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年间的长安城里,皇宫算不上天天鸡飞狗跳,但也总有那么几件让唐太宗李世民挠头的事儿——比如自家闺女出嫁,他总想多塞点嫁妆,结果被个老臣拦着;又比如朝堂上被人怼得下不来台,回宫想发顿脾气,还被皇后用件朝服给“劝”乐了。这老臣不是别人,正是魏徵,那皇后自然是长孙皇后,这君臣三人凑一块儿,总上演些既严肃又透着股烟火气的戏码。
先说长乐公主出嫁这档子事。长乐公主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掌上明珠,打小就被宠得没边儿,如今要嫁给长孙无忌的儿子,李世民心里那叫一个舍不得。舍不得咋办?那就给嫁妆!他琢磨着,永嘉长公主是自己的妹妹,当年出嫁时的排场本就不算小,自家闺女怎么也得更风光些,于是拍板:“长乐的嫁妆,就按永嘉的两倍来办!”
旨意刚递到礼部,还没等底下人筹备,魏徵就揣着本史书进了宫。这老魏头向来不看皇帝脸色,见了李世民也不绕弯子,直接把书往案上一放:“陛下,您瞅瞅汉明帝当年是咋封皇子的?”
李世民正美滋滋地盘算着闺女出嫁的盛况,被魏徵这么一打断,心里有点不痛快,但还是耐着性子翻了翻书。魏徵在一旁慢悠悠地解释:“汉明帝封皇子时,说‘我的儿子怎么能跟先帝的儿子一样待遇呢’,于是把皇子的封地减半。如今永嘉长公主是陛下的妹妹,长乐公主是陛下的女儿,妹妹是‘长’,女儿是‘幼’,按规矩该尊长幼有序,要是给长乐的嫁妆比永嘉还多,这不就乱了规矩吗?再说了,陛下一直教臣子要守礼法,自己咋先破了例呢?”
这话听得李世民脸一阵红一阵白,他琢磨着魏徵说的确实在理,自己光顾着疼闺女,把规矩给忘了。要是真这么办了,底下人该怎么看?以后朝堂上再谈礼法,自己这皇帝还有啥威信?于是只好叹了口气:“得,就听你的,嫁妆按永嘉长公主的规格来,不搞特殊了。”
这事传到长孙皇后耳朵里,她不仅没因为闺女少了嫁妆不高兴,反而乐了。她跟身边的宫女说:“魏徵这人才是真为社稷着想啊!一般臣子见陛下疼闺女,就算觉得不妥,也不敢直说,也就魏徵敢犯言直谏。这样的臣子,得好好赏!”没过几天,皇后就派人给魏徵送了钱帛,还特意嘱咐使者传话:“希望您一直保持这份耿直,多为朝廷提好建议。”魏徵收到赏赐,也没骄傲,依旧该咋谏还咋谏。
要是说公主嫁妆这事还算“温和”,那另一次李世民想“杀”魏徵,可就热闹多了。那天朝堂上,魏徵又跟李世民杠上了。起因是李世民想修一座新的宫殿,说宫里的旧殿不够气派,也显得朝廷不够兴旺。魏徵当场就反对,说如今百姓刚从战乱中缓过来,赋税本就不轻,要是再劳民伤财修宫殿,百姓又该受苦了。他还举了好几个前朝因奢靡亡国的例子,说得条理清晰,可也把李世民怼得哑口无言。
散朝后,李世民憋着一肚子火,回到后宫就把龙袍一甩,气呼呼地对身边的太监说:“这魏徵太过分了!每次都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跟我顶嘴,一点面子都不给我留!我迟早要杀了这个老东西!”
这话刚好被长孙皇后听见了。皇后没像一般人那样劝“陛下息怒”,反而转身回了自己的寝宫,不一会儿就穿着朝服走了出来。朝服是皇后参加重大典礼时才穿的衣服,如今穿着朝服来见李世民,可把他吓了一跳。李世民纳闷地问:“你这是干啥?又没什么大典,穿朝服做什么?”
皇后先是对着李世民行了个大礼,然后笑着说:“陛下,我这是来向您道贺的啊!”
李世民更懵了:“我正生气呢,有啥可贺的?”
皇后说:“古语说‘主明臣直’,只有君主贤明,臣子才敢直言进谏。魏徵之所以敢一次次跟您顶撞,不正是因为您是个贤明的君主吗?要是君主昏庸,臣子早就吓得不敢说话了,哪还敢提反对意见?如今咱们有这么耿直的臣子,又有您这样能容得下直言的君主,这不是国家的福气吗?我当然要向您道贺啊!”
李世民一听,愣了愣,随即就笑了。他摸着后脑勺说:“还是你会说话,这么一说,我倒觉得魏徵那老东西的顶撞,也没那么让人上火了。”气消了之后,他不仅没再提杀魏徵的事,反而更看重魏徵的谏言了。
还有一回,李世民跟魏徵聊起了“进谏”的门道。他好奇地问魏徵:“有时候我明明没接受你的谏言,你为啥不接着说,反而不吭声了呢?难道是怕我生气?”
魏徵捋了捋胡子,慢悠悠地说:“陛下,您还记得舜帝当年告诫群臣的话吗?舜帝说‘尔无面从,退有后言’,意思是别当着我的面顺从,背地里又说我的不是。我要是在您没接受谏言的时候还一个劲儿地说,一来可能让您更反感,二来要是我嘴上不说,心里却有怨气,那就是‘退有后言’了,这不符合臣子的本分。我不吭声,是想让您有时间琢磨琢磨,要是您想通了,自然会采纳;要是您没通,我以后再找机会说,总比硬顶着强。”
李世民听完,哈哈大笑:“别人都说你魏徵长得严肃,说话又直,像块硬石头,可我觉得你这举止,反倒有点‘妩媚’!不是说你长得像女子,是说你提建议的时候,既坚持原则,又懂分寸,让人听着舒服,就算没马上采纳,也不觉得反感。你这‘妩媚’,全是因为你敢直言进谏,又会进谏啊!”魏徵听了,也跟着笑,君臣俩这一聊,又聊出了不少治国的想法。
其实贞观年间的朝堂,也不全是这么“和谐”的君臣互动,李世民也有过固执的时候,魏徵也有过谏言不被采纳的时候,但正是因为有魏徵这样敢说真话的臣子,有长孙皇后这样会“劝”皇帝的皇后,还有李世民这样能听进去意见的君主,才慢慢有了“贞观之治”的盛况。毕竟,治理国家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得君臣同心,互相提醒,才能少走弯路,多做实事。
司马光说
臣观太宗与魏徵之事,深叹“君明则臣直”之理。太宗虽有溺爱公主、欲修宫殿之念,然能容魏徵犯言直谏,闻皇后之劝而转怒为喜,此非明君不能为也。魏徵不以帝之喜怒改其志,直言而不失分寸,非忠臣不能为也。皇后不以私念蔽公,反以朝服贺君之明,非贤后不能为也。三者相合,方有贞观之治之基。后世君主若欲求治,当以太宗为鉴,容直臣、纳忠言;臣子若欲报国,当以魏徵为范,敢直言、守本分,此乃社稷之幸也。
作者说
这段君臣互动里,最有意思的不是“魏徵敢谏”或“太宗能听”,而是藏在细节里的“相处智慧”。魏徵的谏言从不是“抬杠式”的反驳,而是拿汉明帝的例子做铺垫,用“长幼有序”的规矩立依据,既给了太宗台阶,又守住了原则——这不是“愣直”,是“有策略的耿直”。长孙皇后更妙,她不劝“别生气”,而是用“道贺”的方式夸太宗“贤明”,把太宗的怒火转化成了对“明君身份”的自我期许,比硬劝管用百倍。就连太宗说魏徵“妩媚”,也不是随口调侃,而是看透了“直言”背后的“柔软”——魏徵的直,不是为了赢过皇帝,是为了帮皇帝把事做好。这提醒我们,不管是职场里提建议,还是生活中劝别人,光有“好心”不够,还得有“好方法”,既不丢原则,又不伤情面,才是真本事。
本章金句
直言不一定要“硬碰硬”,有分寸的坚持,比无顾忌的冲撞更有力量。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比如当唐太宗想给长乐公主加嫁妆时,你是会像魏徵一样直接谏言,还是会先顺着太宗的话夸夸公主,再慢慢提“规矩”?又或者,如果你是长孙皇后,除了穿朝服道贺,还有啥办法能让气头上的太宗消气呢?快来聊聊你的想法吧!