遇春冲锋,我靠关羽、张飞卖命,都懂‘得人才者得天下’。
但他和我走的是两条路:我靠‘仁厚’收拢人心,新野撤退时带着百姓走,哪怕被曹操追杀也不放弃;他靠‘铁腕’震慑人心,用严刑峻法管百官,用株连杀戮防叛乱。短期看,他的法子见效快;长期看,我的法子更能让百姓真心归附——可惜我没能像他那样一统天下,或许是乱世之中,‘狠’比‘仁’更有用吧。
还有用人,我信任诸葛亮,把国事全交给他,死后还让刘禅‘以父事之’;他却猜忌李善长、刘伯温,哪怕是心腹也防着三分。诸葛亮能为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功臣却大多不得善终,这就是‘信任’与‘猜忌’的区别。要是他能学我‘用人不疑’,或许就不用杀那么多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