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右想,翻来覆去,我终于得出结论:这哥们儿肯定是正派人士。为啥呢?因为莫问剑那把剑,天生就带着一股子人间的温暖,这力量既神奇又独一无二。他要想修炼,就得经历人间的苦难,像过山车一样起起伏伏,经历生死关头,然后才能浴火重生。这样一来,人间的力量就会慢慢渗透到他身体里,和他原有的气融合。等到他修炼出灵源二炁,紫玄二炁就会得到人间力量的加持,修炼起来事半功倍,效果杠杠的,还不用担心走火入魔。
人间之力嘛,就是咱们凡人的气运,经过无数岁月积累起来的。而玄门修炼,那可是逆天而行,虽然能得天道的眷顾,但也会受到天道的排挤。看看人皇就知道了,那可是万法不侵、无敌的存在。玄门里虽然高手如云,但没到一定境界或者没有破解之法,根本伤不了人皇分毫。所以玄门里虽然高手多,但能不怕人皇的,寥寥无几。这既是人皇能统治天下的秘密,也是人间之力能和天道抗衡的原因。
就拿莫问剑来说吧,他修炼才一百多年。前五十年,他还是个普通人,过着平凡的日子。但后面的时间,他就像坐了火箭一样,修行成就直接超越了玄门里九成的人。他能这么快达到这样的高度,除了他确实有两把刷子,最关键的就是那股人间之力。也正因为如此,薄凉子这个帝尊,尽管身份高贵,之前还说不再收徒,却还是把莫问剑收为关门弟子,这可是关键所在。
说到薄凉子,鬼王当时猜来猜去,觉得那个假扮的人,薄凉子的嫌疑最大。这不难理解,不管那个假扮的人有什么计划,最终目的肯定是莫问剑。从各种线索来看,这一点是板上钉钉的。
再说了,咱们先不提薄凉子,看看莫问剑家的血海深仇,还有他姐姐去海外拜师的那些事儿。在这些事情里,受益最大的两个人,一个是薄凉子,咱们先放一边。另一个就是海外昆仑的祝春华,祝春华精通鬼道,能力非凡,修为高深莫测。这两点都和鬼王的猜测对上了,所以祝春华的嫌疑应该是最高的。
鬼王心里琢磨着,这事怎么看都不像是祝春华和薄凉子联手干的。毕竟这俩人以前可是有血海深仇,杀兄灭子的恩怨,那叫一个水火不容。祝春华的哥哥被薄凉子干掉了,反过来薄凉子的儿子也被祝春华给灭了,这仇深得跟太平洋似的,怎么可能一笑泯恩仇呢?所以,从逻辑上讲,他们俩合作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既然他们俩不可能合作,再看看祝春华那高傲的性子,他要是说要收徒,那绝对是真心实意的。你要是不乐意跟着他,他才不会跟你玩虚的,直接转身就走,连个鬼影都不给你留。所以这么一想,祝春华的嫌疑反而最小了。而且他收他姐姐,完全是因为她身上有好多残魂,这跟他的功法修炼是分不开的,纯粹是为了修行的需要。
祝春华这辈子都自视甚高,早些年他也曾拜过一个门派,不过那是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宗门,名字叫正心门,掌门是个道家的弟子,道号全心子。这个全心子原本是青离宫金鼎门的一个打杂小弟,就学了点皮毛的道家知识。后来因为粗心大意搞砸了事,被金鼎门一脚踢出门外。按理说,他被赶出来后,就不该再自称青离宫的弟子了。但他就是对道法、对玄门道家的高深修行超级向往。于是他就到处找,想拜进其他道家宗派,只要是道家的就行。
但青离宫的地位那么高,他一个打杂的被赶出来,哪个正派宗门敢收他?小宗门不敢收,大宗门又不收。他也不愿意走邪道,只好在凡间自己立了个小山头,自封为道家传人,开始了自己的修行之路。
起初,他只是想安安静静地修行。因为道法里说了,只要一心向道,天机也不是不能窥探一二。何况他还有点青离宫的修行底子,就抱着这样的念头,开始了日复一日的修行。
就这样,他坚持了很长时间,还真让他摸索出点门道,修为也踏入了玄阶。虽然在玄门里这只能算刚入门,但好歹也是迈进了门槛。这下子,他的信心更足了,卯足了劲头想要冲进高玄境界。可修行这事儿,就像爬天梯一样,不是光有决心就行的。
到了玄阶之后,他的修为就再也上不去了,卡在了道玄境不窥天通的阶段。三十年过去了,他终于恍然大悟,知道光靠苦修是不行的。他想到山下的百姓生活那么苦,决定下山历练一番,说不定能遇到什么机缘,让自己的修行有所突破呢。
话说他历经多次江湖历练,正心门的名号也逐渐在武林中传开了。虽然跟那些大派比起来,正心门的影响力小得可怜,但在方圆几百里的地界上,也算是小有名气,香火供奉也不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想要加入正心门。全心子对道家学问情有独钟,收徒这事全凭缘分。有缘的人,他敞开大门欢迎;无缘的人,哪怕再有钱有势,他也坚决摇头。正心门就这样慢慢壮大起来,弟子数量虽然不算多,但也有百十来号人。这些新弟子的到来,给道观带来了不少生机和活力,变得更加热闹了。
这一天,全心子像往常一样闭关打坐,试图领悟道家的深奥道理。突然间,他感到心烦意乱,好像心里有团乱麻,怎么也理不清。他心里清楚,这是有事要发生的预兆,于是他放下手中的悟道,决定出关看看会发生什么。可是一直等到黄昏,道观里还是跟往常一样,除了来来往往的香客,一点异常都没有。
夜幕降临,天色越来越暗。到了半夜子时,全心子以为今天就这样过去了,可能是自己修行还不够深,所以心静不下来。经过一天的平静,他的心境也慢慢平静下来,打算再次闭关,继续参悟之前留下的困惑。
就在这时,天空突然传来一声闷雷,紧接着哗啦啦的暴雨倾盆而下,雨点打在地上溅起水花。整个山上水汽蒸腾,仿佛置身蒸笼。全心子眉头一皱,他在这山上住了七十年,对这里的天气了如指掌。他知道这场大雨如果持续下去,可能会引发山洪,淹没山下的村庄。虽然这场大雨来得突然,但已经开始下了,山下的百姓恐怕要遭殃了。于是,他立刻下令弟子下山救援,尽量在山洪到来前,让更多百姓撤离到安全的地方。
弟子们领命下山救援,全心子也没心思继续闭关了。他望着天上的黑云,只见黑云滚滚,越来越浓,仿佛随时都会压下来。他心里明白,这场大雨恐怕要持续十几天。如果真的这样,春耕时节的百姓今年恐怕要遭殃了。
全心子心里有些不忍,虽然他修的是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规律,但也不能坐视不管,任由山洪爆发,让百姓遭灾。想到这里,他立刻行动起来,抽出剑,一跃飞上神兵。他御剑飞到云层之上,俯瞰四周,仅仅半个时辰,山下已经是一片汪洋。如果再不管,不出三刻,山洪就会冲下来,后果不堪设想。
全心子大喝一声,一剑横扫而出,搅乱了云层。然后他放出神兵,在云层中穿梭。在全心子的攻击下,乌云开始逐渐散去,罡风吹散水汽,他尽量把雨水引向四周,希望能减少山下的降雨量。
全心子忙了整整半夜,方圆七百余里,凭借自己的法力和神通,将暴雨洪流搅乱成了春雨。山下的百姓因此免了灾祸,回到观中后,他发现大部分弟子都撤回来了,只有十多人还在山下,忙着帮那些半夜才撤走的百姓搬家。
雨过天晴,道观中迎来了一缕清爽的朝阳。全心子转头望去,只见淡淡的云朵挂在七彩虹桥下,朝阳仿佛在远眺虹桥,云朵也镶着金边,形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这样的意境,让全心子不禁点头又摇头。他突然有所感悟,觉得大日之高就像水流之善,道家有云,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或许这就是道的真谛吧,哪有什么闭关苦悟,哪有什么刻意感悟呢?道法自然,就是无拘无束、无为无求、不被一切缘法所束缚。道就是道,它是一种自然存在的规律,没有其他的什么附加条件。
全心子豁然开朗,他感觉自己一身的桎梏开始松动。这种感觉从心境而起,游走于百骸之间,又回到了身体的各个部位。周身的经脉开始疯狂地涌入天地灵气,昨夜消耗的灵力逐渐充盈起来,又慢慢凝结,直到越发凝实。心境中开始有了一丝道的印记,识海中灵衍之力也开始渐渐附着。
慢慢地,一缕道印开始显现出一丝雏形,在他识海间慢慢下沉,丹田处也有一丝温热感逐渐扩散开来,这是道印凝结的征兆。全心子立刻明白,这道印一旦形成,他便真正踏入了道玄境,之后三印合一,天阶之上他也算有了机会。
心中满是喜悦,全心子立刻就要回去闭关,以便专心凝结道印,以防在道印烙刻时出什么差错。可偏偏就在这个时候,真的出了意外。山下有弟子陆续回来,他们不知道全心子正处于关键时刻,以为他在山门处等着大家,便高声呼喊。那声音传到全心子耳中,他的心境瞬间被打断。
心境不合,再想回到刚才的意境已经不可能了。全心子沉默不语,尝试了几次还是不行,最终无奈地摇了摇头,心中暗自说道,机缘已过,抓不住也是他命该如此。
道印在身体里凝结到一半,突然就卡在丹田那块儿,怎么也动不了了。这下可好,半成品的道印没法儿印在紫元真炁上,要是硬来,道法就得打结,以后麻烦事儿多着呢。全心子心里那个郁闷啊,只能认栽。他慢慢抬起头,往山下一看,十几个弟子已经快到跟前了。领头的那家伙,一边一个,带着两个小不点,一个大概十岁,另一个六七岁的样子。全心子一看,无奈地叹了口气,开口问他们怎么回事。
那俩小家伙,其实是山下祝老汉的孙子。全心子记得,祝老汉以前来过道观,他可是个老熟人了。全心子也知道祝老汉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道观平时没少帮他。几年前,祝老汉的儿子儿媳去赶集,结果就再也没回来,留下俩小家伙嗷嗷待哺。这些年,祝老汉辛辛苦苦把他们拉扯大。
昨晚,天降大雨,山洪眼看着就要爆发。全心子立刻让弟子们下山帮忙。祝老汉家也去了个弟子。可偏偏这时候,祝老汉家的耕牛要生了。牛脾气倔,加上母性大发,死活不肯离开家,就在牛棚里使劲儿生小牛。
祝老汉本来就是个老人,带着俩小孙子,日子已经够苦的了。那耕牛对他来说,不只是牲口,还有感情呢。他一家的生计都指着这头牛,哪敢轻易放弃啊?至于那个全心门的弟子,修为不够,没法儿强行把牛带走,除非他不管牛死活。结果祝老汉就一个人留下照顾牛,把俩孙子托付给正心门的弟子,让他们带着孩子躲开洪水。
那弟子带着俩孩子和师兄弟们汇合了。大家一合计,决定带着山下的村民往高处躲。忙活了两个时辰,六十多户村民总算安顿好了。弟子们正打算回去,再去远点儿的村子帮忙。可就在这时候,天刚亮,那连绵不断的暴雨居然慢慢停了。
雨停了之后,山间的雾气开始缓缓升腾,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草木混合的清新气息。全心子站在山巅,望着雨后初晴的山川,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虽然这场突如其来的山洪被及时应对,没有造成大的伤亡,但道印凝结失败的事情,却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