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辽东之战备受瞩目,受到去年辽东捷报的鼓舞,大唐朝中上下差不多都认为,今年辽东战事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再加上辽东这个地理名词在中原有着特殊的意味。
读过书的人都知道那是汉时之疆土,为高句丽窃据数百年之久,若能收复辽东,必将是一件不下于攻灭高句丽的功绩,一如当年霍骠骑勒石燕然,名垂后世。
没读过书的平民百姓,也都还记得前朝炀帝三征高句丽的故事,当年死难于辽东者,更是不计其数。
不说家家戴孝,户户张幡吧,杨广三征,死伤是百万级别的,对于中原的人口量级来说,是一个灾难性的庞大数字。
更为可怕的是中原精锐,伤其半者,于是天下沸腾,房倒屋塌。
造成了另外一个后果就是,让中原百姓牢牢记住了辽东这个地方。
新朝伊始,朝廷就屡屡用兵于东北方向,是顺乎臣民心意之举,往往捷报传来,中原上下都是欢呼雀跃。
对于大唐百姓来说,开疆拓土的喜悦自然是有的,可更多的是复仇的心理在作祟。
公羊传中有云,十世之仇尤可报也,更何况杨广北征也才过去二十多年,中原上下都还有着切肤之痛。
当初听说大唐朝廷要动兵再次攻打高句丽的时候,民间忧虑于再遭败绩的没几个,向高句丽复仇的声音却是不绝于耳。
这里面自然有朝廷刻意的引导,同时也确实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支持。
这本就是一个战乱之后,血腥犹存的年月,民心思安不假,可军民当中多的是不怕死的人,用武辽东可谓是民心所向。
在另外一个时空当中,李二郎先破突厥,生聚多年才对高句丽动手,据说当时李二郎并没有强行征募府兵参战,只是发下了攻打高句丽的诏书。
史书上的记载是,宣诏天下之后,大唐百姓自带刀弓,从军而行者络绎于途。
这个说法有些夸张,有李二郎自吹自擂的成分在里面,但以当世的社会环境,舆论导向来看,这种说法就算言过其实,也有其真实的一面。
…………
李破当了皇帝,没那么多花俏,先联合新罗灭亡百济,又派李靖攻灭倭国,消除了最后一点后顾之忧,这才对高句丽发动致命一击。
在战略上来讲,严丝合缝,不说彻底解决了反反复复,延绵千年而不决的东亚问题,可经此一战,在几十上百年中,保证东北方向的安稳还是不成问题的。
…………
三月开始筹措,四月动兵,五月初的时候薛万彻和徐世绩都已整军完毕,率军进入辽东。
又要过上一年比较拮据的日子了,李破对此颇为感慨,征伐辽东的艰难之处就在于此,粮草辎重上的糜耗让人心疼。
辽东之所以那么难以收复,很大一部分原因其实要归结于空间地理上面,辽东离着大唐不远不近,地界又大,若非大唐拥有源源不绝的骑兵,那就不如洗洗睡了。
像后来老朱家的子孙那样,倾全国之力建城立寨,蚕食辽东的做法,简直就是慢性死亡,惨烈无比的萨尔浒之战,和杨广征辽东在某种意义上是一样的,都是一场动摇国本的灾难。
区别之处在于,杨广在战略上没有问题,而大明的决策者们无论是战略战术都糟糕无比,是农耕帝国对游牧民族发起战争而遭遇惨败的典型案例。
…………
从五月开始,辽东的战报陆续到达京师。
兵部和户部的官员从年初开始就忙的脚不沾地,当然了,自大唐立国以来,他们就没闲着的时候。
大唐几乎是一年一战,六部当中最忙的就要属兵部和户部,加上其他的政事,让两部上下苦不堪言。
到了大唐元贞九年,和李破率军进入长安时相比,户部和兵部的官员数量猛增了一倍有余,这还是在吏部削爵,严格官员考绩,进行官考,裁汰冗官的压力之下的结果。
没办法,政务太过繁忙,出错的时候就多,为此李破还不得不给户部和兵部以及尚书省的官员们增加薪俸,考功的时候也会优容一些,可谓极尽安抚之能事。
李破觉着顶过这阵应该会好些,开国之初嘛,万事开头难,忙是正常的,一个个聚会的聚会,作诗的作诗那才叫怪了。
五月的时候,辽东传来消息,阿史那多闻不战而逃,带着人鼠窜而去,令朝堂上下都憋了一口气出不来。
大家等的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好为辽东战事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就这?阿史那多闻不当人子乎?
六月末,又有战报传回京师,薛万彻率军已追上了阿史那多闻。
裴行俭先行,在六月中的时候抓住了阿史那多闻的尾巴,然后纠缠而上,斩首数百级,小胜一场。
阿史那多闻派一部数千人,想要围歼裴行俭部,裴行俭再次展示出了他那杰出的战争天赋。
尤其是在对战场的感知以及临机应变上,遍数军中将领,也少有人能及,这在去年平定契丹叛乱的战事中已有所表现。
去年的战事结束的时候已到冬季,所以李破命兵部,吏部给前方将士记功,却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在年末赏功。
因为今年的战事还是去年的延续,李破打算等辽东战事结束,再行论功行赏,所以今年众将的军职几乎都没有变动。
只不过今年能够参加辽东战事的,除了薛万彻,徐世绩两个以外,其他都是在去年战事当中领有军功的。
这其实已经是一种变相的赏功之举,而苏定方,裴行俭等人都不是傻子,知道今年的战事可能已经是一锤子买卖了,所以各个争先,唯恐落于人后。
裴行俭先拔头筹,在突厥人转身来战之际,率军左冲右突,拖延两日之后,等来了程名振部,一举击溃突厥大军,斩首两千余级。
而表现最为惊艳的还属苏定方,他向薛万彻请命,率三千骑根本没管裴行俭和程名振正在与敌人纠缠激战,而是绕道而行,急行五日,终于在大鲜卑山东麓追上了阿史那多闻主力。
这个时候突厥人正在干什么?他们散布在草原上,追逐着北逃的室韦人部落,烧杀抢掠之间,也在急急补充大军的食物。
在室韦草原的中部,也就是室韦草原的腹地,已经把食人当做家常便饭的突厥人,疯狂如野兽。
抢夺室韦人的牛羊已沦为其次,杀戮才是主旋律,室韦人猝不及防之下,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就被突厥人突入了草原腹地。
室韦九部,当即就被突厥人破了三个,在苏定方率军赶到的时候,突厥人正在毫无顾忌的享受着他们的饕餮盛宴。
而室韦人的主部莫贺咄部一边带领各部向北迁移,一边想要组织反抗,可两三万人的突厥骑兵大举而来,急切之间根本无力抗衡。
室韦人曾经也是突厥人之役属,但当年室韦人南迁,受到突厥人驱赶之后,室韦人便不再尊突厥为主。
其实根本原因还在于突厥在东方草原的实力下降所致,从阿史那艾利佛到阿史那多闻,让突厥王庭几乎失去了对东方草原的控制。
室韦九部是比契丹主部更为强大的草原部族,他们据说是东夷人的后代,在大鲜卑山东北部草原发展壮大,和扶余人的轨迹相仿。
莫贺咄部就是室韦九部共尊的主部,地位和契丹诸部当中的大贺部是一样的。
室韦九部的联盟非常松散,相互之间也有着这样那样的矛盾,甚至于有些游荡在室韦草原上的部落并不承认自己是室韦人。
北边冰原上的一些部族时有南迁,他们和室韦人不论在长相上还是在生活习惯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
从秦汉以降,中原王朝起起落落,而在遥远的大鲜卑山东北部,民族融合的戏码一直在上演。
而在这一年,突厥人和唐人一追一逃大举进入室韦草原,差点给室韦人带来灭顶之灾,如果苏定方所部来的晚一些的话。
苏定方率军奔袭千里,眼见突厥人主力就在前面,又只顾追逐室韦人的部落,没有任何防备。
苏定方哪还会有所犹豫?大喜之下立即率部向突厥大军发起进攻。
…………
时当正午,唐军将士远道而来,难免疲惫,可敌人就在眼前,战机稍纵即逝,一旦被突厥人察觉,也许只需要半天时间,突厥人就能重新聚集起来,苏定方兵少,突袭很可能变成突厥人对唐军的围剿。
狂追数日,哪能功亏一篑?
苏定方顾不得让大军休整,只稍稍列阵,就举起了手中的钢刀,狂呼杀敌,率军大进。
突厥人猝不及防之下,凡挡在唐军前面的,都被潮水一般涌来的唐军骑兵集群淹没,剩下的人则四散奔逃。
唐军骑队纵马向前,毫无迟滞,苏定方的战旗一直在骑军前方,引领着大军冲锋的方向,直奔突厥人聚集的中军而去。
奔驰十余里,阿史那多闻的长子阿史那格布聚集起两千余骑迎了上来,但仓促之间,毫无战意的突厥骑兵哪里是气势如虹的唐军的对手。
一个冲锋,唐军大破阿史那格布,阿史那格布死于乱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