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
刘混康收到杨元奇的来信,看着附过来的《道德经》,闭目沉思。
林灵素有没有在盐定路,他无法确定,从信中来看,杨元奇是隐晦透露出林灵素就在盐定路,让他心中波涛骇浪的是这本《道德经》。
刘混康在神霄派有道友,《推背图》之说确实难以确定,但神霄派的人都确信林灵素在卜卦方面极为精准,加上这一派的渊源,他觉得有。神霄派有不传之秘的另类《道德经》,这事他从未听说,他的道友也没说过这事,问题在于现在这本《道德经》真的有其不同凡响之处。就这本《道德经》而言,其价值就不可估量,这是可以和其他版本相互印证的。
刘混康实在不清楚盐定路杨元奇为什么要介入这件事,林灵素来一趟开封又不是什么大事,他要真没有推背图,大家见上一面聊上几句也是结个善缘,甚至他过来再拿出这本《道德经》,他们之间只会留存情份。
刘混康突然想到一点,这么简单的道理林灵素一定懂,那就只能是这本道德经其实是杨家的,而且他可能真没有推背图,要不他可以来开封了,何况还有官家赵佶相邀,哪怕他们真是陆地神仙,官家代表着是这片土地的主人,对于神霄派这亦然是个好机会。结论只能是林灵素不想和官家有关系,至于杨元奇为什么替林灵素应下他的事,他想不通。
刘混康没再深思这里面的关窍,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由,这个很难猜到。他想的是《道德经》的事,如果这确是杨家的,这个百年家族底蕴还真不一般。
刘混康在开封,知道官家赵佶对杨家称不上什么感觉,对杨元奇却多有不满,这事都清楚,那个李师师最后随杨元奇离开,这事要细想,官家怎么都丢了面子。杨家真的这么吸引人?林灵素做了清风明月寨的护寨天师,可以说也是天波杨府的天师,这一定是有某种吸引。要是深究,林灵素不来开封,这不就是宁愿做杨家的天师也不想来开封做官家的天师。
刘混康怔然。
刘混康召来一个弟子,说道:“你替我去趟盐定路,那里有个清风寨,号称塞外江南,去看看那里的情况。另外,半年后去寻下天波杨府杨元奇,就说他和我有半年之约,既然他替神霄派应下邀约,那半年之期总得兑现。”他不管信函中说道林灵素去辽朝,既然你说了半年那就半年。林灵素也好,杨元奇也罢,他都可以认,他已是退了半步,接下来该是他们的事。
……
赵佶对杨家的回函倒没特别在意,只能说和这位林天师失之交臂,他想见下这位木道人还是因为刘混康的推崇,刘混康作为茅山掌教,他都在开封,赵佶不会因为这事过于感到可惜。
赵佶回了道旨意,让杨家注意这位天师的动向,他一旦回盐定路,帮忙留下他一段时日,同时马上传信回来,他再邀一次就好。
赵佶感到厌烦的是盐定路经略使杨兴武回个函还罗里吧嗦的,说什么道教是为宗教,劝人为善,对于平民百姓多有增益,但对于官家本人,他乃天下之主,更该锚定自身,江山社稷为重。道教重自身讲无为,官家却更该有为才对。杨兴武作为从三品大员,恰逢其会说这事没什么错,只是赵佶认为你一个边境经略使,好好守着自己的本份就是,这是把自己当两府宰辅了?!两府宰辅都没多说什么。
……
盐州。
杨兴武不知道他不过就事说事会惹得官家心烦。在他看来,道教就是如此,林灵素掌门人都是他儿媳妇,挂着杨家法师,也没见她在家里传教啊。
杨兴武对自己这个儿子非常服气,虽然想骂他胡作非为,但一想想废后啊、才女啊、法师啊,反正找女人的本事对比别人强的不是一点半分。关键各有才华能力,都能撑起杨家大半边天。
杨兴武觉得自己这个经略使做得累死累活,他儿子是三天打鱼两天嗮网就把盐州事做下,怎么比怎么没意思。
杨兴武看着李格非的来信,叹了一声。李格非想在定边城外南城这片设治理司,这事已是过界。虽然李格非认为那里多为流民和异族搬迁而来,但定边就是定边,这是朝廷的城池,不是羁縻寨。李格非的话又是有道理,城南和明寨界限是分明了,但架不住两个地方正在连成一片啊,那里两种管理方式多为不便。李格非认为治理司的方略更加合理。
杨兴武看了看箫让,这封函件由箫让送来,那就是杨家家臣一系认为李格非这个函件没问题。
杨兴武说:“这事元奇知道?”
箫让笑道:“不知道,不过他知道想来也会支持吧。大哥,李格非和潘易岭等人有过讨论,他们这些士子出生的人都觉得这样好,那还是按这个来吧。”
杨兴武说:“朝廷那里怎么说?这……多少僭越了。”
箫让道:“直承为了安稳,先这样处理最好。定边知州对这里有决定权,任何时候都是。这对朝堂就是交代。”箫让说得是官职,意指朝堂派其他人来任职定边知州,还是那个知州决定就是,那这里就是朝堂的地方不是羁縻寨。只是杨兴武身份相对特殊,他想采用类似清风明月寨的方式。当然,他的决定不是基于杨家,而是基于他的官职。
杨兴武说:“我上这个折子吧。”当箫让这个老兄弟站在他面前如此说,他知道自己实在不好反对,再是家主,也得虑着下面的人的意见。
箫让道:“可以设镇,让朝堂任职官员,只是模式按清风明月寨的来。”
杨兴武点头,这样多少中枢的阻力会少点。
杨兴武说:“你们可以准备,但没有中枢同意之前,绝不能擅自进来。”
箫让道:“嗯!大哥放心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