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谋能打九分,‘审时度势’差一分”
“诸葛亮的‘隆中对’,把天下三分的局算得明明白白,跟我当年用主父偃‘推恩令’削藩的思路一样,都是‘看清牌再出牌’,这点比我初年瞎打匈奴强。但他最大的毛病是‘认死理’——蜀汉国力就那样,他偏要一次次北伐,不知道像我那样‘打打停停’,先搞盐铁官营攒钱,再派张骞通西域断匈奴后路。还有他对刘禅,也太‘惯着’了!明知那小子昏庸,还事事替他扛,不知道‘逼他成长’,我要是有这么个托孤大臣,早让他教太子处理朝政了,哪能自己累死?”
汉光武帝刘秀:“其‘稳蜀’之策,救乱世的良药”
“我起兵时,天下大乱,跟刘备夷陵之败后蜀汉的处境差不多——缺兵少粮,民心不稳。诸葛亮在那种时候,先南征平叛、再兴修水利、最后才谈北伐,这路子太对了!就像我当年先定河北、安抚流民,再慢慢扫平群雄,都是‘先安内,再攘外’的道理。他治蜀时‘轻徭薄赋’,让百姓能喘口气,这点我也学了——我称帝后废除王莽苛法,劝农桑、减赋税,才有了‘光武中兴’。可惜他太执着于‘兴复汉室’,明明益州国力不如曹魏,还一次次北伐,要是像我那样‘见好就收,先保根基’,蜀汉说不定能传得更久。”
曹操:“这等全才,没挖到手里太可惜”
“我这辈子见的谋臣多了,荀彧懂吏治,郭嘉善奇谋,但没一个像诸葛亮这样‘啥都会’——既能像荀彧那样把蜀地治得井井有条,又能像郭嘉那样用火攻、空城计搞谋略,甚至还能造木牛流马、连弩,这本事,我手下贾诩、程昱都比不上。当年赤壁要是没他帮周瑜,我早把孙刘灭了;后来他帮刘备建蜀汉,硬生生拖了我一统天下的步子。最可惜的是他的‘忠’——刘备都死了,他还肯为刘禅卖命,不像我手下有些人,见风使舵。要是他当年投我,我让他当司空,帮我定律法、练兵马,何愁天下不定?”
隋文帝杨坚:“其‘立制’之功,比谋略更珍贵”
“我篡周建隋后,最头疼的就是前朝制度混乱——官多民少,律法繁杂。诸葛亮帮刘备定蜀汉制度,‘严明法纪、简化赋税’,把一盘散沙的蜀地捋顺,这本事跟我搞‘三省六部制’‘开皇律’的思路一样,都是‘先立规矩,再治天下’。他选官不看出身,连降将姜维都能重用,这点我也学了——我推行科举,让寒门子弟能做官,打破世家垄断。但他也有个毛病:太‘独’,蜀汉大小事都自己管,不知道培养接班人,他一死,蜀汉就没人能扛事了。我当年特意培养杨勇、杨广(早期),还让高颎、苏威分工理事,就是怕‘一人亡而国危’。”
唐太宗李世民:“玄龄有他的‘治’,却没他的‘殉’”
“房玄龄帮我理政务、定制度,像诸葛亮治蜀时‘严法治、重民生’;杜如晦帮我断计谋,像诸葛亮的‘隆中对’,但要说‘把命绑在国事上’,玄龄他们还差得远。诸葛亮把蜀汉从夷陵之败的烂摊子救回来,南征平叛、北伐中原,还能让百姓有饭吃,这份本事,跟我搞‘贞观之治’的路子一样——先安内再攘外。但他也傻:连‘罚二十板’的小事都自己管,不知道像玄龄那样‘选贤任能’,最后把自己累死;北伐也太急,要是像我等突厥内乱再出手,说不定能成。不过他《出师表》里‘亲贤臣,远小人’,我常用来骂那些贪腐的官,这话太戳心窝子。”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时期):“其‘忠’可学,其‘执’可戒”
“开元这几十年,我靠姚崇、宋璟坐稳江山,他们像诸葛亮那样‘能干事、敢担责’,但要说‘忠诚不贰’,还得学诸葛亮——他手握大权,却从没想过架空刘禅,比那些结党营私的世家强太多。不过他也太‘死心眼’:北伐明明没希望,还硬撑着,最后把自己累死,这就像我后来用李林甫、杨国忠,明知他们有问题还不换,都是‘执迷不悟’。他治蜀时‘赏罚分明’,我也用来管官员——姚崇敢得罪权贵,我就支持他;宋璟敢说真话,我就信任他,这才换来开元盛世。要是他能像姚崇那样‘知进退’,见北伐不行就收手,说不定能安享晚年。”
宋太祖赵匡胤:“忠是真忠,却不懂‘分权’”
“诸葛亮手握蜀汉大权,却从没想过夺权,比我当年担心的石守信还让人放心,这份忠,我服。但他也太不懂‘皇权规矩’——军政大权全抓在手里,刘禅跟个摆设似的,这要是在我朝,早出事了。我当年‘杯酒释兵权’,就是怕功臣权太大;他倒好,自己当丞相,还让姜维掌兵,一点不懂得‘分权制衡’。还有他治蜀的‘严法’,虽然能稳秩序,但得罪了世家大族,我当年收南唐、吴越,靠的是‘恩威并施’,比他柔和多了。不过他‘七擒孟获’的‘攻心’法子好,我收服南方时,也学他少杀人,多安抚。”
宋太宗赵光义:“其‘谋’可赞,其‘兵’可叹”
“我哥当年‘陈桥兵变’得天下,靠的是谋略;我灭北汉、征辽国,靠的是兵马,但都没诸葛亮那样‘谋定而后动’的细致。他‘隆中对’算准天下三分,‘七擒孟获’算准人心,这份谋略,比我手下赵普还强。但他打仗太‘稳’,北伐时总怕输,不敢冒险,就像我高粱河之战时太急,结果大败——我俩都缺‘审时度势’的火候。他治蜀时‘重视后勤’,我也学了——征辽国前,特意让转运使备好粮草,可惜还是没打赢。最可惜的是他没培养出接班人,他一死,姜维撑不起北伐,蜀汉就完了,我现在也在培养皇子,就是怕重蹈覆辙。”
元世祖忽必烈:“其‘治蛮’之策,比打仗更有用”
“我从蒙古入主中原,最头疼的就是汉人与少数民族不服管,诸葛亮‘七擒孟获’‘南抚夷越’的法子,简直是治理边疆的范本——他不用武力硬压,反而用安抚、教化让南中人真心归顺,比我手下那些只会屠城的将领强太多。我后来在云南设行省、用当地土司做官,就是学他‘因地制宜’。但他北伐太‘死磕’,明明可以跟曹魏议和、先把蜀地治得更强,偏要年年打仗,不像我,打南宋时先取襄阳、断其命脉,再慢慢推进。他要是懂‘灵活变通’,蜀汉也不至于亡得那么快。”
明太祖朱元璋:“其忠可嘉,其‘专权’不可学”
“诸葛亮对刘备的忠,没话说——托孤后不欺主、不夺权,比我手下李善长、胡惟庸强太多,要是胡惟庸有他一半的忠,也不至于被我砍头。但他也有大毛病:太‘专权’,蜀汉大小事都他说了算,刘禅连插嘴的份都没有,这在我朝就是‘结党营私’的苗头。我废丞相、设六部,就是怕有人像他这样掌大权;他还‘事必躬亲’,连小事都管,不知道‘分层做事’,我虽也勤政,但知道让六部各司其职,哪能自己累死?不过他‘赏罚分明’的治蜀法子,我学了——我定《大明律》,不管官多大,犯了法都得治罪,这才镇得住贪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