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宫正殿内,德妃刘姝和领受了抚养三皇子的旨意,心中百感交集,感激与责任沉甸甸地交织在一起。
她并未立刻告退,而是沉吟片刻,再次深深俯首,提出了一个深思熟虑后的恳求。
她的声音清晰而沉稳,带着一种为人母者的审慎与远见:
“陛下,皇后娘娘天恩,将稷儿托付于臣妾,臣妾感激涕零,定当竭尽全力。然……臣妾尚有一不情之请,望陛下、娘娘恩准。”她微微抬头,目光恳切地望向御座,“‘稷儿’此名,乃其生母当年所取,取意‘社稷’之‘稷’,寓意深重,寄托非凡。此名固然彰显天家气象,然……如今时移世易,此名承载过往过多,恐孩子年岁尚小,福泽不足以承担如此重荷,且易引人侧目,徒增不必要的揣测与遐思,于孩子成长恐非益事。”
她顿了顿,语气更加谦卑而坚定:“臣妾斗胆,恳请陛下、娘娘慈悲,为这孩子赐予一新名。无需显赫,不必张扬,但求寓意平安康泰,性情沉稳内敛即可。愿以此新名,助其涤荡前尘,忘却旧事,如同寻常皇子一般,安然度日,静心向学。”
这一番话,说得极其得体,也极其聪明。更改名字,绝非小事,尤其是在天家,名字往往承载着父母的期望与时代的印记。
德妃此举,绝非一时兴起。
她深知,“萧稷”这个名字,与其生母刘庶人的野心、与刘家曾经的显赫与最终的覆灭紧密相连,如同一个无形的烙印,时刻提醒着所有人这孩子那不光彩的出身和那段血腥的过往。
保留此名,无异于让孩子永远活在其生母的阴影之下,无论走到哪里,都可能引来异样的目光和潜在的敌意。
主动请求更名,象征着与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去进行最彻底的切割,是一种“去罪化”的努力,是保护孩子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同时,这也是德妃向帝后再次表明心迹:她将引导这孩子走向一条低调、安稳、忠于君父的道路,绝不再重蹈其生母争权夺利、觊觎大位的覆辙。
这是一种低调避祸的智慧,也是一种立足于长远、真正为孩子着想的深谋远虑。
御座之上,萧景珩与苏晚棠交换了一个眼神,均在对方眼中看到了了然与赞许。
他们瞬间便明白了德妃此举的深意。
萧景珩微微颔首,看向德妃的目光中多了几分暖意:“爱妃所虑甚是。名字不过符号,平安康健方是根本。皇后,你以为如何?”他将命名的主动权交给了苏晚棠,这其中既有对皇后的尊重,也隐含着他知道皇后心思灵巧,必能取出合宜的名字。
苏晚棠凝神思索。
她明白,这个新名字至关重要,需得既符合帝王家的气度,又要抹去过去的张扬,蕴含低调、安稳、内敛的期许。
她脑中迅速掠过几个备选的字眼,最终,一个简洁而富有深意的字浮上心头。
她抬起眼眸,目光清澈,看向萧景珩,又转向下方满怀期待的德妃,温言道:“德妃姐姐思虑周全。‘稷’字确易引人注目,承载过重。不若……改为‘默’字,如何?”
她缓缓解释道:“‘默’者,宁静少言,沉潜内敛。《易经》有云:‘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亦可引申为不尚虚言,踏实前行。以此字为名,是愿这孩子能少言宫中是非,多思自身进益,在沉寂中修身养性,积蓄知识与德行。不追求显赫于人前,但求内在充盈,厚积薄发。于无声处,亦可听惊雷。愿他能在宁静中寻得力量,在低调中平安成长。”
“萧默……”萧景珩低声重复了一遍,品味着其中的韵味。
这个名字,去掉了“社稷”的沉重与野心,赋予了宁静、沉稳、内省的寓意,完全符合他们希望这孩子未来走的路——不卷入权力核心的纷争,安心做个富贵闲王,或成为埋头学问的贤王。
既保全了天家体面,又给予了孩子最大的保护。
“萧默,甚好。”萧景珩最终点头,金口玉言,一锤定音,“皇后所择此名,寓意深远,贴合朕心。望此子能体会皇后一番良苦用心,日后谨言慎行,默而识之,学而思之,方不负‘默’之一字。”
“臣妾代默儿,叩谢陛下、娘娘赐名隆恩!”德妃闻言,心中大石彻底落地,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再次郑重叩首。
萧默,这个名字,她听着便觉得心安。
于是,帝随即下旨:三皇子萧稷,自此更名萧默,记于德妃刘姝和名下抚养。一切份例待遇,仍按皇子旧制,不得轻慢。然需谨记低调行事,不尚虚华,静心读书,修身养性。
这道旨意,连同那个崭新的名字,如同一道无形却坚固的屏障,温柔而有力地将五岁的萧默与那段充满了阴谋算计、血腥背叛的沉重过去隔离开来。
从此,世间再无承载着野望与罪孽的“萧稷”,只有希望在宁静中成长的“萧默”。
他将在长春宫那座相对清净的宫苑里,在德妃姨母兼养母充满怜惜与严格管教的庇护下,洗去铅华,褪去阴影,开始他作为“萧默”的,充满未知却也充满可能的新生。
这对于历经波折、失去庇佑的稚子而言,在滔天罪孽之后,或许已是命运所能给予的,最慈悲、也是最明智的安排了。
新的名字,是结束,亦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