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杰的出租屋,彻底变成了一个临时书房。
几个装着沈清源手稿的纸箱堆在墙角,桌上、沙发上、甚至地上,都铺满了泛黄的笔记本、打印的报告和写满他自己批注的A4纸。
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张和咖啡混合的独特气味。
他几乎住在了这里。
白天在办公室继续整理那些似乎永远也整理不完的旧档案,耳朵却时刻捕捉着沈清源偶尔看似无意、实则精辟的点评。晚上,他就一头扎进这堆“宝藏”里,如饥似渴地阅读、思考、记录。
沈清源的资料像一张巨大的、错综复杂的地图,为他勾勒出中国医改几十年来走过的曲折道路。
他看到了当年“医药分开”的艰难尝试,看到了“药品加成”政策从出台到废止背后的利益博弈,看到了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如何一次次在“群众负担”和“医院运行”之间走钢丝,也看到了医保支付方式从简单的按项目付费,到探索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的缓慢演进。
更重要的是,他从这些故纸堆里,看到了思想的光芒和历史的教训。
沈清源许多超前的构想,比如引入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导药价、建立医保支付与医疗质量挂钩机制、构建覆盖预防-治疗-康复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等,都因为种种原因被搁置或扭曲。
而每一次改革的停滞或走样,背后几乎都能找到部门利益、地方保护、或是强大既得利益集团的影子。
“看到了吧?”某个晚上,林杰就一个关于“破除‘以药养医’必须同步推进价格改革和薪酬制度改革”的观点向沈清源请教时,老者慢悠悠地啜着茶说道,“单兵突进,死路一条。医改是个系统工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你动了药品的利益,就得给医生找到合理的补偿渠道;你控制了药价,就得防止医院从检查、耗材上找补回来。各个环节,环环相扣。”
林杰深以为然。
他结合自己在江东推行医保智能审核和直面“帕拉斯”案的经历,对沈清源的话有了更刻骨的理解。
改革不是请客吃饭,是真刀真枪的利益调整。
没有系统的、顶层的设计,光靠技术手段或者个案打击,无法根除顽疾。
他的目光,再次聚焦到沈清源最后给他的那份提纲——《构建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与医保支付方式联动改革框架的初步设想》。
这份提纲,像一颗种子,在他心中发芽。
他开始以这份提纲为骨架,疯狂地填充血肉。
他重新调阅了近五年全国药品集中采购的数据,分析中标价格走势和节约资金情况,也重点关注了部分药品集采后出现的短缺、替代使用等问题。
他搜集了各地按病种付费(dRG\/dIp)试点的评估报告,对比不同病种组权重设定、费率测算的差异,研究其对医疗行为、基金支出和患者负担的实际影响。
他利用在信访办工作时的积累,梳理了群众反映最强烈的药价虚高、检查泛滥、医保报销比例低等痛点,将这些来自最基层的声音,作为方案必须回应的现实问题。
他还查阅了大量国际文献,研究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在医药价格管理和医保支付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试图找到可供借鉴的“他山之石”。
每天晚上,键盘的敲击声和纸张的翻动声就成了出租屋的主旋律。
苏琳偶尔打来视频电话,看到他布满血丝的眼睛和乱糟糟的头发,又是心疼又是无奈。
“你这比在江东的时候还拼,图什么呀?好不容易风波过去了,不能稍微歇歇吗?”苏琳在屏幕那头叹气。
“琳琳,这次不一样。”林杰对着屏幕,眼神却闪着光,“以前是解决具体问题,是‘破’。现在,我想试试能不能‘立’点什么东西。沈老说得对,光破不立,问题还会卷土重来。”
“立?就靠你一个人?写个方案就能改变什么?”苏琳表示怀疑。
“不试试怎么知道?”林杰笑了笑,“至少,我得先把我想明白的东西写出来。这是一个……理论武器。”
时间一天天过去,文档的页数不断增加。
他借鉴沈清源的思路,提出了以“价值医疗”为导向的核心原则,强调医药服务和支付都应围绕“患者健康结果”这个最终目标。
他设计了一个动态的、透明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融合了药物经济学评价、国际价格参考、医保基金承受能力和企业创新激励等多重因素,试图打破目前价格“黑箱”和“漫天要价、坐地还钱”的僵局。
他构思了医保支付方式的全面改革,主张建立以按病种付费为主体,结合按人头付费、按床日付费以及基于绩效的浮动支付等多元复合支付方式,促使医院从“收入中心”向“成本中心”和“健康结果负责中心”转变。
他还特别强调了“联动”。
在他的方案里,药品和耗材的价格形成,必须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紧密挂钩,通过支付方式的杠杆,引导医院主动选择性价比高的药品和诊疗路径,从而从需求侧倒逼供给侧改革,形成正向激励循环。
他反复推敲每一个环节可能遇到的阻力,设计相应的过渡措施和风险预案。
他知道,一个无法落地的方案,再完美也只是空中楼阁。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他终于敲下了方案的最后一个字。
他给这份耗费了无数心血的方案起了个名字:《关于深化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与医保支付方式联动改革的顶层设计与实施路径研究》。
他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整个身体都被掏空了,但精神却异常亢奋。
他看着电脑屏幕上那密密麻麻的数万字,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成就感。
这不仅仅是一份方案,这是他对自己过往经历的总结,是对沈清源等前辈思想的继承,更是他对中国医改未来出路的系统性思考。是他准备已久的“理论武器”。
他拿起手机,想给沈清源发个信息,分享一下此刻的心情,但看了看时间,已经是凌晨三点,又放下了。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寂静的京城和零星闪烁的灯火。
这份凝聚了他和沈清源两代人心血的方案,下一步该走向何方?
是继续躺在电脑里,还是……勇敢地把它递出去?
他知道,一旦递出去,必然又是一场狂风暴雨。
这会触动比“帕拉斯”案更深层次、更广泛的利益格局。
第二天一早,林杰带着一个存有方案全文的加密U盘,走进了办公室。
沈清源还是老样子,在看报。
林杰走到他桌前,将U盘轻轻放在报纸上。
沈清源从老花镜上方瞥了一眼那U盘,又看了看林杰布满血丝但眼神清亮的眼睛,慢悠悠地问:
“写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